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不要再叨叨叨了”:在你的时区里,放轻松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疫情宅家宅久了的缘故,两岁的宝宝最近也“疯了”,丝毫不听指挥。

“妈,不要再叨叨叨了”:在你的时区里,放轻松

这天中午,大家其乐融融地准备吃午饭,宝宝又开始作妖了。才吃了几口,就跑去喝茶。

一遍、两遍、第三遍的时候,她爸爸开始说话了,“吃完了再喝,要喝就喝好。这样吃一点,喝一点,对胃不好。”

宝宝虽然听不懂哪里是胃,但还是被她爸爸严肃的样子给吓唬住了。消停了几分钟,又开始玩菜,用她的小汤匙给别人夹菜,但是因为动作不熟练,菜基本上都掉了,菜汁也溅得到处都是,她爸爸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你不要吃饭了,给我在那站着。”

“妈,不要再叨叨叨了”:在你的时区里,放轻松

结果梨花带雨,嚎啕大哭,一顿饭没吃几口,爷爷奶奶也是闷着脸,再怎么心疼孙女,也不敢当面出声,接下来就是大家闷声吃饭,毫无交流。

我完全理解老公是怎么想的,因为当初的我也是这样过来的。因为常识告诉我边吃饭边喝茶确实对宝宝的胃不好,影响消化吸收。专家又告诉我,吃饭就应该有吃饭的规矩,否则以后做事都没有规矩,长大了还怎么得了。

“妈,不要再叨叨叨了”:在你的时区里,放轻松



好像都对,但又感觉怪怪的。

从宝宝还未出生,我便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学习能力,研究了《孕妇怎么吃》、《胎教影响一生》。每天合理搭配饮食,不健康的零食无论自己多馋,都是不允许的。

每天再累,也坚持走10000步,坚信散步能刺激肚中宝宝的大脑神经元。孩子出生以后,从5个月添加辅食开始,必须荤素搭配,搭配的量有多少克都经过准确计量。

知道了去查看食物的碳水化合物、纳、蛋白质等配料表。什么时候横抱,什么时候竖抱,衣服、玩具、奶粉都精挑细选。

“妈,不要再叨叨叨了”:在你的时区里,放轻松

宝宝两岁之前,自我意识还没萌芽的时候,这一切的安排,她都全部接受。看起来天衣无缝,可是现在不行了,越来越不是我规划的样子了。

你让她吃青菜,她偏不。你强迫她吃,她越不吃,以至于你以后给她的食物,她都小心翼翼先尝一遍,生怕中了你的招。

你让她不要捡脏东西,更不能放嘴巴,可是她一个重要的感知器官就是嘴巴。你告诉她不要打人,好好说话,可是在她犯错的时候,你好像除了通过打她、吼她,没有别的方法来制止,来来回回之间,多的是鸡飞狗跳。

“妈,不要再叨叨叨了”:在你的时区里,放轻松


一个太想完美近乎偏执,一个人格独立不受控,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不是那么完美。

但是妈妈们了解的,就一定是科学的、全面的、容不得一点质疑吗?

还是仅仅是因为育儿专家这么说的,在那些专家眼里,仿佛做不到,就不配做一个好妈妈。

可那些网络上的专家就真的是专家吗?他们所信奉的,就一定是对宝宝好的吗?

边吃饭边喝水是不对,那哭天抢地一顿饭吃不了几口,就对了吗?后者对小孩健康同样有影响。

“妈,不要再叨叨叨了”:在你的时区里,放轻松

现在你让她规规矩矩吃饭,她就规规矩矩,没有自己的主意,没有小孩的顽皮就一定好吗?

专家说夜里陪宝宝睡觉的最好是妈妈,这样可以给宝宝安全感,可是每天我夜里陪宝宝醒个两三次,白天无精打采的,该怎么面对工作?

如果工作丢了,我自己都没有安全感,怎么顾及宝宝的安全感呢?

