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音樂之聲》談教育

親愛的愛學習的爸爸媽媽們,大家好,今天通過一部電影《音樂之聲》來談教育,我們首先從上校對孩子的教育來看,上校對孩子的教育幾乎就代表了當下教育的一個現狀,就是完全是控制型。要求孩子完全聽話照做。在這裡我也想讓大家思考一個問題,你想你的孩子聽話嗎?你認為你的孩子聽話嗎?大家如何來看待一個聽話的孩子呢?從影片中大家可以看到,用上校的方式對孩子進行聽話教育,孩子們表面上服服帖帖的,表面上很聽話,可是孩子們對於家庭教師就想出了各種各樣的惡作劇方式,甚至把蛤蟆、蛇等放在老師的口袋裡。而各種惡作劇行為的背後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引起父親的注意。每個孩子都有獨立的生命特徵,每個孩子都有獨立的生命個性,我們不應該用我們的思維來控制孩子的行為。我們的思維是過去經驗的積累,而孩子是要適應未來的社會,教育更多的應該是引導,引導孩子如何應變多變的環境,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適應未來社會的能力。

那這種能力要如何來培養呢?我們一起來看看瑪利亞的教育。

第一,包容而不縱容,大家都知道,在瑪利亞剛剛到上校的家的時候,就受到了孩子們的捉弄,不僅把蛤蟆放到了瑪利亞衣服口袋裡,同時也放了一個松果在椅子上,面對這樣的情況,馬利亞不僅沒有控訴孩子,而且還是以一種智慧的方式,把問題提出來起到了對孩子們的警示作用,但是又用說是與孩子之間的秘密來規避了這個矛盾,保護了孩子,讓孩子自己發現了自己的問題。大家都看到了,聽到瑪利亞說是與孩子之間的秘密的時候孩子們都哭了,對吧?所以我們經常有說到,教育其實就是對生命的喚醒。馬利亞就是用她的善良喚醒孩子們內心那個原本善良的他們自己。看到這裡的時候,我不知道作為家長的我們,面對孩子們犯錯誤的時候,我們的處理方式是怎麼樣子的?是智慧的引導還是和孩子發生正面的衝突,或者乾脆用責罵的方式解決?如果是這樣,我覺得問題並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甚至有可能將問題加劇,所以當我們在處理孩子的問題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弄清楚我們的目的是什麼,當我們弄清了我們做事情的目的的時候,我們再來對比我們的行為是為我們的目的服務的呢?很多家長朋友,遇到孩子的一點點問題就大發脾氣,甚至打罵孩子。我想說下大家在打罵孩子的時候是為了教導孩子去記住所犯錯誤,從錯誤中去避免類似問題的再發生,還是隻是在發洩自己的情緒。所以我們要做一個智慧父母,我們一定要時時刻刻有一顆覺知的心去察覺我們的行為與我們的目的是否一致。一個孩子的成功一定是背後教育的成功,大家試想一下,如果孩子們不碰到瑪利亞這樣的家庭教師,而是惡作劇成性,孩子們最後道德消亡,這樣的人生不言而喻不可能好起來。大家都知道海倫凱勒,是聾啞盲孩子,在遇到沙利文老師前她任性,愛發脾氣,吃飯的時候在每個碗裡亂抓,發起脾氣,媽媽塞顆糖才能暫時平息,直到沙利文老師的到來她的人生才出現了變化,沙利文老師帶海倫凱勒去觸摸自然,感受自然,體驗自然,通過感受,體驗,經歷來學習,最後成功的掌握了盲人語言,成為了著名的作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中國詩詞大會的第二季總冠軍武亦姝也是一樣,曾經也是一個問題孩子,直到媽媽發現朋友家的孩子能自覺和專注的學習,問明原因後,也回家給武亦姝打造了一個學習型的家庭氛圍,最後才有優秀的武亦姝出現。如果你覺得此時你的孩子還不夠優秀,是否反觀一下作為父母的我們是不是該學習提升呢?

