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族譜文化


周氏家譜文化是先祖智慧的結晶,是寶貴的文化資產和精神財富。俗話說“亂世惜黃金,盛世重古董”,又道“盛世修史”,“水有源,樹有根,落葉歸根”。隨著各地文化交流的增多,尋根問祖之風越來越盛,紛紛續修宗譜、修繕宗祠。

周氏家譜的功能是:宣揚和踐行“三綱五常”、忠孝節義等倫理思想;尊祖、敬宗、講究孝治天下等德化功能。

周氏家譜就是:明辨祖宗世系,記載祖宗的功德,傳承後人。一部完整的家譜,記載著周氏淵源、始祖源流、支派遷徙、世系繁衍、人口變遷等最基本的內容。通過修譜、建譜來追根溯源,引領宗親尋根問祖,是子孫的根系所在;每個人都承載著祖宗的靈魂,血脈裡都流淌著祖先的DNA。DNA是生命之源,是人類遺傳之密碼,是世代文明的承載。家譜不僅是尋根問祖的重要依據,而且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所謂“尊譜施教”,一部周氏家譜,就是一本教科書,傳承影響周氏子孫後代。

周氏家譜中的祖訓家範,治家格言,族規家戒,藝文著述等內容,都是周氏家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儒家文化的精髓。

周氏-族譜文化


周氏家譜從孝悌禮儀、理家穆族之理,到做官為民、經邦濟世之訓,是對後人修身處世,樹立正確人生觀和處事基本原則的告誡。

周氏家譜中的名人傳記、創業史記、英烈典範等光輝形象和不朽業績及其忠心報國、憂國憂民之高尚情操和奮發向上、頑強拼搏之奮鬥精神,對後世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和鞭策。

通過周氏聯譜,可以重溫先祖的優秀文化。珍藏周氏家譜,尊重周氏家譜,尊敬祖先,信仰祖先。

要篩選周氏精華,詳細記錄,尊重歷史,符合邏輯,實事求是,謹慎而為,和諧共議,增進族人團結,以公正務實的態度,科學創新的方法,撰修出一部具有寶貴史料價值的精品周氏譜書。

周氏家譜歷來重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教育,故專設家規家訓篇:文辭優美,道理至明,哲理深厚,讀之朗朗上口。止惡揚善,正官風,促廉潔,警世後人。

周氏家譜,是一個周氏家族的生命史,記錄周氏家族的歷史與光榮。一部周氏家族百科全書,記錄著周氏家族歷史文化的全過程。

周氏-族譜文化


新春闔家團圓,大家拍張全家福,或是聽長輩們講一講周氏家族的故事,為周氏家族文化傳承積累一些素材。

古訓:

多與高人來往,勤與能人共事,

樂與眾人分享,常與親人相伴。

1.周氏譜名:設計

2周氏.譜序:卷首會有多篇至幾十篇序文,是周氏家譜不可缺少的內容。

3.周氏譜例:稱凡例,主要是闡述周氏家譜的纂修原則,為修譜時遵循。

4.周氏譜論:先賢周氏的譜說、譜議篇章,是研究周氏譜學的寶貴資料。

5周氏恩榮錄:歷代朝廷官府對周氏家族的獎勵和表彰,賜匾、賜詩贈諭。

6周氏遺像、像贊:周氏家族中歷代英賢、重要人物的資料像贊。

7周氏.家譜源流,歷史淵源、始祖、世派、遷徙、各支派間關係、原委等。

8.周氏族規家法:如家典、家規、家訓、家禮、祠規等。

9.周氏記載:周氏宗祠修建史,建築規模、地理位置,收錄有關碑文、詩文、祠聯、祠匾、祠堂圖,建祠捐資人名,記錄祠堂內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況等。

