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不配合,鬧的雞飛狗跳?那是你不懂這三點

鍋淨家大娃這兩天細菌感染性感冒(交叉感染),“翅鞘”這味藥味道確實不太好,一開始要按住灌藥,也總鬧的雞飛狗跳,這兩天給混在睡前奶粉裡,小孩也是能發覺的,喝幾口總是不喝了,一直沒有太好的辦法。

今晚喂藥的時候問他,:“你是自己躺在床上喝奶粉,還是爸爸抱著你喝呀?”思考了一下,說:“躺喝”,咕咚咕咚的,一會兒還真全喝進去了。

孩子總是不配合,鬧的雞飛狗跳?那是你不懂這三點

上面的方法並非是鍋淨多聰明,是因為聽說,人一但被人問了問題,即使嘴上不回答,頭腦和內心中也會按照問題去想答案,然後人就會言行一致,只是我們大人會經過更多的思考後,有時候言(行)不由衷,小孩更單純些而已。

回想一下最近,25個月的大娃說什麼都總是說不要、不行、不好,不……;偶爾還跟你討價還價。

趕緊去查閱了一些書籍和相關資料,《大西洋月刊》中一篇文章詳細介紹說孩子2歲多點到3歲期間,會進入對什麼事都說“不”的這個階段,這說明他們已經開始建立自我意識,能區分出什麼是別人想要的、什麼是自己想要的。而且,他們還掌握了足夠的語言能力,能主動表達自己想要的東西。

但是這個階段又讓父母特別頭疼,因為孩子們情感成熟度仍然欠缺,意識不到隨心所欲擁有自己想要的一切,這件事是行不通的。跟他們講道理,往往講不通。

因此,這個階段對父母的溝通技巧要求特別高——既要允許孩子說不、允許他們提出自己的主張,又要讓他們聽話。

那在這個階段,應該怎麼跟一個孩子溝通呢?

其實,無論是對孩子還是對成年人來說,這種對話都像是一個談判的過程,談判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要讓對方覺得自己有一定的主動權。你要讓對方認為,他們做某一個決定,並不是出於威懾,而是出於自願的選擇。

就喂藥這個事,之前給他說不好好喝奶就像昨天一樣,爸爸媽媽給你灌藥啦,你是自己喝奶還是要灌藥,自己選吧,25個月的孩子哪懂這些,換來的就是一句“不要”。

孩子總是不配合,鬧的雞飛狗跳?那是你不懂這三點

再舉個例子,比如你需要帶娃出門,但是他死活不想上車。這個時候你可以說,現在咱們必須得走了,不過當咱們到那邊的時候,咱們有五分鐘時間能來做點特別的事,你到時候想做點什麼?

這樣一說,會讓孩子感覺,自己並不是被迫上車,而是為了能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主動選擇上車。

不過,在做這種提議的時候,需要格外小心。你可不想讓孩子認為,一切都是可以談條件的。這裡跟你分享一個流傳很廣的關於基辛格和尼克松總統的段子:尼克松總統用零食引誘他的寵物狗從椅子上跳下來,基辛格看到之後就說,你這是在告訴你的寵物狗,要想吃到零食就應該跳到椅子上。這種方式,反而是在鼓勵你的寵物狗,做你不想讓它做的行為。

那什麼才是設置選項的正確姿勢呢?

如果你想讓孩子完成一件事,你可以讓他/她選擇做這件事的方式,而不是選擇做與不做這兩種結果。比如說,如果小朋友拒絕出門上車,那麼你可以跟他說:現在咱們必須得走了,你想讓我揹著你上車?還是你想跟我賽跑上車?把上車的方式,變成一個選項。

再比如說,如果小朋友拒絕穿衣服,那麼家長可以讓他自己選擇,到底要穿哪一件衣服。

要點在於,無論是上車還是穿衣服,這件事的結果都已經定了,不可選擇。但是在過程中,你可以為孩子增加選項。

好,那到了這個地步,如果孩子還是拒絕怎麼辦呢?如何處理呢?

當遇到這樣的情況的時候,要嘗試從想要達成的目標結果和細節轉移到流程上。一種策略是回顧此前已經獲得的進展:好,你現在可能覺得到此進展不下去了,不過我們來看看,到這為止咱們已經取得的進展條件,怎麼樣?我們目前的進展都有哪些?

另一種策略是回顧其他情景下的成功路徑。

比如說,我看到其他人做成了某一件事,他們是怎麼幹成的,我們也這麼做可不可以?

再或者說,真就遇到孩子不講理,哭、鬧,你又不能妥協的僵局,怎麼把問題解決呢?

孩子總是不配合,鬧的雞飛狗跳?那是你不懂這三點

這個策略的重點在於:當出現最後通牒的情況時,一定要避免聚焦在結果上。如果給了對方最後通牒,你還不停地問,你可想好了?你就真的不同意了?那麼對方大概率會說,沒錯,就這麼著了。這點,無論是對於大人還是小朋友來說,都是如此。

轉移焦點的一個作用是轉移注意力,打破僵局。另一個作用,是它能幫你理解為什麼對方會對談判中的某些規則和限制感到不滿。

很多家長會覺得,孩子說不的時候就是在無理取鬧。但是大多數情況下,孩子其實是有他們的合理訴求的,只不過這個訴求並沒有直接表達出來。

有的時候,他們想要的可能並不是某件事的結果,而是父母的注意力,或者是一種掌控感。

再或者,他們可能跟所有三四歲的娃一樣,只是在經歷一個很正常的爭取主動權的時期。

又或者,你對他們的期待可能本身就不合理,比如你不可能期待一個2歲的孩子主動跟別人分享他/她的玩具。

那你可能會想了,有很多時候孩子的需求就是不合理,怎麼辦?比如已經說好不能給他買玩具,但是看到了新玩具就是走不動路,哭鬧著要買。這種情況,我相信很多家長都遇到過,再過上一段時間,我也應該要面對。

這裡的策略是:嘗試跟孩子感同身受。你可以不滿足他的要求,但是你可以安靜地感受、接受他的情緒。

孩子總是不配合,鬧的雞飛狗跳?那是你不懂這三點

比如哭鬧著要買玩具這種情況,一般家長要麼對孩子進行安撫,要麼對孩子進行指責。但是有沒有想過,還有一種方式是告訴他,這個玩具不能買,我知道你很難過,我也很難過。不過我們之前已經說好了這個月只買一個玩具,對不對?還難過嗎?還難過你就多哭一會,我抱著你哭。這就是一種跟孩子感同身受,而不是站在他們對立面的溝通方式。

好,總結一下今天分享的跟3歲孩子溝通的技巧。

《大西洋月刊》這篇文章,給了我們如下幾個建議:

第一,設置選項,讓孩子掌控一定的主動權。

第二,在陷入僵局的時候,把注意力從結果轉移到過程,重新理解對方的需求。

第三,與孩子感同身受,把情感需求和具體要求分開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