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環衛工人待遇看職場,你是否隨時可被替代?

這兩天跟一個朋友聊天,談到關於環衛工人的待遇。他說有的城市環衛工人才3000多工資,表示不可理解。

事後,摳門兒進行了街頭走訪和資料分析,發現3000的月薪對大部分環衛工人是不可觸及的。只有一線城市,並且有編制的的環衛工人才能達到這一標準。如果臨時工或者外包公司,那工資基本是當地最低工資標準。


從環衛工人待遇看職場,你是否隨時可被替代?

有段時間,由於在另外一個城市工作,每週有兩天趕凌晨火車,由於家離火車站近,走路也就半個小時,所以經常能看到環衛工人早上3點半就開始工作。遇到節假日和有慶祝活動,那工作量又會加大,由於夏天被太陽暴曬,冬天到處受凍,社會上這兩年對環衛工人的曝光開始增多。

那為什麼環衛工人的工資低,主要是由於可替代性大、社會地位低、學習能力差

一、工種技術含量低,可替代性大。

人類從原始社會到現在,社會分工決定了收入的高低。原始社會,青壯年男性負責狩獵,女性負責採集野果、植物根莖來維持族群生存,而老人和小孩屬於社會貢獻低人員。由於生產力低下,狩獵所得佔比小,而野果,植物塊莖容易獲得,所以在食物分配上,女性佔絕對話語權,母系社會也由此產生。

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勞動工具效率不斷提高,男性開始佔據主導地位,人類社會進入私有制,並根據對社會穩定性的貢獻產生階級。士農工商的階層劃分就是根據社會穩定的貢獻程度進行劃分的,以士最為尊貴,商人最低賤,因為商人對當時社會的穩定性和生產資料提供不了有效幫助。


從環衛工人待遇看職場,你是否隨時可被替代?

雖然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提倡工作無貴賤之分,只有需要不同,所以在建國初期,掏糞工人時傳祥就成為時代楷模,但那只是一時典型,是國家和社會發展過程中需要的一個榜樣。共產主義設想中,有個最關鍵的論點是:按勞分配。

環衛工人在參與共產主義建設過程中,相對於其他工種對社會貢獻程度較低,技術含量低,可替代性強。如果不是有限定16週歲以上才能被僱傭,基本上有行動能力的人都可以勝任。

相比於其他一些工種,環衛工人處於社會的關注之下,工資待遇曝光程度大,這個群體又是以50歲以上的人群為主,當人們看到他們時,都會想到自己父母,感性思維主導了理性行為。工種技術含量低,可替代性強在社會其他工種也可以看到,以幼兒教師為例,每天早上7點半到園,晚上8點左右到家,每天工作時間長達12小時。像太原這種二線城市,每月工資待遇也是不到2000元。

二、社會地位低,學習能力差,無話語權


從環衛工人待遇看職場,你是否隨時可被替代?

雖然像前面所說的,共產主義社會,工種沒有貴賤之分,但我國目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制度和福利待遇方面還不斷完善,並且很多是在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上進行改良的。但要達到共產主義社會,一個必要的前提就是物質條件極大豐富,所有人都會按需分配,到時人們就不會聚焦收入待遇低問題。

中國5000年的歷史長河中,社會主義僅僅70週年,一些封建遺毒思維還是沒有得到解放,就如社會等級的劃分。由於要達到共產主義,首先要物質條件極大豐富,所以在傳統的士農工商的等級劃分中,商人的地位提高,又由於黨是由工人階級領導的,所以現在變成了士商工農的階級劃分。環衛工人雖然是工人的身份,但不可否認的一點是,現在環衛工人好多是農民進城務工。沒有職工的待遇,又沒有了農民所應該有生產資料——土地,收入就僅靠工資過活,在社會資產分配上沒有話語權,從而造成了社會地位低下。


從環衛工人待遇看職場,你是否隨時可被替代?

福耀玻璃在美國建廠的一個條件是,工會不能插手企業運營。工會是工人保護自己,與資產鬥爭的重要組織。美國工人與資方經過了400多年的鬥爭,期間有流血,有談判,才有了現在的待遇。

環衛工人,尤其是其中的多數群體,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識薄弱,不知道在必要時尋求工會保護自己的權益,只能由資方說了算。如果不是法律規定,必須達到當地最低社會收入水平,估計1500的工資也達不到。而3000多的工資待遇,很大一部分是經過平均之後得來的,與實際情況相差太大。

學習能力體現了一個人的潛力大小。職場中,如果主觀學習能力弱,不能時刻與崗位需求保持同步,只能時刻處於被淘汰的危機中。

當然也存在出道即巔峰的案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但這個風能吹幾年,如果不學習,你的不可替代性逐漸減弱,風停了,浪退了,就能看到誰在裸泳。

而環衛工人恰恰由於自身的學習能力弱,才會在社會分工中處於弱勢地位,面臨時刻被淘汰的命運。


從環衛工人待遇看職場,你是否隨時可被替代?

摳門兒觀點:身在職場,需不斷進取,時刻學習先進理念與技術,增強自身的不可替代性,才有選擇性和話語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