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师:刘伯温3】三个臭皮匠,抵不过一个诸葛亮!

【帝王师:刘伯温3】三个臭皮匠,抵不过一个诸葛亮!

【帝王师:刘伯温3】三个臭皮匠,抵不过一个诸葛亮!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论成就,刘伯温远在诸葛亮之上;论军事才能,刘伯温远超萧何,助力朱元璋仅八年便拿下大元天下;论治国才能,刘伯温更强于张良,一举定下大明帝国后世两百年的盛世格局。

《帝王师:刘伯温》是一本由度阴山编写的通俗历史类书籍,讲述了帝师刘伯温传奇的一生。本文整理自此书经典内容。

【帝王师:刘伯温3】三个臭皮匠,抵不过一个诸葛亮!

一、刘伯温与元朝的缘分

刘伯温想进入体制内,来完成保卫祖国的大好愿望,察罕帖木儿(赵敏的父亲)决定通过自己来完成保卫祖国的愿望。这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有的人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有的人全靠自己。

有的人希望找个已经搭建好的平台,有的人希望自己搭建平台。

察罕帖木儿自己搭建的平台,在当时大显神威。1355年阴历11月,刘福通威胁晋冀,察罕帖木儿将对手全部歼灭。后大破红巾军。把刘福通北伐军队打的溃不成军。(在察罕帖木儿出现之前,刘福通的势力非常大)。察罕帖木儿的威名还没有传播到南方,所以刘伯温也不知道他虽然有这样的神人,但是元朝的气数尽,因此他演绎的肯定是悲剧,而不是喜剧。在围攻红巾军的时候,被反叛的红巾军杀掉了。

一个把别人看的特别复杂的人,自己也不简单。一个把别人看的特别单纯的人,自己也复杂不到哪里去。

“天、人”是真可以感应到。1359年初,刘伯温和元朝的缘分真的尽了。

绝望时产生的力量是摧枯拉朽的。

因为民众最终是能醒悟的。

【帝王师:刘伯温3】三个臭皮匠,抵不过一个诸葛亮!

二、治大国若烹小鲜

【帝王师:刘伯温3】三个臭皮匠,抵不过一个诸葛亮!

治理国家的人应该遵从什么样的原则呢?刘伯温说,治理国家的人就像医生,经过把脉才能了解症状。医生要针对病人的病因来开处方,开的正确,病人的病就能治愈,开的不当,病人就有可能死去。因此,知道症状,脉息,却不会开处方的人,就不是个好医生。即使是今天,一些中医都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知晓病人的症状。但是医生之间的高下之别在于,有的医生可以开出好方子。有的医生,拿不出好方子。

刘伯温也不忘提醒治国者,“德”才是治理国家的手段,利虽然暂时有效,但是长久下去,必然会失去效益。众所周知,元王朝的统治是“力”的,不是“德”的。甚至偏激一点而言,元王朝总建国开始,就把中国人当作奴隶的。

元王朝是个只重视军事,不重视农业的王朝。刘伯温对这样浅薄的认识哭笑不得。治国之道,在于均衡。而元王朝远远没有做到这一点。曾想把江南开发成操场。在农业大国却不懂农业。

天下其实是个监狱。主一是心中有定见。在做事中,反练内心。在良知指引下,做任何事情都能专心。而这种专心,反过来会验证天理。

刘伯温的主一和聚精会神有关。但是他所谓的主一其实是说,人的智慧问题,不是数学问题。比如:一个人的智商是70,另外一个人是100.那么两个人在一起,做事情的智商就是170.可能恰恰相反,两个人在一起刚好成了30.

【帝王师:刘伯温3】三个臭皮匠,抵不过一个诸葛亮!

三、三个臭皮匠与一个诸葛亮

【帝王师:刘伯温3】三个臭皮匠,抵不过一个诸葛亮!

其实三个臭皮匠,根本不能抵过一个诸葛亮。根本就没有智慧可言,有的只是争吵。大家开始谁都不妥协,最终可能会在外界的压迫下妥协。但是妥协的那部分,可能是智慧中最一般的。这很容易理解,有的人智慧高,但是高的那部分,不被人理解。所以被放弃了。有的人智慧低,但是智慧低的那部分,更不会被人接受,所以也被放弃了。

那剩下来的是大家都能接受的。那正好是低智商的人搞不明白,高智商的人不屑于搞的。

刘伯温讲的下棋的故事,就是这个道理。都厘和对手水平可能是相当。但是刚好来了个棋艺不怎么样的,按照自己的智力来指点都厘,就把都厘的智力商数拉了下来,所以都厘输了。后来,来了一堆智力不怎么样的,谁都认为自己比对方高明。最后吵来吵去。肯定是都厘采用一个去掉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最后输了。

老虎之间打架,三只老虎,肯定能咬死一只老虎。老虎之间打架,三只老虎,肯定能咬死一只老虎。因为大家都在一个水平线上。如果1000只狐狸和一只老虎打,赢的可能是老虎。因为狐狸太多,人多嘴杂,狐狸多了就会乱。这一乱,就无法形成统一的正能量。所以必输无疑。

双头蛇,其中一个蛇要向左,另一只蛇要向右。结果,一天下来,这条蛇没有挪动半步。最后,刘伯温总结说:众智之多疑,不如一心之独决!

本文选编自《帝王师:刘伯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