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入門》李中梓,出針法

將針以緩慢搖動的方式退出。拇指食指拿捏針柄,向前、後、左、右四個方向各搖動三十五次,向外提動一十四次,能驅散經絡之中的風邪。

出針時,應該等針體微微鬆動,才能將針取出豆子那樣大小的位置。如果針體像被吸住了一樣,拔不出來,那是病邪重,正氣沒有恢復,必須要再做一次補瀉的手法,等待邪氣自退。如果還是難以拔針,可以頻繁刮動針柄,刮之後用瀉法瀉三次,再用“搜法”,如相互糾纏的蔓藤一樣,一左一右,只是手法更加快捷,一上一下,如同捻轉手法而不轉動針體。

若不行,還可用“盤法”,左轉九次,右轉六次,同時瀉刮針柄。其次還可用“子午搗臼”法,子時以後,要慢慢提動針柄,午時以後可以略快些,緩慢提插針體,用搖動的方式取出輔針輔穴,再取主針主穴。

若要補其正氣,讓患者吸氣,快速的取出針,用左手大拇指按壓穴位和穴位外面的皮膚,使穴位緊閉不開,並將精神內守,不可令其出血。

若要瀉掉邪氣,讓患者呼氣,緩慢的出針,不要讓氣瀉掉,不需要按住穴位。

凡是暈針者,是神氣虛的緣故,不要起針,快用別的穴位補,用袖口掩蓋患者的口鼻回氣,並喝下熱水,就可以甦醒了。過一段時間再進行針刺。嚴重者可以針刺惺惺穴(又稱奪命穴,位於肩髃與尺澤連線的中點),或者針刺足三里,即可甦醒。如果起針,就會對身體產生傷害。

凡是針刺時產生疼痛的,是因為手法粗劣,應該左手扶住針體的腰部,右手緩慢補瀉。如果還是疼痛,不要馬上起針,讓患者吸氣一口,隨著患者的呼吸將針捻動,再將針提起黃豆大小的位置,就不痛了。如果提針的時候又痛,稍等提起還是痛,那就必須入針,就可以止痛。

凡是斷針的,在斷針的穴位旁邊再下一針,用補的手法,斷針即可出來,或者用磁石往外吸,或者用藥塗在穴位的表面。

《醫學入門》李中梓,出針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