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化、专业化、全球化、国际化—文物保护70年基础工作

七十年,一古稀

有的人,走完了一蓑烟雨任平生

有的国,实现了抟扶摇上九万里

有的文物,经历了沧海桑田中一次平常流转

这可能是“最好的时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距今已在时空坐标中前行70年的历史,士别七十年,远甚于刮目相看。对于中国的文物保护,工作成果同样颇丰。

01 文物普查—摸清“家底”

当我们谈文物保护时,我们首先要对所拥有的文物数量有一定的了解。

七十年里,我国一共进行了三次不可移动文物的普查: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开始于1956年;第二次自1981年至1985年;第三次自2007年至2011年,普查规模趋大,涵盖内容多,运用了现代科技手段,此次普查首次运用水下考古方式,第一次将水下文物纳入调查登录范围。三普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66722(约76.7万)处

法制化、专业化、全球化、国际化—文物保护70年基础工作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莫高窟

1961年3月,国务院发布《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该《条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综合性的文物保护行政法规,也是后来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最重要的基础。同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18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分级管理不可移动文物的开端。各级人民政府公布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是普查的成果转化利用的一个重要表现。在2019年9月26日,国务院核定了第八批76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1961年~2019年,国务院已公布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为5058处。

法制化、专业化、全球化、国际化—文物保护70年基础工作

因为可移动文物具有:类型、数量更多,分布更广泛,同时基础工作也相对薄弱的特点,国务院于2012年启动了第一次全国国有收藏单位可移动文物普查,持续到2016年末,这是首次针对可移动文物的普查,旨在摸清可移动文物的家底,这些成果对于可移动文物进一步的研究、保护、管理、社会服务等都具有开创性意义。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登记文物数量为108154907(约1.08亿)件/套

法制化、专业化、全球化、国际化—文物保护70年基础工作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基本信息表

02 文物法律法规建设—护身符

1949年新中国成立,文物事业百废待兴,为了保护我国文化遗产,我国陆续推出一系列法律法规。

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这是新中国第一部文物保护法令,主要是限制文物出口,建立文物进出境审查机制,扭转了鸦片战争以来珍贵文物大量流失局面。

1982年11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这是我国文化领域第一部专门法律。2002年修订了该部法律,第一次提出文物保护十六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该方针一直指导着之后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截至目前《文物法》已经过5次修正,目前使用的是2017年修正的版本。

法制化、专业化、全球化、国际化—文物保护70年基础工作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2005年颁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是我国非遗保护方面第一份具有法律性质的条文,同时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十六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2011年正式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法制化、专业化、全球化、国际化—文物保护70年基础工作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还值得一提的是自2006年起,我国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在这一天(或一段时间)各文博单位、高校相关院系等都会根据国家文物局制定的主题、口号等举办系列活动,致力于传承、传播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文化遗产走近大众。2017年,经国务院批准,调整设立为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法制化、专业化、全球化、国际化—文物保护70年基础工作

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会场

03 流失文物追索—欢迎文物回家

鸦片战争爆发以来,社稷风雨飘零,硝烟弥漫,政府自身难保,大量文物被掠夺、被走私海外。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政府将遏制文物流失、抢救重要国宝摆上重要议程,建章立制、革弊振颓。1950年,第一部与文物相关法令

《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颁布,结束了帝国主义掠夺中国文物的局面。

这一时期,在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指挥下,“香港秘密抢救文物小组”筹谋港岛,成功抢救大批珍贵文物,三希宝帖之二的中秋帖和伯远帖、潇湘五牛、熙载祥龙、陈氏珍泉,国之重器重回祖国怀抱。归国游子、海外华人振奋于新中国之建立,搜求海外遗珍,慷慨捐献国家。

法制化、专业化、全球化、国际化—文物保护70年基础工作

《五牛图》卷(局部),唐,韩滉作,纸本,设色,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 藏于故宫博物院,20世纪50年代初在香港购回。

这70年来,共追回300余批,15万余件文物。包括有:1955年,前民主德国总理格罗提渥向中国返还了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德国士兵抢走的3册《永乐大典》;1998年,从英国追回三千余件文物,是迄今我国最大规模的流失文物追索案例;广为人熟知的曾登上《国家宝藏》第一季的皿方罍、2018年回归祖国的圆明园文物“虎蓥”等都是从海外追回的文物。

法制化、专业化、全球化、国际化—文物保护70年基础工作

2019/1/29-3/1 中国国家博物馆“虎蓥:新时代·新命运”展览


法制化、专业化、全球化、国际化—文物保护70年基础工作

我国关于文物追索的法律建设

依靠国内立法的基础支撑国际公约的合作框架,我国政府与相关国家逐步展开双边合作,探索形成了

外交谈判、执法合作、民事诉讼等流失文物追索返还有效途径。

2019年3月初,疑似我国流失文物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现身东京文物拍卖市场,8月23号平安归来,是我国政府在国际公约框架下成功追索流失到日本的文物。成功追索的最主要国际法依据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中国1989年加入)

法制化、专业化、全球化、国际化—文物保护70年基础工作

曾伯克父青铜组器

追回流失文物与一国的影响力、外交能力息息相关,中华民族由弱变强,越来越多的流失文物,以海外华人华侨、国际友好人士捐赠方式回归国内。

法制化、专业化、全球化、国际化—文物保护70年基础工作

2019/9/17-11/17 中国国家博物馆: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

民间收藏

是国有收藏的一个重要补充。通过捐赠、收购等方式,不少民间收藏文物成为国有收藏的一部分。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各界人士捐赠了数十万计的各类文物,我们熟悉的张伯驹先生为其中典型的伟大代表,这些民间收藏力量在境外中国珍贵文物回流方面也作出积极贡献

法制化、专业化、全球化、国际化—文物保护70年基础工作

爱国收藏家张伯驹先生

张伯驹(1898-1982年),我国著名的古书画收藏鉴赏家、诗词学家。1955年张伯驹先生与夫人潘素从蓄藏近30年的法书、名画中选出8件精品,无偿捐献给国家。包括中国现存最早山水画隋展子虔《游春图》。

如今进入网络时代,我国也积极建立一些互联网平台,如中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发布平台上会及时发布一些被盗文物信息,对于追回的文物也会建档查询。


总之,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物事业迅速步入法制化、专业化的快车道,也实现了与全球化、国际化的接轨。虽然不可避免仍存在如专业人员过少等一些问题,但所取得的成就,远非70年前所能想象!

幸福

感激着


参考文献:

[1]本报记者 李瑞 整理. 壮丽七十年 奋进新时代[N]. 中国文物报,2019-09-20(003).

[2]徐秀丽.聆听文物归来的脚步[N]. 中国文物报,2019-09-20(002).

[3]谷岩.论我国文物保护的立法现状及完善[D].中央民族大学,2013.

[4]刘爱河.我国文物调查制度与实践思考[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8(03):7-14.

文编丨言非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