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村居》如何挖掘事物的不同用途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唐诗宋词】《村居》如何挖掘事物的不同用途

译文

草木生长鸟儿飞舞的杨春二月时节,轻拂堤岸的杨柳沉醉在烟雾般的水汽之中。

村里的孩子们放学回家天色还早,赶紧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关键词】

1. 发挥想象力

2. 从变化的角度看问题

3. 了解风筝的起源,发明的过程,发现每个事物的多种用途

【深度解析】

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古诗呢?

诗歌用简单的几句话就把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通通描绘出来,读起来很美妙,朗朗上口,充满意境。可以锻炼孩子们的想象力和观察力,让孩子们的语言学习越来越好,也让大家更加聪明,更会表达思想哦。

说到古诗,大家都会想到唐诗三百首,其实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每个朝代都有都有好的诗歌流传至今。《村居》就是清朝诗人高鼎描写他在村庄里生活的场景。

草长莺飞二月天”,春天来了,小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鸟飞来飞去。这里的二月是农历二月。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是以农历来计的,比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诗里的二月天是指春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堤,就是河堤,用来阻挡洪水漫出来的河两边的高墙。“醉春烟”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杨柳被春风吹过的状态和一个人喝醉的状态联系起,把杨柳比喻成人。杨柳长长的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堤岸,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东倒西歪的,这就是“醉”的妙处。

儿童散学归来早”,是说小朋友们放学之后,早早的赶回家。

忙趁东风放纸鸢”,原来他们赶着回家趁东风吹的时候,去放纸鸢。纸鸢就是风筝。过去人们做风筝是照着鹰的样子做的,鸢是老鹰。

风筝是中国人发明的。今天我们放风筝是娱乐活动,但春秋战国时,风筝是在战争中用来测量距离和传递信号的。直到宋代,人们才把放风筝做为一项运动,锻练身体。清明节时,老百姓还会将风筝放的又高又远,再线弄断,让风筝带走坏运气和不开心的事情。所以,同一样东西从古至今,时代的不同,它的作用也可能发生很大的改变。

很多事物随着时间,随着环境都可能发生变化,孩子们可以发挥想象力,好好的运用它们,比如说喝水的纸杯,可以用来喝水,可以用来装东西,还可以当做花瓶……

【探索】

1. 陪孩子制作风筝,在风筝上画上画,一起放风筝;

2. 和孩子们讨论下为什么风筝可以飞起来,氢气球可以飞起来?启发孩子思考;

3. 通过体会《村居》,让孩子尝试写一篇有观察力有生机的游记。

小百科

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散学:放学;

东风:春风;

杨柳拂堤:像杨柳一样抚摸堤岸。

:迷醉,陶醉。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散学:放学。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

:老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