第二瑪麗亞非常善於處理孩子們的問題,當lucy渾身溼透從窗外爬進來的時候,瑪利亞並沒有馬上追問,而是先跟lucy建立信任關係,取得信任後讓lucy先去換下衣服,並指導lucy將衣服浸入浴缸,然後再到自己的房間一起來聊聊。就是當問題發生後,先幫忙孩子解決問題,再給孩子指導。這讓我想起一個故事,近十數年來在世界醫學領域有重大貢獻的科學家斯蒂芬.格倫,當記者採訪他的時候問:“是什麼讓你具有普通人不及的創造力的?他提到了幼年時的一段經歷:有一天他試圖從冰箱裡取出一瓶牛奶,取出後剛走幾步,牛奶瓶掉落在地,媽媽不僅沒有罵他,而且還說我從來沒見過這麼多牛奶灑在地上,真有意思,反正已經灑了,你想玩一會嗎?玩幾分鐘後,媽媽說牛奶是你灑的,也應該由你收拾乾淨,是用抹布呢還是海綿?收拾完後,媽媽又說,剛才你拿牛奶瓶沒拿住,說明你還沒有學會用一雙小手拿一個大瓶子,現在到院子裡,在瓶子裡裝滿水,看看能不能找到好的搬運方法讓瓶子不會掉下來,最後經過反覆實踐發現握住瓶口的地方,搬運時不會掉下來。聽到這裡對比一下我們的教育方式呢?當孩子犯錯不問青紅照白就打罵孩子是不是常態呢?如果是,我想請問打罵後孩子的問題解決了嗎?這個值得思考。當我們用打罵的方式處理孩子的錯誤會讓孩子恐懼犯錯,讓孩子膽小不敢嘗試。但是錯誤往往是孩子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新的社會關係的開始,是孩子成長路上寶貴的財富,孩子們犯錯的成本是很低的,如待成年我們付出的代價就很大了。智慧父母不會剝脫孩子成長路上的犯錯機會,而是抓住契機很好的引導孩子成長。

3.瑪利亞以激發孩子的興趣為前提,時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大家還記得瑪利亞在草原上教孩子們音樂這一段嗎?當瑪利亞要教孩子們音樂的時候,孩子們都說不會,當瑪利亞唱出一句的時候,下面鴉雀無聲,他就知道了這個方法不適合孩子,馬上就改用新的方法,把生活的元素融入到音樂裡面,生活元素是孩子熟知的,這樣孩子們就快樂的學習起來了。學習一定要以興趣為前提,只有激發了孩子內在學習的動力和興趣,那麼孩子們的學習就會化被動為主動。學習只有主動去學習,主動去探索,摸索和創造,才能真正為己所用。

講到這裡的時候,我又想讓大家對比一下自己在輔導孩子作業的時候,有沒有去時時的調整自己的引導方法呢?有一個畫面我一直記得,就是有一次我在一個小店的門口看到一個媽媽在輔導孩子寫作業,當孩子不會的時候這個媽媽就打孩子的頭,然後再不會再打頭,孩子就這樣哭哭啼啼的,在恐懼和驚慌中去完成他的作業,你說你把作業塑造成這麼痛苦的事情,孩子們還會愛上學習愛上這門學科嗎?要讓孩子愛上學習,愛上一門學科,首先家長要協助孩子找到這門學科的趣味性,協助孩子找到好的學習方法。

第4,為了正確的教育方式據理力爭。瑪利亞要布給孩子們做遊戲服,她知道這對孩子們來說很重要,於是她不放過任何一次機會去爭取,最後上校還是不同意的時候,她想到用窗簾布來代替,最後跟孩子們在野外度過了非常美妙的時光。講到這裡的時候我想問一下朋友們,平常的生活中,遇到一些對孩子不利的行為的時候,我們敢不敢大聲的說出來,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一些挑逗型的家長,喜歡用語言去捉弄孩子,“什麼你媽媽有弟弟了就不要你之類的”我覺得我們一切以孩子的健康成長為前提。遇到對孩子教育有利的我們努力爭取,遇到對孩子健康成長不利的,一定要勇敢說出來,維護孩子的良好成長環境。

第5,讓孩子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大家還記得瑪利亞老師帶孩子們到市場上去挑西紅柿的場景嗎?他不是自己挑了西紅柿放到籃子裡,而是一個又一個在孩子們手中傳遞,當西紅柿掉在地上的時候,最小的小孩嚇得發抖,瑪利亞用一個俏皮的動作,就緩解了孩子內心的恐懼。講到這裡的時候,我們想一想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給到孩子參與生活的權利呢,特別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對一些家務活真的很感興趣,或者接近一歲的小孩對吃飯也相當的感興趣,但是孩子要自己吃飯,家長覺得孩子要弄的滿地都是,而且很慢,於是就剝脫了孩子基本的權利,開始餵飯,當孩子習慣了被喂的時候又抱怨,這個孩子這麼大了,為什麼還要家長喂?又很生氣?孩子們要幫忙做家務的時候,家長總是以這樣那樣的藉口迴避,破壞了孩子的興趣,破壞了孩子在家庭地位角色中的參與感。真教育除了愛、包容、更多的也是自由。大家同意嗎?

最後我想說一下,瑪利亞她雖然從沒做過家庭教師,為什麼她能敏銳捕捉到孩子們的需求,懂得跟孩子們溝通,懂得對孩子做好的引導呢,因為她是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追求自由,活出了她的生命狀態,所以就容易激活別人的生命狀態。願我們父母們都活出最真、最美的自己,讓孩子們也綻放本真的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