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该不该“抗日”?为何“抗日援朝”反而瓦解汉族政权

中日朝三国之间的战争,绝不仅限于上世纪中叶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它更是一段绵延了上千年的历史。

但无论是唐朝的白江口海战,还是明朝的万历倭乱,其过程却都是千篇一律。

开始于日本人进攻朝鲜半岛,半岛政权向中国求援。结束于中国军队从容不迫的跨海作战,将日本人驱除出境。

然而唐朝在白江口海战时,已经无限接近于全盛;而明朝在万历倭乱前夕,却已经积重难返了。

从明世宗“家净”开始,明朝走向了下坡路;到了明神宗万历皇帝的时候,各种社会矛盾更是到了爆发的边缘。

于是我们在感慨明朝将士驱逐日寇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丝质疑。

这场被朝鲜人称之为“壬辰”;被日本人称之为“文禄・庆长の役”的战争,中国人真的应该插手吗?

到底该不该“抗日”?为何“抗日援朝”反而瓦解汉族政权

为了解释这个质疑,我们来看看以下两个问题。

明朝有家底跟日本人耗吗?

万历朝初年经历了“张居正变法”,看似国力有所回升。

然而我们如果仔细的分析这场变法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次大规模的“吏治”。

也就是说,变法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整治官场,而没有对社会生产产生太大的贡献;百姓的生活水平,仍然维持在一个很低的状态。

到了万历皇帝朱翊钧亲政以后,国家则陷入了延绵不断的党争之中。而在此期间,还爆发了其他两次战争。

到底该不该“抗日”?为何“抗日援朝”反而瓦解汉族政权

万历皇帝

宁夏回乱开始于朝鲜战争之前;而四川叛乱,则爆发于朝鲜战争之后。

到底该不该“抗日”?为何“抗日援朝”反而瓦解汉族政权

回乱困扰了明清两朝

​这三场战争大幅度消耗了明朝的国力,让北方刚刚崛起的女真族部落获得了千载难逢的机会,顺势夺去了整个大明江山。

口说无凭,我们来拿数据说话。

日本人分别在1592年和1597年两次入侵朝鲜。

到底该不该“抗日”?为何“抗日援朝”反而瓦解汉族政权

木下藤吉郎秀吉/羽柴筑前守秀吉


军事上,根据宋应昌的《报进兵日期疏》中记载,明朝在第一次平壤战役中投入的兵力总计38,537人,这包括了李如松和杨元的部队。

而后刘铤又率领一万人上下的部队开赴朝鲜。所以第一次朝鲜战争的总人数应该在五万上下。

考虑到《明史》的编撰者是清朝人,有恶意贬低的可能,所以解毒君又搜索了朝鲜方面的史料。

朝鲜的《宣祖实录》中记载,攻破平壤时,明军有43,500人上阵,后来又陆续到达八千人,总数大约五万人。

这样两相对比,数据基本上没有问题。

而面对丰臣秀吉发起的第二次朝鲜战争,根据邢玠的《催发续调兵马疏》记载,明朝计划征调的援朝军队有陆兵七万余和水兵两万余,共计大概接近十万人。

而朝鲜方面的史料,也就是《宣祖实录》记载,明朝第二次援朝军队大致在八万人。

于是计算下来明朝在此次战争中投入的总兵力大概在十五万左右。而当时明朝的实际兵力大概在八十四万五千人左右,这场战争几乎消耗了明朝总兵力的四分之一。

虽然这些军队并不是全军覆没,但是经过了常年的征战,其战斗力必然大幅度下降。

这十五万人中,包括了李成梁打造的辽东铁骑、戚继光打造的戚家军、俞大猷打造的俞家军。基本上明朝最能打的军队,都因为朝鲜战争而大量减员。

而一直蛰伏在东北的努尔哈赤此时就在默默的观察,等待着辽东的空虚。

在财政上,同样是巨大的消耗。

根据《明史》记载,七年的朝鲜战争“约费饷银五百八十三万两千余金,又地亩米豆援兵等饷费三百余万金”;

到底该不该“抗日”?为何“抗日援朝”反而瓦解汉族政权

明朝当时一年的财政收入也差不多只有四百多万两。这就相当于用了两年的国家收入,来填补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这还只是表面上的数据,随军队出征需要的民夫数量远远超过军队本身的人数。而这些人本应该投入到日常的生产中去。

最关键的是,这场战争消耗了大量的粮食储备。时人称“频值四夷之警,连兴倾国之师,按丁增调,践亩加租,试取此时租赋之额,比之二十年前不啻倍矣。”(《皇明经世文编卷之四百四十》)

一个国家的财富不在于他有多少真金白银,而是在于土地上能生产多少粮食、织布机上能生产多少布匹,金钱只是代表这些食物、货物的数字而已。

于是三场战争之后,百姓没有粮食,就要造反。国家又没有足够的军队消灭民变,这边打完流民,那边又要去打皇太极。崇祯皇帝就是这样被自己的爷爷坑死的。

日本人有能力攻入明朝境内吗?

那难道就要放任日本人入侵大明境内吗?绝对不是。只是日本人在进入中国前,必然会掉一层皮。

首先,明朝在朝鲜的所有军队补给,都要从国内调来,而日本人为了应对战争,同样需要运送大量的粮草,拉长战线在并不损害中国本土利益的时候,也大量消耗了日本的资源。

由于朝鲜的纬度高于日本大部分地区,而同中国的辽东处于同一维度上,所以士兵对于气候的适应程度,也对后方资源产生了影响。(日本战国时期北海道基本没人)

来自温暖地区的日本人,需要更多的取暖资源,这并不是朝鲜土地能够拿得出来的。

其次,不援助朝鲜的话,战火或许会燃烧到建州。虽然这种说法有些事后诸葛亮的意味,但是从后来日本人与女真人的行径来看,无论是作为明朝的附属国、还是作为想要征服明朝的新兴国家,女真人绝不会放任日本人在明朝甚至在朝鲜站稳脚跟的。

到底该不该“抗日”?为何“抗日援朝”反而瓦解汉族政权

第三,日本人的装备是用来攻击日本城池的。

日本的城与町(街市)相分离。所以他们所谓的攻城,实际上是只是攻陷一个看上去大一些的宅子,与中国的城池相比,相去甚远。

我们这里就对比一下东北的宁远城和日本的大坂城。

宁远城“卫城周长六里八步,城高二丈五尺。护城河深一丈,宽二丈”,史书记载“内拱岩关,南临大海,居表里之间,屹为形胜”。

到底该不该“抗日”?为何“抗日援朝”反而瓦解汉族政权

宁远城

至于号称日本第一坚城的大坂城,也不过是石头多一些,稍微高一些的寨子。

到底该不该“抗日”?为何“抗日援朝”反而瓦解汉族政权

大坂城

由此看来,日本人基本上没见过什么大城,更别说攻克明朝的城池了。

如果说解毒君是站在上帝视角看待这个问题的话,那么对于情报工作晚上、拥有锦衣卫等诸多情报机构的明朝政府来说,更应该是站在上帝视角的那位。

时隔四百多年,我们绝不会去否定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士们的功勋,他们流的血也绝不是白流的。

只是从宏观角度来看,作为这场战争的决策者,万历皇帝和他的政府,对于情报的收集、自身的实力并没有足够的认识,最终导致了后来一系列的恶果。

明朝之亡,不在崇祯,而在万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