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紅顏禍水"還是"背鍋俠"之——周幽王王后 褒姒

聽到成語"烽火戲諸侯"可能大家腦海裡就會出現兩個人,周幽王、褒姒。也大概知道這個故事的典故。說是周幽王為博美人褒姒一笑,竟點燃烽火臺戲弄諸侯,結果導致西周滅亡。也因此,褒姒這個名字就成了"紅顏禍水"的代名詞,和她之前的兩位前輩,妹喜、妲己,共同扛起了三個王朝滅亡的"禍水"大旗。

是

褒姒 [bāo sì](《史記》作襃姒 ,《列女傳》作褎姒 ,生卒年不詳,姒是她的姓,褒國(今陝西漢中)人,周幽王姬宮湦第二任王后,太子姬伯服的生母,周平王姬宜臼的後母。

以上是比較官方的說法哈,下面我們用直白的語言在說說

褒姒,是一個孤兒,被褒國的一個姓姒的人家收養,按照褒國禮制"婦人稱國及姓" ,所以叫褒姒,也就是說,屬於她自己的名字是什麼,史料上沒記載,我們也不知道

可悲吧,古代的女子有太多都是連名字都無法在史書留名,卻要揹負亡國的罪名,這公平嗎?

話說因為褒姒長得實在太美了,命運也就和她前輩相差無幾了,都是作為戰利品,成為了男權的附屬物。周幽王三年(前779年),周幽王攻打褒國,褒國兵敗,於是獻出美女褒姒乞求投降……褒姒就這樣作為戰利品入了幽王后宮

幽王得到褒姒,如獲至寶,對褒姒寵愛非常,甚至為了褒姒,廢了王后申後和太子宜臼(申後所生,即後來的周平王),立褒姒為新王后,立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太子。這也大大得罪了幽王的前岳父-申候。

是

話說這褒姒是個冰山美人,美則美矣,卻從來不笑,這讓幽王很苦惱。為何美人不笑呢?(大膽猜測下,褒姒不笑的原因跟她悽苦的身世有關,另一方面,被人當禮物送人,她對周幽王應該是沒什麼好感,不笑,也是不想討好諂媚)。

但君王什麼得不到呢,越是得不到的越是要征服吧,從周幽王對褒姒的一系列舉動看,太執著,太瘋狂。綾羅綢緞,奇珍異寶,無法讓美人笑;給她天下至尊的後位,還不笑;立她的兒子為太子,依然不笑……

周幽王就找他們"智囊團"出主意,於是各種奇葩想法都出現了,但最要命的,是幽王的寵臣虢石父給出的的一個餿主意。他居然提議點燃驪山上的烽火臺,請大王和王后坐高臺上看諸侯前來勤王。

為啥說這個主意是個要命的餿主意呢?咱們看看以下對烽火臺的介紹。

烽火臺是一個危急時刻的傳訊工具,平時都有專人把守。若京都有急,只要驪山烽火臺狼煙一起,其它烽火臺就連鎖舉火,警報可以快速傳遞到遠方,諸侯們一見狼煙,就要立刻帶兵來勤王救駕。

(在烽火臺底部的灶口點燃柴草和狼糞,就會在臺頂形成烽火。據說用狼糞燒煙,具有孤煙直上雲霄,風吹不斜的特點),在通訊落後的古代,烽火臺就是最要緊的邊防報警器。

是

驪山烽火臺

這麼要緊的報警器,周幽王就這麼聽信了奸臣的話,真拿來哄褒姒開心了。第一次第二次,周幽王點燃烽火,諸侯們都來緊急勤王,有的諸侯太著急,衣服鞋襪都未穿帶整齊,四方諸侯,人仰馬翻的呼啦啦趕到驪山,結果發現根本沒外敵入侵,天子帶著王后坐在高臺上消遣他們呢,心裡不舒服,又不能表現出來,哪來在回哪吧。撤退時又是一陣兵荒馬亂。褒姒看到這個場景,哈哈大笑了起來。周幽王覺得,這烽火點的值。(死期將至了)

幾次三番這樣,大家對比《狼來了》的故事,也能猜到結果了。話說有一天,被周幽王廢掉的前王后的父親申候,眼見幽王是越來越昏庸,正好有機可乘、一雪前恥了。就聯合了繒國、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點燃烽火召集諸侯援救,諸侯卻以為又是消遣他們,並沒有前來援救。犬戎最終在驪山之下殺死周幽王,俘虜褒姒,西周滅亡。周幽王是有生命實力演繹了什麼叫"不作不死"呀。

