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恐慌與擠兌


銀行恐慌與擠兌

製造行業、服務行業裡的企業跟商業銀行一樣,流動性至關重要。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失去了流動性,如同釜底抽薪,柴沒了,火也就熄滅了。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在於存款和負債接連不斷,一旦接續不上,就跟其他類型的公司失去貸款一樣,面臨破產倒閉清算的結局。

不過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除了內部管理出現問題的因素,疊加恐慌和擠兌的效應,更加複雜。

近來有些中小銀行和金融機構本來跟包商銀行並無業務交集,出現了短期流動性的困難,又似跟包商銀行被接管有了關係,引起了我對銀行恐慌與擠兌的思考。

我所生活的城市,去年發生過類似的事情。駐地幾家大型企業還不上貸款以後,老百姓爭先恐後地提取存款,弄成了群體事件。後來,當地政府和監管部門出面,追查造謠生事的根源,勉勉強強應付過去。

風起於青萍之末,紙裡兜不住火。事隔不久,該行就因為不良貸款、內部管理出現了風險,政府開始調整董事會與管理層。

21年前海南發展銀行倒閉,今年5月份包商銀行被接管。隨著社會經濟的市場化發展,銀行破產重組將成為正常的商業現象。

1988年

海南從廣東省脫離,成為省級行政區。之前,海南房地產過熱、投資過熱。熱潮退去,大量外來資金抽走,房地產泡沫破裂,整個海南的金融體系面臨崩潰。

1997年5月

海口市城市信用社主任出逃,引發儲戶恐慌,紛紛擠提存款。 為了應對支付危機,政府貿然安排剛剛成立不久、自身依然脆弱的海南發展銀行接手。

海發行資金遠遠不夠支付儲戶,謠言越傳越烈,人心惶惶。無奈之下,人民銀行向海發行提供了40億的貸款,海南政府也撥付了7億的財政資金支持。 但這並沒有滿足當時如潮般洶湧的提款儲戶需求。

1998年3月

人民銀行宣佈不再向海發行提供貸款,海發行無奈之下發出通告,限額提取存款,每人一次最多能提取100塊。

1998年6月20日

海發行正式宣佈關閉,進入破產清算階段。

在一個沒有存款保險的經濟裡,銀行倒閉意味著存款人的存款將得不到全額補償。不論存款人處於何種原因懷疑某家銀行可能倒閉,他們將立即提出存款。看到這種情形,其他存款人也將懷疑該銀行的穩健,並開始提款。存款人提款越多,銀行持有的籌儲備越少,越可能倒閉。銀行越可能倒閉,越多的存款人將加入到取款的行列中。這種滾雪球似的過程,稱為銀行擠兌。除非採取某些措施恢復公眾的信心,否則這一過程經常以銀行倒閉告終。

對銀行倒閉恐懼的本身能夠愈演愈烈,甚至迫使健康的銀行倒閉。

一家銀行的倒閉使另一家銀行的存款人開始懷疑他們的銀行也可能成為擠兌或倒閉的受害者,於是他們立即開始對第二家銀行的擠兌。該銀行的倒閉可以激發對其他銀行的擠兌,這一整體過程可以擴大,直至發生全面的銀行危機,導致大批銀行倒閉。

非常奇怪的是,銀行保護自身的願望可能增大危機爆發的可能性。如果某家銀行正面臨擠兌或害怕在近期產生擠兌,它需要獲得超額的儲備,以避免與存款外流預期相聯繫的成本費用。為了在銀行恐慌期間增加儲備,銀行將出售債務,收回貸款,將所得持作超額儲備作為保障措施。流動性爭奪導致其他銀行發生存款外流,發生多倍存款收縮,結果其他銀行更可能倒閉。

對存款人來說,即使單個銀行保護自身的願望符合他們最佳的個人利益,也可能對作為整體的銀行體系造成傷害。

銀行擠兌和銀行恐慌可以通過恢復存款人和銀行家對銀行健康運行的信心來加以制止。富蘭克林.羅斯福在美國經歷了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銀行恐慌後,發出"我們唯一必須恐懼的東西是恐懼本身"的聲明,這並不奇怪。

商業銀行經營出現問題,政府、監管當局和相關利益方如能及時採取科學有效的措施,就有可能消彌風險,減少損失。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伊利諾伊銀行實施做大做強的公司戰略,信貸擴張迅速,從1976至1981年的5年間,總資產從215億美元增長到450億美元。

1982年,石油危機爆發,美國寶恩廣場銀行倒閉。作為其最大的資金提供者,伊利諾伊銀行受到了牽連。當初貪圖高利率的存款人與債權人聽到市場消息後,迅速取走未保險存款,負債端進一步惡化。

至1984年初,伊利諾伊銀行的流動性危機愈發嚴重,不得不從美國聯邦儲備銀行借入36億美元來填補流失的存款。同時,聯邦存款保險公司也對公眾保證,該行的所有存款戶和債權人的利益將得到完全保護,並宣佈將和其他幾家銀行一起向該行注資。

美國銀行監管當局兩次對伊利諾伊銀行予以救助。 第一次簽署臨時金融援助協議,向其提供公開的銀行援助,通過建立公眾對該行的信任,而使該行能在貨幣市場上繼續出售可轉讓定期存單或借入資金。第二次救助通過一系列複雜的交易,使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成為該行的所有者。

美國伊利諾伊銀行流動資金主要依靠同業拆借,流動性風險爆發,銀行自然陷入危機。

可以說,錯誤的流動性管理策略直接導致了銀行危機的產生。 伊利諾伊銀行危機中,美國的存款保險制度對於穩定情緒、消除恐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存款人知道當他們存款所在的銀行倒閉,他們將獲得全額賠償的話,則對銀行倒閉的懷疑將不再導致存款人對銀行擠兌。

海發行事件發生的時候,我國還沒有存款保險。為了應對兌付,海發行規定了每週取款的次數、每次取款的限額。由於情況嚴重,次數和限額規定一變再變,使得儲戶每次能取到的錢越來越少,而每月可以取款的次數也變得越來越少,加劇了個人儲戶的不滿情緒,而單位儲戶幾乎都難以從海發行提出款項。

海發行關閉的直接原因,就是儲戶因為恐慌引起的擠兌所造成的,公眾失去了對銀行經營的信心。

阻止恐慌發生的另一途徑是發生銀行倒閉事件時,中央銀行向銀行體系提供大量的儲備,從而使其他銀行體系有足夠的儲備對付潛在的儲蓄外流。

有時,為消除恐懼的心理,銀行團結一致,試圖通過向遇到困難的銀行發放足夠儲備來渡過擠兌浪潮。為何這些銀行希望援救一個可能奪走某些業務的競爭者呢?因為阻止銀行恐慌的發生,符合他們的整體利益。銀行監管的主要目的是識別風險並對其予以規避,從而穩定銀行業的經營。

一上高樓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州。站得高,看得遠,格局不光決定企業,也影響行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