10.周氏五服圖:稱服制圖。周氏家譜中一般都載有五服圖。

11.周氏世系:稱為世系圖、世系考,記載周氏族員的名諱、排行、字號、生卒等,五世抬頭寶塔式,清晰易看易懂。

12.周氏傳記:周氏家譜中的傳記,壽文、墓誌、祭文、史傳。主要載錄,“忠臣孝子”、“節婦義夫”的事蹟和傳記資料。

13周氏塋記:周氏先人墓地圖、墳向、祖墳及各支派墓地分佈等。

14周氏跡錄:記載與本族有關的山水橋樑、亭臺堂舍、廟寺書院等。

15周氏宦記:記載歷代官宦、名人事蹟,履歷、科第、功勳、著作學說。

16周氏譜文:收錄周氏族員著述,包括殿試文、萬言策、詩詞等各式文章。

17周氏譜號:周氏家譜修好後,在派發給族中成員前,對每部譜都編以號碼。

18周氏撰修捐資名錄:周氏修譜是族中大事,須動員周氏全族成員捐款助修。

後篇:稱餘慶錄。周氏譜後留空白紙數頁,待後續,以示綿延不絕。


一部完整的周氏家譜就是一部周氏家族史,周氏家族的文史寶庫、百科全書。通過周氏聯譜,可以瞭解到歷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變遷,居地變遷,成員科第、官職、地位、作用和事蹟,禮典、家規、家法、家訓等。

周氏-族譜文化


何為周氏家譜?

所謂刀有刀譜、槍有槍譜、劍有劍譜、棍有棍譜、琴有琴譜、棋有棋譜、書有書譜、畫有畫譜、家有家譜……

有周氏譜家庭才能實現做人靠譜、做事靠譜、說話靠譜、工作靠譜、學習靠譜、生活靠譜、婚姻靠譜、事業靠譜、人生靠譜……才能實現周氏家族人財兩旺。

有周氏家譜、有家規的家庭,屬於書香門第之家;

有周氏家譜、有家規、有家訓的家庭,屬於名門望族之家;

有周氏家譜、有家規、有家訓、有家風的家庭,屬貴族乃至帝王將相之家。

沒有周氏家規的家庭,缺乏做人做事的規矩;

沒有周氏家訓的家庭,缺乏教育子女做人的標準。治國先治家,治家先育人,育人先正德,正德先正身;

周氏先祖傳孝敬,造福睦鄉鄰;勤儉持家久,典範澤後人;

忠君愛國家,尊教求生存。

周氏祖功儀範,激勵後世,縱然千百年之後,周氏子孫還會紀念週氏家族的列祖列宗。

中國五千多年燦爛文化,中國領導人教導華夏兒女發揚、傳承中華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周氏正能量文化,周氏宗親應該關注弘揚周氏美德。

周氏說家史、曬家書、明世系、講家訓、談家規、議家風,建設文明周氏家庭、廉潔家庭、書香家庭、低碳家庭……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家族文明新風尚,定能雨潤世人、澤被萬家。

