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惩罚是变相鼓励孩子撒谎,但预知“后果”却不言而喻起作用?

妈妈们可能容易忽略一个过于自然的现象和结果,然而这些

自然的结果,却是每一个懵懂未知的孩子都要经历的——

摔碎是“随意丢东西”的自然结果。水从杯中溢出是冲泡过快或不小心拿东西的自然结果。万一发生杯中的水洒出来了,我们很自然而然地将停止正在做的事情并进行善后清理。去用抹布擦干,拖地等等。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自然的结果,都会教会孩子更加地谨慎,因为他会发现会终于明白——自己不在状态时,不小心时会导致发生什么?

自然后果可以应用于从举止之类的简单事情,甚至到诸如“善待兄弟姐妹”之类的更复杂情况的各种行为。

我们不希望孩子出于“害怕受到惩罚”而过于表现良好、刻意讨好睡,而是希望他们“做正确的事”不是吗?

为何惩罚是变相鼓励孩子撒谎,但预知“后果”却不言而喻起作用?

那么,就试着让他们了解或者尽早明白“自己的行为”将会带来哪些影响。而不是我们来执行某项惩罚。试图让孩子屈服。

最近在美国《今日心理学》杂志上证实,惩罚不是教孩子做正确的事的有效方法。取而代之的是,它鼓励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撒谎,并使他们对违背自己的意愿。当频繁撒谎后,孩子甚至容易丢失原来的自己。

因此,唯有当孩子“了解自己行为的自然后果”,才将学会“根据自己的意愿”做出负责任的选择,而不是取悦家长或避免受到惩罚。

我们期待孩子即使父母不在场时,他也会做出很好的选择,因为他知道选择的后果。

选择如何管教孩子是个人的选择,有人申明孩子必须“棍棒底下出孝子”,有人坚信爱的教育才是根本,但往往,这都是我们家长的一厢情愿。

为何惩罚是变相鼓励孩子撒谎,但预知“后果”却不言而喻起作用?

如果你打了孩子一顿,孩子却并没有机会明白到底哪里出错,甚至逆反,记仇呢?甚至学会了下次为了逃避打一顿,而采用更高超的撒谎技术呢?

如果你坚信爱的教育,然而孩子并未真实的感受到“被爱”,仍然纵意任性呢?你该如何自我忍耐?

但是如果设定几个场景,你用惩罚,和用结果自然展示给孩子,到底有什么不同:

1.场景:是时候该去公园了,你的儿子拒绝穿便于运动的球鞋,而是拖鞋。

你惩罚和争吵:必须穿球鞋才能去公园,否则不去了!拖鞋很损形象,而且不方便逛公园。(你试图控制孩子,甚至跟他讲道理!)

而自然的结果是:如果他没穿球鞋,他将不得不和你一起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别人玩。而不是参与同伴之间的游戏比赛,因为没有好穿的鞋在公共场合嬉戏,将会扭到脚,很不安全。(告诉自然结果,孩子自己控制选择权。预知后果)

为何惩罚是变相鼓励孩子撒谎,但预知“后果”却不言而喻起作用?

2.场景:尽管你多次提醒清理玩具,你的孩子仍将玩具放在外面,不肯收拾。

你惩罚和威胁:再不把玩具收好,就把它们当垃圾扔掉。(造成对立,被迫做事)

而自然的结果是

:下雨了,他最喜欢的玩具之一被毁了,必须扔掉。/大扫除了,玩具被当作垃圾清理了。

为何惩罚是变相鼓励孩子撒谎,但预知“后果”却不言而喻起作用?

3.场景:你的女儿称呼邻居小伙伴一个外号,不停取笑她。

你惩罚和威胁:不许不文明,再乱说话就打嘴巴。(造成对立,被迫停止)

而自然的结果是:邻居小伙伴不想再和她一起玩。

4.场景:你的儿子在房子里冲跑,这是违规的。

你惩罚和威胁:东西打翻我就打你!不许房间里跑跑跳跳。(造成对立,被迫停止)

而自然的结果是:一盏灯坏了,他不得不用储钱罐里零花钱来支付补偿。(告诉他即将有这样的结果。他再权衡是否继续放肆玩。)

为何惩罚是变相鼓励孩子撒谎,但预知“后果”却不言而喻起作用?

自然后果,是向孩子展示孩子的选择对自己和他人都有哪些影响的最好方法之一。父母耐心地把即将可能发生的结果,和孩子当下正在违反的事情,建立某种相关的联系,是行之有效的育儿管理方法。

当然,很多东西不是说孩子调皮、违反规则,当下马上就会产生不好的后果发生。有些后果太遥远,无法有效地起到威慑作用,那么,就要及时地引导,转向逻辑后果

以下是一些逻辑后果的示例场景:

1.场景:你的女儿在操场上打人。

如果你立即惩罚和威胁:不许打人,拖走孩子!(孩子社交能力无法自我发展。)

你提前告知逻辑后果:告诉女儿,当她伤害他人时,你就不能相信她能独自玩耍了。她必须与你站在一起观看别人玩,直到你知道她可以保障别人的安全为止。(以身作则,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的安全)。同时说:“如果您打其他孩子,他们将不想和您一起玩。”

应该尽量保持中立。你只是在解释她的选择行为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明确表示这种行为是不可接受的。

为何惩罚是变相鼓励孩子撒谎,但预知“后果”却不言而喻起作用?

2.场景:女儿在后院玩耍。你已要求她注意花园里的花花草草,但她正在随意践踏花园。

如果你立即惩罚和威胁:

如果你总是跑跑跳跳,我就把你丢出去。

你提前告知逻辑后果:你要她从花园中出去。如果她不能尊重你辛苦种出来的花花草草,不尊重你的劳动果实,她将同样无法在花园里玩耍。

3.场景:你的儿子每次被带离他朋友的房子时,总会发脾气。

如果你立即惩罚和威胁:如果你每次都是在别人家玩过后,要回家就生气,下次我们不来了。

你提前告知逻辑后果:和朋友家直接说,下次朋友邀请,我们将不再过来了,同时向孩子解释说你将无法与邻居小朋友再次约会,除非他可以现在可以安静地离开。(小伙伴,下次不约,因为我孩子这次没办法安静地离开,太过兴奋了。孩子便会马上为了下次的约会,而改正行为。)

为何惩罚是变相鼓励孩子撒谎,但预知“后果”却不言而喻起作用?

4.场景:孩子在午睡期间反复起床,几次吵醒你。

如果你立即惩罚和威胁:你必须好好安静睡午觉,否则我把你丢出去。

你提前告知逻辑后果:解释自己太累了,因为孩子影响了你的午休,下午无法准时送他去约好的地方玩。

总之,关键是确保孩子了解——他们如何做,将与自己的行为产生的后果相关联。这和惩罚不同,惩罚只会使孩子感到羞耻或引起恐惧。而我们及早的提醒孩子自己的行为和结果直接的关系,就变成了是一种信息和结果的传达,即行动会产生后果。

妈妈再也无需大喊大叫,因为后果不言而喻。所以,别再被孩子惹怒了,我们也顺便学习自我调节良好情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