说起宝宝晚上跟谁睡的问题,有段时间我们每天都在纠结。


“妈,不要再叨叨叨了”:在你的时区里,放轻松

宝宝爸爸自从孩子出生以来,和我们一直都是聚少离多。在这为数不多团聚的日子,当然是希望宝宝和我们一起睡的,因为想让宝宝晚上也在爱的包围中睡觉,这样连梦都是香甜的。

但是这个阶段的宝宝怕热,睡觉总是恨不得席卷大半个床,我和宝宝爸爸为了配合宝宝,睡觉就像打游击战似的,说实话,我们都睡不好。

更糟糕的是,每次夜里醒来,宝宝总是“裸着”的,身上的被子完全不知道什么时候掉的,这样一来,就感冒了,遭了不少罪。

“妈,不要再叨叨叨了”:在你的时区里,放轻松

后来,在奶奶的劝说下,跟着奶奶先睡2天。结果,奶奶说宝宝出奇地乖,大概是跟她睡没有那么多热量,也就没有乱瞪被子的举动,安安稳稳,一觉睡到大天亮。

“妈,不要再叨叨叨了”:在你的时区里,放轻松

而我和老公也能研究各自的事情,不用为了迁就宝宝而早睡,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提升自己身上,毕竟今年的形势还是很严峻的,没两把刷子,很可能被涮掉,还拿什么来护宝宝一世安稳。

这么看来,宝宝好像也不是非跟我们睡不可。


宝宝的一生那么长,我们真的不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这也剥夺了宝宝的自主选择。宝宝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布线娃娃,我们只是引路人,不是监督者。

我们只需要在大事上布局,小事上便由他去好了,最好也能有这种智慧去区分两者之间的区别。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这一生不仅仅只是要做个好妈妈,也要好好做自己。


“妈,不要再叨叨叨了”:在你的时区里,放轻松

那妈妈们,到底该怎么样来和自己和解,释放自己的无处安放的焦虑呢?

  • 降低标准,不凭空放大焦虑

有的妈妈看到自家孩子1岁了还不会直立行走,听说邻居家的孩子10个月就会走了,这时,你就焦虑了。以后会不会一直这样,学东西都比别人慢些,不够聪明的他在未来能够过上好生活吗?

这样就是凭空放大焦虑,妈妈们很容易与未来联系上。殊不知每个宝宝的生长发育曲线不一样,可能今天不会的,明天就会了。

妈妈们要学会降低自己的标准,还不会走,那就抱着咯,或者适当锻炼都是可以的,多点耐心,因为你的孩子总归会走的。

“妈,不要再叨叨叨了”:在你的时区里,放轻松

孩子的生长发育,不是考试,没有硬性标准,留点时间给孩子,慢慢来。

  • 接受事实,以成年人的视觉来看

站在你现在的角度来看,你还会觉得当初没有好好吃一顿饭重要吗?你还会觉得当初没有上最好的补习班重要吗?面对如今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你还会觉得成绩大于一切吗?

真正的好不意味着好好吃一顿饭、背多少诗、考多少分,而是他拥有一个好的行为习惯、健全的人格情绪、持续不断地学习能力,这些才是他受益一生的事情。

“妈,不要再叨叨叨了”:在你的时区里,放轻松

  • 遵循真实的世界,不打造童话

真实的世界就是多样性和复杂性,你今天觉得旁边的小孩不懂礼貌,处心积虑地断绝自家孩子和他的联系,以防自家孩子也变成了不懂礼貌。

自家孩子在你的羽翼下,看到的就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以为所有的人都是这般彬彬有礼,世界全是一副你好大家好的和谐场景。

直到有一天生活撞见了现实,他又该如何自处?我们要做的就是教他面对事实,如何分辨真善美。

“妈,不要再叨叨叨了”:在你的时区里,放轻松

让他尽早懂得李尚龙的那句:我们是人类,却不是一类人。

  • 分散注意力,关注自身,提高自己

你的注意力在哪里,你的结果就在哪里。成为了妈妈,我们放了太多精力在孩子身上,大事小事盯着不放,束缚了孩子,也完全忽视了自己。

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当我们把一部分精力放到自己身上的时候,就不会过多的关注孩子,对孩子那些日常琐事也就没那么在意了。

董卿说: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很简单,你自己得先成为那样的人。

积极成长,让孩子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妈妈,看到一个在路上积极上进的妈妈,这无形中也激励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妈,不要再叨叨叨了”:在你的时区里,放轻松

写在最后:

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也就没有十全十美的妈妈。英国著名儿科医生唐纳德·维尼康特说:“要养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你不必非得是完美妈咪。”

完美妈妈的人设近乎理性,少了些温情,学会转移责任,你会发现宝宝也能和奶奶愉快相处,而自己有更多精力去追求自我。学会割舍放弃,你会发现宝宝有他自己的成长节奏。

只有这样,你才能在你的时区里,放轻松,孩子也幸福。你们的关系才能回到生活里去,那里有母慈子孝,阳光空气的味道,一切的一切都刚刚好。

“妈,不要再叨叨叨了”:在你的时区里,放轻松



大家好,我是“红楼阁语”,一名90后宝妈,生活原本沉闷,但跑起来就有风,欢迎关注,带领大家领略风的速度和温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