周 氏 家 訓

敦孝悌以樹人倫,

篤親族以樹丹青。

訓子弟以止惡為,

睦相鄰以禁爭訟。

苦讀書以達理儀,

頌祖德以醒效忠。

勤節儉以財所用,

忍恥辱以持家興。

尊師長以養品德,

慎交友以防不恭。

忌賭毒以杜恥類,

舉信義以揚家聲。

周 氏 族 訓

祖德昭月,源遠流長。

家風淳厚,族規謹強。

周派子孫,裕後前光。

敦親友鄰,世人相幫。

人以群分,友以義才。

正身處世,行止有方。

仕途謹慎,忠烈至上。

禮賢下士,載譽四方。

周氏-族譜文化


周姓源出有五:1.黃帝軒轅氏時的將軍周昌的後裔。


據《河圖運錄法》載:遠古黃帝軒轅氏時有一位大將叫周昌,食採於周地;其後裔以食采地為姓。
2.商代太史周任的後裔。
3.自帝嚳高辛氏。因周昌與周任的歷史資料記載甚少,無世系可考。大多數週姓以周文王為得姓始祖。據《通志》載:“周氏,姬姓。黃帝之苗裔,后稷棄之後。邰,今武功縣南八里。邰之總名曰‘周’,故國號周。”
4.他氏改姓或他族改(賜)姓為周。
5.少數民族中有周姓.雲南普洱府威遠廳猛班土把總為傣族,姓周;雲南潞江驛土驛丞為白族,姓周;貴州貴陽府土司姓周;世居瀋陽的滿族人也有姓周的;雲南基諾族以者音開頭的氏族其漢姓為周。此外,臺灣土著、瑤、東鄉、彝、布朗、白、蒙古、回、土家、保安、黎、壯、羌、朝鮮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姓周的。
周武王滅商建立西周後,建都於鎬京(今陝西長安縣西北)。故《詩•大雅•文王有聲》言:“考卜維王,宅是鎬京。”周王室族人大都在陝西省渭河平原這一帶生息繁衍。據《魯世家年表》載:“乙卯周武王十三年封周公於曲阜國曰魯......”《元聖裔周氏族譜》載:“周氏世系,始祖周文王第四子,武王同父之弟,諱‘周公旦’也,佐武王定天下,肇封於魯,未就封,留相王室食邑歧周,後相成王位,冢宰建官立政,制禮作樂。薨溢曰文唐追尊公為先聖……” 周公姬旦去世後,其子孫世襲其職,號“周公”。至西周第七代國王周懿王姬囏時(公元前899-公元前892年),周室遷都槐裡(今陝西興平縣東南)。周氏族人隨之遷居陝西興平一帶。周平王宜臼元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為了避犬戎之亂又遷都洛陽(今河南洛陽)。據《姓源》載:遷都洛陽後,周平王封其子姬烈為汝墳侯,採食於汝南(今河南上蔡縣)。傳至近20代到姬邕時,秦滅東周,周氏家族在汝南已形成了歷史上最大的望族,子孫後代以周為姓,人們謂之周家。這一支周姓以“汝南”郡望地,尊姬烈的裔孫周跋扈邕為開基始祖。這一支周姓通常被認為是漢族周姓的主要來源。汝南郡周姓分衍出沛國,陳留、臨川、秦山、尋陽、廬江、太山、淮南、永安、河內、臨汝、華陰、河東、河南、清河、江陵、長安、昭州等共21個郡望。春秋時,周公姬旦的裔孫周公黑肩為左卿士,食邑於洛陽附近。周恆王林二十三年(公元前697年),周桓王姬林病重,把周公黑肩召到床前囑託說:“君位要讓長子繼承,這是禮法制度,但我鍾愛我的二兒子克。現在託付你,將來哥哥死後讓弟弟繼承君位,到時你主持這件事吧。” 周桓王病逝後,由長子姬佗繼承王位。周莊王佗繼位後的第三年(公元前694年),周公黑肩策劃要殺掉姬佗,改立姬克為國君。辛伯勸阻他說:“嫡庶有別,廢嫡立庶,這是內亂的根源啊!” 周公黑肩不聽。於是,辛伯將這一陰謀報告了姬佗,姬佗立即命令捕殺周公黑肩。姬克見事情敗露,逃奔燕國。事變後,周公黑肩的族人以周為姓,藏匿於民間。周赧王延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秦滅掉東周後,周赧王被廢為庶人,遷居憚孤(今汝州市西北,曾隸屬洛陽);周赧王族人和後裔以周為姓,時稱周家。這一支周氏在唐代先天(712-713年)年間,因避唐玄宗名諱改為周姓,曾為關中大姓之一。唐以後,一些族人恢復姬姓,但大多仍保留周姓。他們以“長安”為郡望地。


