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臘八至,年味起!除了熬粥泡蒜,原來還有這項民俗……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在重視節慶的老北京人眼中

“臘八”一直被視作農曆新年的“前奏”

喝臘八粥、醃臘八蒜……

許多人家自此拉開了春節的序幕

年的味道也越來越濃

收藏!臘八至,年味起!除了熬粥泡蒜,原來還有這項民俗……


為何說過了臘八就是年?

這一天,除了食臘八粥之外

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習俗?

今日臘八

我們打開喇叭

為您播報

臘八節的來歷

古代先民在歲末之時獵取野獸祭祀祖先, 拜敬百神以祈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希冀避災迎祥,天下太平。

據史料記載,在夏朝這種祭祀活動被稱為“嘉平”,在商朝稱為“清祀”,在周朝叫做“臘祭”。秦始皇一統天下後製定新曆法,將農曆十二月稱為“臘月”,舉行臘祭的那一天稱“臘日”,並當做節日來過,但當時並不固定在臘月初八,到漢代以後才固定在這一天,傳統的臘八節由此誕生。

除祭祀之外,傳統臘八民俗中祛病、驅邪等習俗,也暗合了春節辭舊迎新的主題。由於其主旨與春節相通,時間又與春節臨近,故而有“過了臘八就是年”的說法。

臘八節的習俗

食臘八粥

臘八節這天要喝臘八粥,煮粥佈施眾人,較流行的說法是紀念佛祖的徹悟和得道,也有“紀念岳飛”和“朱元璋御賜”之說。

明朝沈榜在《宛署雜記》中說: “宛俗以十二月初八為臘八,雜玉米並諸果煮粥相饋送。”臘八節從寺廟擴展到民間;從明朝皇帝在臘八日向文武百官賞賜宮內煮的“臘八御粥”, 到清朝在雍和宮用大銅鍋煮臘八粥, 無論是供佛、賜文武百官,,還是施捨給百姓,都是為了祈盼上蒼保佑,祥瑞盛世,國泰民安。

雖然各地都有喝臘八粥的習俗,但北京的臘八粥可以說是最為講究的。

民間煮粥要用各色米豆(黃米、白米、江米、小米、紅江豆),加上菱角、芡實、棗、慄、蓮子等,臘月初七夜裡就開始煮,到臘八天亮的時候,粥裡各種米豆就煮爛了,粥也煮好了,再撒上染成紅色的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葡萄作為點綴。

收藏!臘八至,年味起!除了熬粥泡蒜,原來還有這項民俗……


煮好的粥並非自己獨享,要先給祖先、神佛供上,然後配上醃白菜等小菜於中午之前饋贈親友。據說醃白菜是否美味,預示著送粥之家的盛衰。連家裡飼養的一干貓犬雞雛也都餵給臘八粥喝。

醃臘八蒜

臘八蒜也叫臘八醋,做法十分簡單。民間往往在臘八這一天取小壇罐倒入醋,再把蒜剝好洗淨,浸泡到醋裡,封而藏之,等到除夕之日(一說正月初)取食,彼時蒜青翠可愛,醋的酸味滲入蒜裡,蒜的辣味也浸到醋裡,十分美味,是下飯就菜的好選擇。

收藏!臘八至,年味起!除了熬粥泡蒜,原來還有這項民俗……


鑿臘八冰

收藏!臘八至,年味起!除了熬粥泡蒜,原來還有這項民俗……


藏冰鑿冰的習俗最早見於《詩經·豳風》:“二之日(指 周 歷二月。即 夏 歷十二月。)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

康熙《大興縣誌》載:“十二月八日,先期鑿冰,納窖中。”清代震鈞撰《天咫偶聞》:“都城內外,如地安門外火神廟後,德勝門外西,阜成門外北,宣武門外西,崇文門外東,朝陽門外南,皆有冰窖,以歲十二月藏冰,來歲入伏頒冰。”

每年三九以後,都城各處修窖存冰,以鐵錐打冰,一方冰寬一尺多,長二尺。到了來年夏天入伏的時候皇帝頒冰給群臣。當時人還把蘋果等水果藏在冰窖裡,入春拿到市場上售賣。

現在家家戶戶都有電冰箱,再也不需要藏冰了。冰這種東西再也不是達官貴人才能享用的奢侈品,過去取冰的地點也多半都改成了冰場,供普通市民娛樂休閒。

臘八節的記憶

臘八節,相信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記憶。而在名家筆下,也出現了許多喝臘八粥的場景,筆端中流淌著他們無限的情懷。今日臘八,不妨讓我們也一起品一品文人們“熬”的那碗粥。

沈從文的臘八粥:聞到香味 就得咽三口以上的唾沫


沈從文在《臘八粥》一文中這樣描寫孩子喝臘八粥的場景:

“初學喊爸爸的小孩子,會出門叫洋車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長了許多白鬍胡的老孩子,提到臘八粥,誰不口上就立時生一種甜甜的膩膩的感覺呢。把小米,飯豆,棗,慄,白糖,花生仁兒合併攏來糊糊塗塗煮成一鍋,讓它在鍋中嘆氣似的沸騰著,單看它那嘆氣樣兒,聞聞那種香味,就夠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況是,大碗大碗地裝著,大匙大匙朝口裡塞灌呢!鍋中的栗子會已稀爛到認不清楚了罷,花生仁兒吃來總已是面了!棗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乾紅棗也有那麼大,那就妙極了!糖若多了,它會起鍋巴……”

