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阿鹊”了么?|喷嚏与2500多年文化之间的那些事儿

导读:

是人就会打喷嚏,就会"阿鹊"(文人对喷嚏的拟音),古人也不例外。因喷嚏形成了许多民俗,我们国家更是由此产生了独特悠久的文化,而这一切,都始于2500多年前的一位不幸的少女......

新型冠状病毒仍在肆虐,人们闻"喷嚏"色变。的确,据说一次喷嚏,可以排出多达4万个直径0.5–12微米的小液滴,飞行数米之远。如果是病毒携带者,威胁性可想而知!

喷嚏是生理现象,是否还记得与之相关的一种民俗:打了喷嚏,人们会说"有人想我了",或者说"有人在说我坏话"。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打喷嚏在诗词、戏曲中频频出现,表达了人们的爱恨情仇。

可以说,人类与喷嚏是相伴而生的。在喷嚏后,"一想二骂"的说法,不单是中国,世界各民族中大多有这一习俗。就像是印证了史前"大洪水"的传说,它在不同地区的神话、寓言中都有体现。

关于"喷嚏"的习俗,应该是全世界历史最久远、流行区域最广的民俗了,至今仍在我们的生活中广为流传。

你“阿鹊”了么?|喷嚏与2500多年文化之间的那些事儿

打喷嚏的民俗源远流长

有人思念

《诗经.邶风.终风》大概是世界上对喷嚏的最早记载:

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谑浪笑敖,中心是悼。

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莫往莫来,悠悠我思。

终风且曀,不日有曀,寤言不寐,愿言则嚏

曀曀其阴,虺虺其雷,寤言不寐,愿言则怀。

这首诗是一个痴情的女子对一个不太靠谱的男性的心声,天真又纯情的女孩,半夜无法成眠,她是因思念而无眠,突然打起了喷嚏,难道那个人也在思念我么。

东汉大儒、经学大师郑玄在笺注里说:

“我其忧悼而不能寐,汝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今俗人嚏,云人道我,此古之遗语也。”

不知道这个痴情的女子后来怎样了,但她给后世留下了"打喷嚏"及其喷嚏风俗的第一首诗、第一段文字记载,也开启了诗歌与喷嚏的不解之缘。我们记住了她,也了解到了2500年前的先人与今天的我们有着相同的情感。

在少女开启的文艺之路上,后世文人歌咏不断:

.......

因省。春风如旧,人面何归,对时伤景。楼高望迥。潮有信,雁无准。任相如多病,沈郎全瘦,都没音尘寄问。便做无、阿鹊频频,可能睡稳。 ——黄中《瑞鹤仙》(《增订注释全宋词》)

阿鹊,打喷嚏的声音。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注:"阿鹊,一作阿叱,嚏声也。"这首诗作于宋代,距离《诗经》中女子的"不寐"已经过去了至少1400年,而由喷嚏联想的思念也穿越了时空。

究竟是别人在想你,还是你在惦念他(她)?小孩打了个喷嚏,妈妈说"一定是姥姥想你了",孩子天真的眼睛闪烁,美好的种子埋入心田,相约探视,待长大后,这一传统也会代代相传。

你“阿鹊”了么?|喷嚏与2500多年文化之间的那些事儿

无眠中的喷嚏,是你在思念么?

有人背后议论

"有人在说我坏话","谁又在背后念叨我呢",这也是我们今天喷嚏后常有的反应,这个习俗也是由来已久。

宋马永卿《懒真子》卷三:“俗说以人嚏喷为人说。”宋朝寻常人打喷嚏了,就会以为有人在说自己的坏话。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四中记载得更清楚:“今人喷嚏不止者,必噀唾祝云:'有人说我',妇人尤甚。”除了认定打喷嚏的原因是背后有人说坏话,还要吐吐沫加以禳解。

背后说人会引发喷嚏,在古希腊史诗《奥德赛》中也有记载。特洛伊战争后,国王奥德修斯归国途中在海上漂流了十年,到处遭险。邻国的贵族们见伊大卡国无主,妻弱子幼,强迫其妻皮涅罗普改嫁,皮涅罗普用尽了各种方法拖延,等待奥德修斯归来:

"'倘若奥德修斯能归来家园,他会同儿子一起,报复他们的暴行。'她这样说的时候,楼下的奥德修斯之子特勒马科斯随即打了喷嚏,阿鹊声在整座宫殿回响......"

有些民俗是人类共有的,这也是正常进化的选择吧。

你“阿鹊”了么?|喷嚏与2500多年文化之间的那些事儿

有人在背后说我坏话

有大事要发生

喷嚏习俗还有一种:可能将要发生大事件,需要祝福或禳解加以对应。

语言学家,国学大师王易在《燕北录》记载:"戎主太后喷嚏,近侍臣僚齐声呼'治夔离',犹汉人呼'万岁'也。"说的是辽国的习俗。

有些地方孩子打喷嚏,随着喷嚏次数,大人就会说一百岁、二百岁。古人担心孩子受风,尤其是阴风。阴风与鬼怪又能扯上关系,当大人喊出岁数,鬼怪一听不到岁数,就离开了。这是一种朴素的愿望,是人们驱灾祈福的一种形式。