秦末,周姓已擴衍至河南、陝西、以至江蘇一帶。歷史上有過秦末著名農民軍起義將領周文。周文(?-公元前209年),即周章,陳縣(今河南省淮陽)人,曾侍奉過春申君黃歇,戰國末年曾為項燕軍視日,推算時辰吉凶。陳勝稱王后,他被授予將軍印,領兵西向攻秦,在澠池(今河南澠西)與秦主力章邯軍對陣,戰敗自殺。秦時,已有河南臨汝的周姓人遷往江蘇沛縣,並且在當地形成為望族。劉邦在沛縣(今屬江蘇)起兵時,有許多沛縣周姓族人隨劉邦起兵反秦,著名的有周苛、周昌兄弟以及周勃等。劉沛為漢王后,封周苛為御史大夫,周昌為中尉;後來,周昌以軍功受封為汾陰侯。其後裔便以沛縣作為郡望之地,尊周昌為開基始祖。秦二世元年(公元前 209)周勃(?-公元前169年)跟隨劉邦起兵,三年後被賜威武侯,漢高祖五年(公元前 202)率軍攻取泗水、東海兩郡(約今安徽、江蘇北部)後受封為絳侯,後又因討平韓王信叛亂有功升為太尉。呂后死後,周勃與陳平等智奪呂氏兵權,擁立文帝有功,官至右丞相。周勃長子周勝襲父爵為絳侯,後因犯罪免去爵位,改由次子周亞夫襲位。周亞夫為西漢著名軍事家,治軍有方。周亞夫一支後裔以“細柳堂”為堂號,紀念先祖。
西漢初,周邕之孫周仁續周之嗣,被封為汝墳侯,賜號正公。汝墳在今河南葉縣北。周仁有10個兒子,因“以汝墳下溼,遷至安城”。安城在今河南平輿縣境。汝南安城周氏成了當地著名的望族。周仁第五世孫周燕曾任山東任太守。他的5個兒子:長子周輿任重合令,二子周羽任櫟陽令,三子周仲任東海太守,四子周明任袞州刺史,五子周良任穎陽令,時人稱為“安城五龍”,各居一里,皆以儒學傳家,分衍出許多支脈。西漢時期,有河南葉縣的周姓族人遷往河南平輿縣。

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將閩越王餘善的子民遷於江準間,雙詔中原18大姓入閩。泰伯的十六世孫周公宮為虎賁校尉、中郎將、徐州伯,奉詔從河南光州入閩,居福州南臺。,為周姓最早入閩始祖。周公宮後裔落籍閩地,分衍於南平、崇安、浦城、興化、福寧等地。
西漢建平年間(公元前6-公元前3年),周公旦的第四十二世孫大宏因戰亂從河南洛陽負子遷劉莊(今山東鄒城);其第四十三世孫法強又從劉莊遷小莊(即山東鄒城市城前鎮的一個小村莊);東漢建安年間(196-220年),其第四十四世孫周選又從小莊遷水泊村(原屬山東鄒縣,解放前隸屬滕縣)。(見《元聖裔周氏族譜》)小泊村成了這一支周氏的發源地,據當地《周氏族譜》載:從第五十三世至第七十七世先後衍生出100多個支派,遍佈8省31個縣市。水泊村的周氏後裔遍佈山東省的臨沂、泰安、萊蕪、蒙陰、金鄉、東阿、滕縣、鉅野、蒼山(橫山)、濟寧、鄆城、平邑、泗水、費縣、聊城、禹城、東平、青州、嶧城、章丘、汶上、單縣等縣市區,播遷到安徽、河南、江蘇、上海、河北以及浙江的餘杭、紹興等地。
東漢時,汝南安城周氏的一支遷往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於是,周氏在廬江舒縣迅速繁衍成為當地望族。廬江舒縣的周景貴為安陽鄉侯。周景(?—168年),字仲饗,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人。父親周興,曾經在東漢安帝永寧年間(120年)任尚書郎。東漢桓帝時(147-167年),周景被徵辟,進入大將軍梁冀的府中,不久遷官擔任豫州刺史、河內太守, 延熹六年(163年)被任命為司空,位居宰相之職,去世後被追封為安陽鄉侯。周景的3個兒:長子周崇嗣(有作周尚),官至甘陵相(有作官至丹楊太守);次子周忠,字嘉謀,任太山太守,繁衍太山周氏一族,漢獻帝時任太尉;幼子周異為洛陽縣令。周異便是赫赫有名的三國中,火燒赤壁,大敗曹操大軍的東吳大都督周瑜的父親。周瑜祖孫三代在東吳都地位顯赫。其長子周循為東吳駙馬,英年早逝;次子周胤繼承周瑜的爵位,封都鄉侯,後因得罪吳王,被貶居江西廬陵(今江西吉安)。周胤次子周泰繼承都尉職務,襲封都鄉侯,定居廬陵郡烏東。