在這篇文章中,天真爛漫的孩子們,高高興興喝臘八粥的樣子,躍然紙上。

冰心的臘八粥:蘊含對母親最深的懷念


冰心的散文《臘八粥》一文,以清麗優美的文字,把對母親的懷念之情娓娓道來:

“從我能記事的日子起,我就記得每年農曆十二月初八,母親給我們煮臘八粥。這臘八粥是用糯米、紅糖和十八種乾果摻在一起煮成的。乾果裡大的有紅棗、桂圓、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乾等等,小的有各種豆子和芝麻之類,吃起來十分香甜可口。

“母親每年都是煮一大鍋,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還分送給鄰居和親友。母親說:‘這臘八粥本來是佛教寺煮來供佛的——十八種乾果象徵著十八羅漢。後來這風俗便在民間通行,因為藉此機會,清理櫥櫃,把這些剩餘雜果,煮給孩子吃,也是節約的好辦法。’最後,她嘆一口氣說:‘我的母親是臘八這一天逝世的,那時我只有十四歲。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後,趕忙到廚房去給父親和哥哥做早飯,還看見灶上擺著一小鍋她昨天煮好的臘八粥。現在我每年還煮這臘八粥,不是為了供佛,而是為了紀念我的母親。’

“我的母親是1930年1月7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農曆臘八!那時我已有了自己的家,為了紀念我的母親,我也每年在這一天煮臘八粥。雖然我湊不上十八種乾果,但是孩子們也還是愛吃的。”

這篇文章,質樸而感人。原來,最深的懷念,就是平實地講述,字字珠璣,貼切恰當。

老舍的臘八粥:粥裡有各種豆 像“農業展覽會”

老舍在《北京的春節》一文中這樣寫道:

“按照北京的老規矩,過農曆的新年,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頭了。‘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這是一年裡最冷的時候。可是,到了嚴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們並不因為寒冷而減少過年與迎春的熱情。在臘八那天,人家裡,寺觀裡,都熬臘八粥。這種特製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細一想,它倒是農業社會的一種自傲的表現。

“這種粥是用所有的各種的米,各種的豆,與各種的乾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蓮子、花生米、葡萄乾、菱角米等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臘八這天還要泡臘八蒜。

“把蒜瓣在這天放到高醋裡,封起來,為過年吃餃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要多吃幾個餃子。”

品讀此文,老北京人過臘八的熱鬧場景,便浮現於眼前。

梁實秋的臘八粥:祈求團圓 家家熬粥送親友

梁實秋在《粥》中寫道:

“小時候喝臘八粥是一件大事。午夜才過,我的二舅爹爹(我父親的二舅父)就開始作業,搬出擦得鋥光大亮的大小銅鍋兩個,大的高一尺開外,口徑約一尺。然後把預先分別泡過的五穀雜糧如小米、紅豆、老雞頭、薏仁米,以及粥果如白果、慄 子、紅棗、桂圓肉之類,開始熬煮,不住的用長柄大勺攪動,防黏鍋底。兩鍋內容不太一樣,大的粗糙些,小的細緻些,以粥果多少為別。

“此外尚有額外精緻粥果另裝一盤,如瓜子仁、杏仁、葡萄乾、紅絲青絲、松子、蜜餞之類,準備臨時放在粥面上的。

“等到臘八早晨,每人一大碗,儘量加紅糖,稀里呼嚕的喝個盡興。家家熬粥,家家送粥給親友,東一碗來,西一碗去,真是多此一舉。剩下的粥,倒在大綠釉瓦盆裡,自然凝凍,留到年底也不會壞。自從喪亂,年年過臘八,年年有粥喝,興致未減,材料難求,因陋就簡,虛應故事而已。”

臘八節的內涵,在梁實秋筆下是祈求團圓的心願。

王蒙的臘八粥:兼收幷蓄來者不拒 是粥中之王

王蒙在《我愛喝稀粥》中寫道:

“每年農曆臘月初八北方農村普遍熬製的“臘八粥”,竊以為那是粥中之王,是粥之集大成者。諺曰:“誰家的煙囪先冒煙,誰家的糧食堆成尖”。是故,到了臘八這一天,家家起五更熬臘八粥。

“臘八粥兼收幷蓄,來者不拒,凡大米小米糯米黑米紫米黍米(又稱黃米,似小米而粒略大、性黏者也)雞頭米薏仁米高糧米赤豆芸豆綠豆江豆花生豆板栗核桃仁小棗大棗葡萄乾瓜果脯杏杜蓮子以及其他等等,均融匯於一鍋之中,敖制時已是滿室的溫暖芬芳,入口時則生天下糧食乾果盡入吾粥,萬物皆備於我之樂,喝下去舒舒服服、順順當當、飽飽滿滿,真能啟發一點重農愛農思農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