是

當然,這裡有人可能就會說了,褒姒一直不笑,只有在點燃烽火臺了看諸侯人仰馬翻的才笑,那不就是亡國禍水嗎。這裡,歷史滄瀾就要來辯一辯了。

一個人幼年被遺棄,成年被當禮物送人,相當於又被拋棄,她笑或是不笑,哭或是不哭,都不是錯吧。

她的命運不由她做主,至少,他對著天下最有權勢的男人一張冷臉,絕不是善於阿諛諂媚之人。史料上也未見任何關於褒姒爭寵,或是謀取後位,亦或謀求太子之位的記載,包括烽火戲諸侯,褒姒只是被動的去看,對周幽王給她的一切,褒姒並不感興趣,其實她可能更想要自由,但偏偏周幽王不給。

面對那樣兵荒馬亂的場景,平時高高在上,舉止端莊的諸侯們一幅狼狽相,小夥伴們設身處地想想,笑是不是一個人的正常反應呢。

反正我是經常被視頻裡一些突然摔倒,突然滑倒的場面逗笑。其實也並沒有什麼惡意,就是單純的一種情緒反應而已。

如果說上面的辯白就說褒姒無辜很蒼白,小夥伴們看看下面的幾點會不會有力點:

首先:如果非要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批評褒姒,那還不如好好批評周幽王,和出這個主意的虢石父,這兩個人,一個昏君,一個奸臣,罪不可赦。

其次,滅了西周的犬戎,從西周的老祖宗那時候起,就是西周的死敵了,雙方沒少交戰,互有勝負。曾經幾度,周朝先祖都被犬戎逼得不得不搬家(移民),幾百年下來,誰都沒能徹底滅了誰。周幽王這時候朝政腐敗,親小人遠賢臣。就算沒有褒姒,犬戎照樣會打進來。我倒覺得褒姒的命運挺慘的,她才是被連累的那一方。

再次,西周在周幽王爺爺——周厲王的時候,已經越來越走下坡路了,周厲王就是那個拼命壓榨國人,還不許國人講他壞話,直接為漢語言貢獻一句成語典故——"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那位。他的暴政直接導致了"國人暴動",嚇得躲到彘(今山西霍縣)這個地方,到死都沒敢再回國都。

最後:雖有幽王的老爹周宣王的短暫中興,但他老爹晚年和條戎、奔戎、西戎打仗,每次都慘敗,這至少說明,1、周的實力在下降。2、周邊遊牧民族——犬戎各部在強大,當雙方實力相差太大時,一方被另一方滅,就是在正常不過的社會進化規則。這個規則可不是一個女人能左右的

是

更更更何況:“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可能壓根就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這麼回事:

錢穆在《國史大綱》中,對《史記》記載"烽火戲諸侯"之事提出疑義:"此委巷小人之談。諸侯並不能見烽同至,至而聞無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舉烽傳警,乃漢人備匈奴事耳。驪山一役,由幽王舉兵討申,更無需舉烽。"

簡單理解:1,邏輯上‘’烽火戲諸”不合理,諸侯遠近不同,不可能同時到達。2、就是烽火傳訊是漢代防匈奴才有的事,西周到西漢,這中間可是隔著好幾百年哪!

還有下面更實錘的:

2012年,北京清華大學整理獲贈的戰國竹簡(清華簡)時,發現竹簡上的記述與"烽火戲諸侯"故事有所偏差。

清華簡記載,周幽王主動進攻原來的申後外家申國,申侯聯絡戎族打敗周幽王,西周因而滅亡。清華簡上並沒有"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教授劉國忠稱,史學界對"烽火戲諸侯"曾有過質疑,認為《史記》中所載只是"小說家言"。

清華簡的內容一定程度上支持這種質疑,從而部分推翻《史記》的記載。劉國忠認為,史學界就此可以得出結論:西周滅亡不是因為"烽火戲諸侯",該故事甚至並不存在。

是不是翻轉的太快,小夥伴能能接受嗎?

從清華簡裡,我們得到的訊息,歸納一下,周幽王應該早就忌憚他的岳父-申候,所以找個藉口就廢了申後的皇后之位,也廢了有一半申氏血統的前太子-姬宜臼。申候也應該不是個安分守己的諸侯,時不時勾結犬戎,意圖干涉朝政。所以周幽王乾脆召集諸侯與驪山,共同伐申。但結果悲劇了,中原大軍沒打過申候和犬戎的聯軍,然後西周就滅亡了。這整個過程,是周天子和方國諸侯的政治博弈,還真不是褒姒一個沒背景,沒自由的戰利品能左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