在晉代,汝南安成周氏仍然聲高名重,人才輩出。周浚一門三封:周浚自己任御史中丞、揚州刺史,封射陽侯、加武成候,拜安東將軍。他的長子周顗(269-322年)渡江後,任荊州刺史,官至尚書左僕射。其弟周嵩(?-324年)為人狷直果俠,每以才氣凌物元帝朝,累遷御史中丞,著有《唐書經籍志》等文集三卷。周浚的第三子周謨任丹陽尹、侍中、中護軍,封西平候。同宗的周馥以清正有才,補尚書郎,任徐州刺史加軍將軍、河南尹。周馥之子周密,人稱清士,也官至尚書郎。還有徵西將軍尋陽侯周訪、梁益諸軍都督鷹揚將軍爵建城公周楚、龍鑲將軍周虓、梁廬桂二州刺史保城侯周靈起等都有出之汝南安成周氏。汝南安成周氏分衍出以周仁的第三十二世孫屯田員外郎常州長史周基為開基始祖的臨汝周氏(今河南臨汝),以周震為開基始祖的陳留周氏和河間周氏(今河北河間文縣)等。
西晉“永嘉”之亂後,中原名門士族紛紛渡江南下。周姓族人也隨從中原的士族大舉南遷。東晉義熙年間(405-418年)周謨隨左將軍朱齡石北伐,從丹陽(今江蘇南京)入關,後來落籍華陰(今陝西華縣),為華陰周氏。這一支周氏以“華陰”為郡望地,尊周謨為開基始祖。華陰周氏也出過不少名人,如樂州刺史周儒、嘉川公周護仁、亳州刺史周志珪、少府監周元珪、冀州刺史周履順等。

南北朝北魏獻帝時(466-471年),獻文帝拓跋弘把北魏國拓跋氏分為七份,以七兄弟統率之。據《魏書•官氏志》載:“獻帝以兄為紇骨氏,後改為胡氏。次兄為普氏,後改為周氏。” 周氏,是北魏國興旺的七族之一。至隋朝,名將周搖(約507-590年)就是北魏獻帝次兄普氏的後裔。《北史•周搖傳》載:“周搖,字世安,河南洛陽人也。其先與魏同源,初姓普乃,及居洛陽,改為周氏。曾祖拔拔,祖右六肱,俱為北平王。父恕延,歷行臺僕射、南荊州總管。”周搖“少剛毅,有武藝,性謹厚,動遵法度。仕魏,位開府儀同三司。周閔帝受禪,賜姓車非氏,封金水郡公。歷鳳、楚二州刺史,吏人安之。”周搖官至豫州總管,封濟北郡公。隋文帝即位後,周搖“複姓周氏。” 隋文帝對周搖十分器重,“開皇初,突厥寇邊,燕、薊多被其患,前總管李崇為虜所殺,上思所以鎮之,曰:‘無以加周搖。’拜為幽州總管、六州五十鎮諸軍事。搖修障塞,謹斥候,邊人安之。徙尋、襄二州總管,俱有能名,進上柱國。”周搖的後裔一直生活在洛陽一帶,以“河南”為郡望地,尊周搖為開基始祖。著名右千牛將軍周虔智即為周搖後裔。
唐元和元年(608年),周瑜的第十九世孫周沂濱(唐高宗丞相)由廬陵遷徙江西吉水泥田坊;直至北宋年間,其後裔周澤智又從江西吉水遷居於江西石城開基,形成河南周氏南遷的客家周氏體系。

