毛公鼎:西周出土文物中,记录文字最多的青铜器

所谓“海内三宝”,是指大盂鼎、毛公鼎、大克鼎。它们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三宝”更像是一种爱称,说是“三鼎”更为贴切。今天,我们主要看一看毛公鼎。毛公鼎,一听就感觉与人有关。的确,它是因为铸造的人是“毛公”,因而被叫做毛公鼎。现在,它被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青铜,这种合金有熔点低、硬度大、铸造性好、存放时间长且耐磨损的特点。在西周时期,“国之大事,在祀及戎”,人们认为把重要的事情记录在青铜器上,就可以给子孙后代长久的流传下去。毛公鼎就是基于此铸造出来的。

毛公鼎:西周出土文物中,记录文字最多的青铜器

台北故宫博物院

鼎的由来与毛公鼎

鼎,在我国历史上可以说是青铜文化的代表。同时,它也是最常见的一种礼器。你知道吗?最初,鼎是一种放置、烹煮肉食的器皿,就和我们现在用的锅差不多。相传夏禹曾铸九鼎来象征九州,鼎也从烹饪工具慢慢被赋予更多的政治价值。商周时期,青铜冶炼、铸造技术发展成熟。周朝天子、诸侯们更是将鼎视为权力的象征,遇到重大的事情就会铸鼎来记载。

毛公鼎是一尊三足圆鼎:高53.8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47.9厘米,重34.5千克。我们可以看到它整体上呈半球形状,大口圆腹。在两边,有两个类似把手的东西,叫做直耳。鼎下三足,参考了兽蹄的造型,显得雄厚有力。敞口无盖,边缘上有环带状的重环纹、弦纹各一道,简洁的纹饰,让鼎的外观显得古朴大气。在毛公鼎的内部,还有铸刻的文字,有32行,将近500字(有497字、499字、500字三种说法),是目前所见青铜器上最长的文字。

毛公鼎:西周出土文物中,记录文字最多的青铜器

毛公鼎

鼎内的文字内容

西周晚期,周王室势弱,周宣王少年继位,是西周第十一代君主。说起周宣王,大家可以不太熟悉,但是,如果说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大家是不是耳熟能详?周宣王就是周幽王的父亲。

为了振兴朝政,周宣王重用贤臣,“毛公”就是其中一位。他具体叫什么?没有史料记载。很大程度上,他与周宣王同为周王室血脉,也有人说可能是宣王的叔父。

毛公鼎内的文字记录了周王的话,整体上是一篇的完整册命。文章内容大体由五部分组成,叙述完整,用词典雅,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也是后人研究西周晚年历史的重要资料。

文字内容先是追忆了周文王、周武王时期的丰功伟绩,然后感叹自己对现在的不安,想要发扬光大。这些就需要各方诸侯一起努力配合。接着周宣王委任“毛公”,管理内外事务,对外行使相关权力,告诫大家善待百姓,管束官吏,不要借着其他的名义中饱私囊,共同振兴王室和周朝。最后,记录了赏赐的财物。“毛公”就铸鼎记录了这件事情。

可惜, “宣王中兴”只是昙花一现,善于纳谏的周宣王,到了晚年却插手鲁国政事,不听劝谏,西周就此走向衰落。

毛公鼎:西周出土文物中,记录文字最多的青铜器

毛公鼎铭文拓片

文字极具书法艺术价值

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金文。

毛公鼎上的文字,书写匀称、线条流畅、质感饱满,是西周晚期金文的典范之作。

文章的整体布局,也显得错落有致,宽松自如,自然而不呆板。字体具有美感,向我们展示了当时书写风格。这也从侧面说明,在西周时期,古人已经拥有了较为成熟的书写方法。文字书写样式,也为后世人们学习书法,提供了很好的模板。

李瑞清题跋鼎时说:

“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

毛公鼎:西周出土文物中,记录文字最多的青铜器

临《毛公鼎》的铭文


END

我是肉包君,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账号:@肉包学历史。看完文章,记得点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