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深深的巴山回望者:張中信


記得幾年前參加的一次文學座談會,主賓席上是幾個來自內地某省的作家。其間有人提問,怎麼樣寫和讀哪些人的作品,才能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有位年輕的作家,言語不多,一臉高深地拿出U盤在電子屏幕上快速講解,所列的書單全是一長串的外國作家和作品。

伊犁的作家們都沒吭氣,內容是意味深長的,道這就是我們需要的高見?

其實,向誰學習,看誰的作品,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生命之根誕生地給了你怎樣的溫暖和親切,嫋嫋的炊煙下,你感知的大地上飄浮的風雨故事,一幕幕地生動你的記憶,在你的一生中刻骨銘心,豐富地滋養了你獨一無二的認知閱歷。

不用說,你擁有了,你就是幸運的寶藏的持有者,無窮的受益人,並惠及一生,假如上蒼又賜予你一支替芸芸眾生傾訴的妙筆,何用把眼光掠向陌生的遠處?

散文大家劉亮程如此,新秀李娟也是如此,都是站在故鄉的屋頂上,把屬於自己的雲朵和莊稼的香味栩栩如生地寫到了極致,故風景大成,遊人如織!

《紅塵書》的作者著名的四川作家張中信先生,無疑也是深諳此中真味的巴中漢子,並且無出其右地把目光深邃地傾注到了鄉愁深深的生髮之地,無以復加地形象敘述,讓人不

地想起許多紅塵中怎樣也抹不去的悲歡過往……

我們不知道作者是如何糾結的,為什麼,從大巴山崎嶇的山路上走出來的翩翩少年,學有所成,又置業於成都華府,應該多多少少對於苦難的過去有些淡漠和忘記了吧,世上有幾多寒門之子會耿耿於懷地凝望從前的風霜濃露?恐怕不多啊!

為什麼,寫了《成都書》、寫了《通江書》、又專門寫了反映闆闆橋,野茶灞等芸芸眾生命運的《紅塵書》?

那些水靈靈的女性,那些善良的鞋匠,擁有心機,但有敗於心機的小官,有正,有邪,也有堪稱凜然正氣的漢子,也有平庸一生的可憐平民,或愛,或恨,都在作者的筆下,活靈活現親切生動地走進我們的眼簾。

你不知道這些快要消失的故事和人物如何記憶深刻地印在他的心靈深處有多久了,是不是他常常在夜半每每醒來,為那片土地上熟悉的鄉親故人,哪怕是走入岔道的可憐者猶如草芥一般的宿命而慨嘆?

如果這段歷史湮滅了,如果活著的人最終也要被時光帶走,沒有文字流傳,空餘諾水河靜靜地流向時間深處,那麼,是不是大巴山的悲劇?

我想張中信的想法和擔當是不言而喻的,他想用一幅幅只屬於他才擁有的形象文字來精彩呈現那段揮之不去的情節和鄉愁!

也許,有人會說這是地域寫作,眼界未免狹窄,限制了思想的馳騁,影響了未來的發展云云,可能他們忘了,沒有了地域的真實存在,哪有家國山川的萬里遼闊!

題材不分大小,傾注了生命不息的情懷,一棵草可搖曳出無邊風色,令人肅目驚訝,一碗尋常之水,你不經歷世事浮沉,焉可知其取之浩淼滄海?

鄉愁與家山,是一部永遠也寫不完的生動而靈性的靈魂之書,願作家張中信先生妙筆生花,再出佳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