唐總章二年(669年),陳元光隨其父歸德將軍陳政率中原子弟兵先後入閩平亂。陳政逝後,陳元光襲父職,繼以功授嶺南行軍總管,於相繼平定閩粵三十六寨峒之後,拓土開疆,創立漳州,為首任漳州刺史。河南光州固始的周姓族人隨軍入閩開基福建漳州。
唐永泰年間(765-766年),有一支周姓由山東遷徙湖北後再遷徙湖南。據清嘉慶《道州志•山陽度氏》載:“漢興,封周於汝南,世家青州。遠祖周崇昌,唐永泰中(765-766)為廉、白二州太守,因卜居道州之寧遠縣大陽村,其後裔虞賓,有子十二人,中子從遠,始徙營道(今道縣)。”唐大曆二年(778年),又有山東州的周如錫辭職隱退,率子孫來到上甘棠定居。這一支便是北宋著名哲學家周敦頤一族。據湖南道縣豹巖村《周氏族譜》載:“吾族,山東青州人也。有周歸仁以魏博節度使遷襄陽刺史,五世生如鐵、如錫。如鐵公登進士第,終刺史道州。如錫公唐武德元年(619 )進士……後因奏事忤旨,貶道州司馬,於是與兄同寓道州,遂家焉,十六世傳至宋時濂溪公—周敦頤。”
唐光啟年間(881-885年),河南光州的周舉元、周頤、周崇口等周姓族人隨王緒、王審之入閩,居於福州。周舉元有14個兒子:其中,長子周庾隨父入閩後居於福州;第四子遷居福建古田;第五子遷居福建羅源;第六子遷居福建建寧;第九子遷居南劍州(今南平市);第十一子遷居永福;第十二子遷居連江。周舉元一支的後裔遍佈福建各地。周舉元卒後葬於福州省堂坎山。周頤定居於福州東街石井巷。周頤,號梅林,是河南光州固始人周從信的次子。據《晉江周氏族譜》載:“梅林公與王潮,王審知兄弟同鄉,厚相結納,並曾共同在鄉里山榜立柵以御盜匪,王潮以翁料事多中,因呼翁為 ‘梅林獨識’”。周頤是在王潮兄弟佔有泉州時,特從河南到福建投靠王潮、王審知的。“唐僖宗光啟二年八月,王潮拔泉州,殺刺史廖彥若。王潮圍泉州歲餘,州民棄戈不守。潮兵於本月入其城,殺州刺史廖彥若,遂有其地。”(《閩國史事編年》)周頤“於光啟三年攜子靖入閩。到泉謁潮,潮見之至甚喜,意向相傾倒,如在梅林時。授梅林翁於仙遊東鄉,及王潮兄弟攻佔福州,公及子靖隨之往,事從王氏,並得王氏再授東街石井。”周頤長子周靖(一說周準)遷居下渡,次子周漢遷居侯官六都芝田。周頤後裔播衍於福建的侯官、福寧、福清、長樂、連江、平潭等地。乾寧四年(896年)六鎮藩鎮叛亂,河南光州固始縣縣令周德琰的次子周樞與遊、劉、翁、範等姓入閩。周樞選居於福建建甌縣的馬伏,稱之為“馬伏周家”。 北宋淳化二年(991年),周樞的後裔周枯遷居福建崇安縣的仙店。

