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透光鏡”之謎

漢代時,封建經濟得到空前的繁榮,中國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非常強盛。農業生產發展,鐵器廣泛應用,手工業生產的規模和水平都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金屬鑄造工藝不斷進步。

正當許多青銅日用品逐漸被漆器和陶瓷器取代的時候,銅鏡的製造卻獲得了重要發展。銅鏡成為漢代銅鑄製品中最多的產品。上海博物館裡藏的一面銅鏡,就是當時一種非常流行的鏡型。此鏡直徑12.1釐米,圓鈕,內區有同心圓及八曲連弧紋,外圈刻著文字: "內清以昭明,光象夫日之月不洩。…”

中國古代“透光鏡”之謎

其中夾以7個“而”字,共21字。邊緣寬闊,銘文兩邊各有鋸齒紋一週。

不同時期,流行的銅鏡也是有差別的,西漢前期和中期流行草葉紋鏡,到武帝和昭帝時,草葉紋鏡的地位漸為星雲紋鏡和連弧紋日光鏡所取代,星雲紋鏡鈕座呈圓形,不見草葉紋鏡上的大方格,而且上面也不會有任何銘文;帶座人物彩畫鏡西漢晚期的大乳釘佈於四方,其間安排若干小乳釘,乳釘高低錯落,像星雲一般燦燦,銅鏡因此得名。

有一圈醒目的非隸非篆的銘文帶,銘文開頭大都用“見日之光”四字,銅鏡也因此得名。連弧紋昭明鏡圖案與日光鏡其實區別並不大,只是銘文較繁,可以看作是連弧紋日光鏡的繁體。銅鏡的透光效果,就是指將鏡面對著日光和其他光源時,在牆背上可以反映出鏡背的紋飾和銘文。

中國古代“透光鏡”之謎

中國古代學者早就對銅鏡的透光效應以及透光現象的成因做過深入的研究,《太平中出現。宋代周密在其《雲煙過眼錄》中提到,如果把透光鏡對準日光,可以看到纖毫無損的鏡背影像。

中國古代“透光鏡”之謎

此外,金朝的麻九疇《賦伯玉透光鏡》和明代郎瑛《七修類稿》,對透光鏡也都他們也都對銅鏡的透光效應作過許多深入細緻的研究。19世紀以來,西方學者和日本學者也相繼作了不少研究工作,發表了許多見解,這些見解也都被後人繼承下來。

目前多數學者經過研究認為銅鏡的透光效果是由於鏡體厚薄不一造成的,因為鏡面各部分出現了與鏡背圖紋的凹凸不平和曲率差異而形成。

中國古代“透光鏡”之謎

但這種曲率差異是怎樣產生的呢?學者們生各種壓力後形成的,有的認為是在銅鏡加工過程中刮磨不均形成的,有的認為是銅鏡在鑄造過程中冷卻速度不同形成的,儘管關於銅鏡的透光效果的看法還存在著不少分歧,但它卻是研究中國古代冶金技術的重要資料,對我國古代科技史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