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你怎麼就涼了?

戈,這種極富特點的冷兵器的消亡,是“車戰”這種在先秦時代廣泛使用的戰爭形式消亡的結果。

戈的作用是隨車兵對敵方接近的步兵憑藉高度和速度優進行殺傷(而且這種殺傷往往不致命) 因此每乘戰車往往會配屬數十上百的步兵隨進作戰 為戰車衝擊出的防禦缺口擴大戰果、補刀被戰車衝倒的敵人,而戰車上搭載的弓弩也可以為步兵提供支援 。 千乘之國意味著十萬級別的主戰兵力,在先秦時代確實可以作為一股不可小覷的武裝力量了。

而隨著騎乘技術的發展、良種馬匹的引進和糧食供應越發充足。到了漢代,已經可以可以支持成規模的騎兵作戰了。漢軍可以選取足夠多身材高大的士兵作為騎兵訓練、給馬匹供應足夠的精飼料以便長途奔襲。騎兵的衝擊具有很強的致命性,降低了對於隨進步兵的依賴。兩匹戰馬只需要一個人就能投入作戰,但是一乘戰車僅憑三五個車兵是沒法打的。雙馬騎兵通過馱馬攜帶的物資可以在想當長一段時間內進行自持,但一乘戰車能自己攜帶的物資不夠幾十上百號人吃一頓的。(你想想一輛坦克加一個連步兵找不著補給點這仗還怎麼打,所以這一乘戰車往往都還得配輛貨運馬車運補給。)

降低對補給的依賴、在一定距離上可以甩開步兵獨立作戰,這兩點極大的提高了作戰效率。

經歷過楚漢戰爭巨大消耗的漢王朝,對戰爭效費比的認識堪稱空前,放著效率這麼高的騎兵不去大力發展,那是不可能的。

但問題也出在這了,直到東漢建安年間才出現了技術上比較成熟的馬鐙。

沒有馬鐙,就意味著騎兵必須放棄複雜的馬上戰術動作,避免套鐙、脫鐙給自己造成墜馬危險。——這種時候戈顯然不是個好選擇。

此時,最佳的繼續騎兵武器就顯而易見了:繼承自車兵的弓弩、威力巨大又不需要複雜戰術動作的馬槊。

而戈,一來步兵用不上,二來車兵太費錢沒人搞了。似乎只能當儀仗兵器使了?

不好意思,還是不行。儀仗兵是給誰看的?當然是領導嘛。漢秉秦制,秦人馬上覓封侯的傳統決定了朝堂之上的武官,不在行伍之中鍛鍊幾年幾乎是不可能的。何況大漢良家子不少在年輕的時候都有那麼一段遊俠歲月,憑什麼我在戰場上用長矛馬槊乃至長戟拼完命回來,就要天天看著你箇中看不中用的戈在這耀武揚威?不行,換換換。

所以你看,戈,這不就涼了麼。

完成了歷史使命的東西,在戰場上不中用,也別指望在公眾視野裡露臉刷熱度就能續命。

(最後一段滿分作文限定,請不要無端聯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