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數據看A股:透過歷年國慶前後走勢,看今年市場機會

A股

距離國慶長假僅剩下的交易時間越來越少了,作為一年之中最具影響力,且休息時間較長的公眾假期,國慶前後的市場表現,更容易引起市場的關注。究其原因,一方面在於國慶節對市場的影響意義非常重要,作為一個政策市場,在節假日前後,政策環境頻吹暖風,也會對市場的短期走勢構成不少的影響;另一方面則在於國慶休息時間較長,很容易影響到資金的風險偏好以及保值增值需求。由此一來,對於部分資金而言,可能更會關注到國慶前的市場環境以及政策環境,而後選擇是否持股過節。

縱觀歷年來A股市場國慶前後的表現,或多或少受益於政策環境趨暖的影響因素。從過去五年的時間分析,國慶前後的市場走勢也會存在一定的運行規律,基本上呈現出漲多跌少的走勢局面。

筆者回顧過去五年時間A股市場的走勢,尤其是國慶前最後一個交易周以及國慶後首個交易周的市場走勢,還是會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以2014年為例,以上證指數作為指數參考標的,在國慶前最後一個交易周內,滬市微張0.69%。至於國慶後的首個交易周,滬市微張了0.45%,而整個10月份,則整個市場出現了2.38%的單月漲幅。

以2015年為例,同樣是以上證指數作為參考樣本,在國慶前最後一個交易周內,市場小幅下跌1.28%,國慶後的首個交易周,市場則出現了4.27%的漲幅,而在當年10月份,市場則出現了10.80%的單月漲幅。

以2016年為例,國慶前最後一個交易周內,滬市出現了0.96%的小幅下行,但在國慶後的首個交易周內,滬市卻出現了1.97%的單週漲幅,而在當月的交易時間內,滬市則出現了3.19%的單月漲幅。

再以2017年為例,國慶前最後一個交易周內,滬市微跌了0.11%,而在國慶後的首個交易周,滬市則出現了1.24%的單月漲幅,而在當年10月份的市場行情中,則出現了1.33%的單月漲幅。

最後,則是以2018年為例,在國慶前的最後一個交易周內,滬市微漲0.85%,而在國慶後的首個交易周內,滬市則大幅下跌了7.60%,去年單月市場跌幅達到了7.75%,成為了近年來比較少見的單月跌幅走勢。

即使去年股票市場的10月份市場表現不佳,但10月份之後,卻加快了股市觸底回升的進程,最終創業板於10月份前後觸及調整低點,而滬市則在2019年1月初觸及調整低點。與此同時,從過去五年的時間內,股票市場基本上呈現出漲多跌少的局面。其中,以節後首個交易周為例,在過去五年的時間內,滬市就出現了4漲1跌的局面,而以過去五年單個十月份的市場表現為例,滬市同樣出現了4漲1跌的運行規律。至於節前最後一個交易周,則漲跌規律不算特別明顯,基本上呈現出漲跌互現的局面。

步入2019年,從整體上分析,今年A股市場的走勢基本上屬於典型的震盪市場運行特徵。在此期間,雖然市場指數大起大落,但卻給了遊資資金足夠的表現機會。與之相比,對於2018年的市場行情,則基本上呈現出單邊下行的運行趨勢,不僅僅是普遍散戶資金很難賺到錢,而且對實力規模更強大的公募、私募乃至外資資金,卻是有著更為沉重的打擊,市場賺錢效應以及投資信心驟然下降。

時至目前,A股市場仍然處於3000點的位置附近,但如今的3000點顯然不同於十年前的3000點。其中,最為重要的區別,一方面在於當前3000點所對應的市場估值比較偏低,股市估值上更是在全球資本市場中佔據了一定的優勢;另一方面則在於如今的3000點指數點位,卻存在著或多或少的指數失真意味,要麼是部分股票已經無法重返昔日的輝煌,要麼就是部分股票強者恆強,目前復權後的股票價格早已超越了6124歷史高點的水平。

由此可見,對於身處3000點附近的A股市場,其實投資者不必過於擔心市場指數已經處於十年來的價值中樞附近,並很難存在較大的上漲空間。或許,對於投資者來說,今年的國慶A股也不必悲觀,在謹慎理性的前提下,適度積極看待市場的發展前景以及市值增長預期。對於加快走向國際化的A股市場,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外資資金加快投資佈局A股市場,而A股市場的投資魅力以及潛在投資價值也逐漸得到了更多海外資金的認可。

或許,對於中國股市真正意義上的價值投資,欠缺的往往是持股的耐心。只要是優質的資產、稀缺的資產,那麼其核心價值終究還是會得到市場的挖掘。在機構化博弈的大環境下,未來A股市場的盈利模式以及交易策略也會發生重要的變化,對散戶投資者來說,停留在以往落後的投資邏輯顯然容易遭到市場的淘汰,而在機構化程度愈發增強的當下,未來散戶持續盈利的難度也會持續增加,賺指數不賺錢的現象也可能會愈發明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