唐代時,廣西昭州郡(曾名樂州)是制約廣西進出粵、湘兩省的交通的重鎮。而樂州周氏的周孝諫等人世代擔任樂州首領,其後又有周萬才、周君謨等人分別任永州、柳州刺史。可見,周氏在當地名望之重。這一支周氏以“樂州”為郡望地,世稱樂州周氏。
北宋期間,湖南道縣周氏因出了一位著名的大思想家周敦頤,而名聲大起。周敦頤(1017-1073年),字茂叔,號濂溪,道州營道縣(今湖南道縣)人。以母舅龍圖閣學士鄭向任分寧(修水)主簿,調南安軍司理參軍,移桂陽令,徙知南昌,歷合州判官、虔州通判。北宋熙寧初年(1068年),周敦頤知郴州,擢廣東轉運判官,提點刑獄。他“在合州郡四年,人心悅服,事不經先生之手,吏不敢決。”晚年,周敦頤知南康軍(治所在今江西省星子縣城)。他喜歡廬山,因此“廬山我愛久,買田山中陰”,築室於廬山蓮花峰下,取濂溪以名。其後裔落籍於江州。周敦頤一生清正廉潔,一生最愛蓮花,推崇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品格,曾作《愛蓮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於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他的後裔們便以“愛蓮”為堂號,紀念先祖。周敦頤的後裔不僅遍及湖南、江西。如湖南長沙南邨的《周氏族譜》載:周敦頤的第四世孫周必大遷居吉州。湖南湘鄉士塘《周氏族譜》載:“遠祖必大公,宋孝宗丞相,封益國公,諡文忠,贈太子太師,諱輝嶽,一字洪道,晚號平園老叟,宋靖康元年(1126年)丙午七月十五日巳時生,壽七十九,嘉泰四年(1204年)甲子十月初一歿,葬廬陵(今江西吉安市)儒林鄉鬥罔之原”。周必大的第八世孫周正宗以明經聞於時,至正之末(1370年)因避亂自江西吉水縣泥田攜眷徙居善化南邨。而且,還向福建、廣東等省分衍。南宋淳祜三年(1243年),周敦頤之第七代裔孫周叟梅進士出身,授潮州州知事,寶祜四年(1256年)三月任廣東轉運判官、提刑。任滿後,周叟梅與胞弟三人攜各自家眷入潮定居。他們先後分別居於潮州府城、潮陽縣新興鄉剌港(今屬潮陽盧崗鎮)和海陽縣冠山鄉創鄉立籍。後來,這一支周氏又向潮汕各地及海陸豐等地播遷。子孫分佈居住於現在的潮陽盧崗鎮的溪尾周,峽山鎮的桃溪、沙溪、董塘、河陂以及惠來靖海、葵潭、塗田、甲子,普寧的下架山、葵嶺、流沙,汕頭市的河浦等地。在廣東還有一支同為周敦頤後裔的周氏,則是從浙江輾轉遷入的。據澄海港口《周氏族譜》載:這一支周姓族人從湖南徒浙江,再由浙江溫州府沿甄江入福建建甄,而達莆田,之後逐步移住汀州、永定,再經龍溪、詔安而至饒平、海陽……此後各自分佈於潮安東津、澄海冠山、潮陽峽山和揭陽、普寧等地。其中,周敦頤的第七世孫周嶽原居建寧府建陽縣,後遷至晉江錦亭(即現石獅龜湖),繁衍晉江一支的周氏。

北宋哲宗年間(1086-1100年),周靖的後裔周海院從福建仙遊徙居晉江桐林;數代後,其後裔周與鄰從桐林徙居六都樟嶺,為樟嶺周氏一世始祖。
南宋初,隨著宋王室南渡,中原周姓族人雙一次大規模南遷。如河南汴(汴京,開封)人周海門南渡後居廣東南雄珠璣巷,後遷居新會橋亭,為新會縣橋亭房周氏開基始祖。原籍河南固始縣的周仁德遷居,福建寧化。宋末元初,其裔孫“由閩遷粵”,遷居廣東長東縣(今五華縣);至七世孫周碹始遷梅縣,為梅縣周姓開基始祖。周碹又是這一支周氏由閩遷粵的第七世祖,因此至今廣東梅縣周姓稱他為“始祖七位公”。 南宋末,原籍河南許州長葛縣的周監(字天枯)遷居廣東岡州崖山。
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周起振(字紹基)隨同從弟周紹芳等至泉州勤王,匡扶幼主。抗元失敗後,周紹基隱名埋姓,隱居泉州浮橋筍江之濱,過著耕讀人家淡泊生活,終生不仕元。周紹基有2個兒子:長子周維城居圍頭(古稱圍海);次子周維瀚居白沙(稱碧海,後傳碧江、筍江)。元代時,周紹基的嫡孫週日昌為逃避元朝暴政的陷害,攜妻子逃匿安溪;其他族人也有遷惠安、同安、晉江、南安等地。周紹基的後裔遍及福建各地。
元天順元年(1328年),原籍江西贛州府石城縣壩口慈塘坑的周宗貴(又名丙郎)從石城遷居福建上杭,為上杭周氏開基始祖之一。據《上杭縣誌》載:周宗貴副配馬陳娘,晚年(元天順年間)攜其幼子祥卿,居於縣之中街坊。每見街坊鄰人“汲引艱涉於遠,乃拆後圃通衢之要地,圍於牆外,捐金為倡鑿井,與鄰共飲。”上杭《周氏族譜》也說:宗貴“因宋季避兵,流於上杭,孑爾立身,儉勤惕勵,肇造家業。”後來,周宗貴的裔孫周孟莊、周孟中兄弟遷居永定。但是,廣東汝南《周氏族譜》的記載與上敘說法有點不同。廣東汝南《周氏族譜》載:“其先世自河南汝南遷居福建寧化石壁鄉,至周宗貴時遷居永定,生子十一,四子周聞古,移居晉江碧沙鄉開居,自立堂號‘愛蓮堂’;七子周萬隆,分居廣東大埔;八子周隆壽,遷居廣東饒平;十子周隆富仍住在永定;十一子移居饒平七藍鄉,建祖祠‘篤祜堂’。”周宗貴的後裔遍及廣東、廣西、四川、江西、湖南、海南、浙江、臺灣等8個省30多個縣市以及新加坡、泰國等地。