喷嚏时旁边的人说:“长命百岁”、“菩萨保佑”、“天保九如”、“大吉利是”等等,都是人们对于可能到来的未知事件的祈愿。

古天竺人以为,打喷嚏时,精气会被近处药叉吸走,需要长辈祝福才能逢凶化吉。这一习俗随着佛教被带进了唐宋,虽然佛陀不认可这一形式,但还是很快本土化,与原有的习俗融合,流行开来。

和尚们在喷嚏上也不缺席,如:

"巡行掠布,既饱且醉。无用心处,打个喷嚏。更言是真弥勒,想见别有假底。" ——释师范《布袋赞》

道教则将喷嚏变成了修道的方法(向日取嚏法),经常修炼使之气通,有补精还童长生之效。

“晴朗之日,待日出二丈,面向太阳,用鼻子吸气,此为得日精。吸气吸到"得噎便止。”

17世纪的法国宫廷,当国王或首相打了喷嚏,其他人会起身说"上帝保佑您",然后后退、摘帽、弯腰行礼。之所以如此:一者,打喷嚏曾经意味着不治之症——黑死病,而"上帝保佑您"是罗马教皇保佑打喷嚏的人远离疾病的。二者,西方人认为打喷嚏,灵魂就会喷出来,这时念上一句"Bless you",灵魂就会乖乖的待在身体里了。

世界各地人们对喷嚏的解读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毛利人以为造物主通过喷嚏赋予了人生命;

祖鲁人认为打喷嚏是精灵的友善的赐福;

古希伯来人认为,打喷嚏意味着生命的存在;

……等等。

你“阿鹊”了么?|喷嚏与2500多年文化之间的那些事儿

上帝保佑您

阿鹊声中看文化

打喷嚏里有这么多意向,文人墨客又怎么会放过:

温庭筠借喷嚏,控诉当权者横征暴敛:"仰面呻复嚏,鸦娘咒丰岁。谁知苍翠容,尽作官家税"——温庭筠《烧歌》

苏轼打喷嚏,猜想是谁想自己了:"白发苍颜谁肯记,晓来频嚏为何人?"——苏轼《元日过丹阳》

黄庭坚预约了异地酒会,等着喷嚏的到来,用以感知别人的遥祝:"举觞遥酌我,发嚏知见颂。"——黄庭坚《薛乐道自南阳来入都留宿会饮》

辛弃疾自己不打喷嚏,因而怨人家没有想念:"因甚无个'阿鹊'地,没工夫说里。"——辛弃疾《谒金门.和陈提干》

梅尧臣出门在外,思念家人,希望娇妻大打喷嚏:"我今斋寝泰坛外,侘傺愿嚏朱颜妻。"——梅尧臣《愿嚏》

萧东父

思乡心切,家里人感应到了么:"甚怕见灯昏,梦游间阻,怨煞娇痴,绿窗还嚏否?"——萧东父《齐天乐》

洪咨夔在喷嚏中计算光阴:"阿鹊数归程,人倚低窗小画屏。莫恨年华飞上鬓,堪凭。一度春风一度莺。"

除了唐宋诗词,元明的戏曲也将"喷嚏"引入其中:

元康进之《李逵负荆》杂剧中,有人冒充宋江、鲁智深,强抢卖酒老汉之女满堂娇,被李逵知晓,大闹梁山。梁山好汉查找冒名顶替者,真相即将大白之际,冒充者连打喷嚏,念白道:"打嚏耳朵热,一定有人说"。

《牡丹亭》第二十六出,柳梦梅看到杜丽娘的画像,瞬间爱上画中人:"待小生狠狠叫他几声:'美人,美人,姐姐,姐姐!'向真真啼血你知么?叫的你喷嚏似天花唾。"

这里的"真真"是另一个故事,《太平广记》中《画工》中说:唐朝进士赵颜于画工处得一美人图,依画工言呼画中美人"真真"百日,美人就活了,与赵颜喜结连理并生下一子,有一友人说这是妖怪,要赵颜斩之,真真泣其疑之,遂携子回到画中。柳梦梅像赵颜唤真真一样,以图用杜鹃啼血的精神把杜丽娘从画中唤下来。

你“阿鹊”了么?|喷嚏与2500多年文化之间的那些事儿

叫得你的阿鹊连连

结语:

打喷嚏的生理现象在正式形成人类前就该存在,其产生的习俗也是非常的久远,而在这一习俗被引入了我们的文化之后,思念占据了重要部分,亲情、恋情、思乡之情成为主流。

在《诗经》中我们看见了一位少女,结识了这位2500年前的姑娘,了解了她的忧愁、她的思念,竟然和今天的人们能产生强烈的共鸣。

在唐诗宋词中,文人墨客将"喷嚏"的意向正过来、倒过去地咏叹,戏曲家们也不遑多让,让我们见识到了中华文字的力量、以及诗词的优美。

通过民俗上、文化上的"喷嚏",我们回顾了历史,并感动于历史,但在物理层面,躲避喷嚏则是必须的。今天,如果您阿鹊了,让我说一声:万事如意。


参考资料:《诗经》、《全唐诗》、《全宋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