明清時期,周姓的繁衍發展主要集中在江蘇、浙江、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廣東等省。明初,朱元璋為了解決“喪亂之後,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謂田野闢,戶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務”(《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五)的問題,實施移民屯田的戰路決策。據史料記載,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明朝廷共組織過8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涉及到了18個省的490多個縣市的882個姓氏。山西是人口稠密之處,而當時的洪洞縣又是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擔負民眾外移自然首當其衝。山西省洪洞縣周姓族人也紛紛遷至陝、蘇、豫、魯、鄂等地。
明洪武初年,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的周樸叟(人稱周伯)遷居廣東揭陽。他在埔上開荒,又引清泉上埔。廣東省揭陽縣的伯勞浦鄉周氏一族為了紀念開基始祖周伯的業績特將“埔”字去土添水,改為“浦”字,將“伯勞浦”作地名。伯勞浦鄉周氏有許多族人在海外謀生。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都有揭陽縣伯勞浦周氏族人旅居,泰國首都曼谷還有旅泰揭陽縣伯勞浦家族會。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周從龍從安徽天長縣率軍駐汀州,其子孫便留寓汀州,繁衍生息;其後裔又分遷贛州、南昌、上海等地。
明末清初,周質先從武平悅洋青逕遷徙居上杭。

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始,福建、廣東許多周姓族人遷徙臺灣。如漳州人周舜陽入墾文山堡,長樂人周廷芳、周廷俊入墾芝蘭堡,泉州人周延群入墾臺北縣石碇鄉,周炎移居移居臺北縣景美鎮,廣東人周朝德入臺等。入臺的周姓族人大都集中於臺南、臺北兩地。周姓為臺灣大姓,在姓氏人口中排列第19位。日本統治臺灣時,曾強迫入臺的周姓族人改日本姓武岡、武光、吉田、吉本、吉岡等。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臺灣迴歸祖國,周姓族人也都恢復周姓。而且,曾使用日本秋野姓的臺灣土著人,在奉令廢日本姓時,選用周為自己的姓。
清末始,也有許多福建、廣東周姓族人移居海外。遷居海外的周姓族人大都旅居於中南半島和南洋一帶。
如今,周姓是我國分佈廣,人口眾多的大姓,在中華姓氏人口中排列第9位,約佔漢族人口的2.12%。周姓族人已遍及全國各地,其郡望地有:汝南、沛郡、陳留、潯陽、臨川、廬江、泰山、淮南、永安、河間、臨汝、華陰、河東、清河、江陵、長安、河南、昭州等;堂號除了著名的“細柳”、“愛蓮”之外,還有:世德、亦政、誦芬、清白、繼述、紹濂、世善、大本、承志、景濂、雍睦、敦敘、忠厚、敬愛、集賢、永思、承思、濂溪、敦稼、孝思、敘倫、篤佑等


【周氏人才輩出,你知道周氏有何響噹噹的人物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