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体验

过去的知识分子有一种叫做“风范”的东西,就是他们对于人的定位,是非常清楚的。

他们经历整个近代史这么一个大变迁时代,锻炼出一种知识分子很特殊的“风范”。

风范听起来很抽象,我自己的观察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基本上就是从小读古书,受到东方文明非常优秀的训练,使他们对于人性有一种道德上的相信。

我们读古书,如《庄子》《老子》《论语》《中庸》《孟子》,基本上都是在谈人的定位,很少是技术、知识上的东西。

阅读,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体验


所以过去的知识分子在“人文”这个部分,基础深厚。

后来他们也开始读西方经典,读到十九世纪时一些人文主义很强的作品如《战争与和平》,接着又经历新的社会革命,譬如说五四运动,或者后来更晚一点的中日战争,他们在这里面历练很多。

我想他们身上真的有一种成熟,是后代的知识分子无法超越的。

战后稳定下来了,他们把对人的关怀转化成对教育的理想和热情,几乎是当成宗教一样的投入。

我一九七六年从巴黎回来时,认识了俞大纲老师,他那时候在馆前路有一间办公室,每个礼拜三早上在那里读唐诗,读李商隐、读李贺。

阅读,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体验


我们在那边上课,也不是为了考试,也不是为了什么,就是每个礼拜有一天去见俞老师觉得很快乐。

在俞老师过世的葬礼上,我们这一批人特别会觉得身上有一种负担,我们要继承俞老师所构成的东西,就是文化,并且把它传承下去。

譬如说林怀民会关心民间戏曲,是因为俞老师有一次跟我们跑到板桥,到庙里去看歌仔戏。

过去我们会觉得俞老师成长自文人家庭,应该不会接触民间歌仔戏,结果歌仔戏一开始,老师就跟我们说歌仔戏的内容,我们吓一跳,问俞老师怎么都知道?

阅读,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体验


他说,其实戏曲就是那么几个源流,歌仔戏、四川剧都是一样的源流,那就是所谓“文化的根本”,所以即使没有看过歌仔戏,他还是知道这个典故是出自《左传》。

这就是说,你如果有办法把文化的根本弄好,后面很多东西就很顺利,但我们现在的做法却是相反,追求支微末节的东西,反而把“本”失掉了。

亲近这位老先生对我的影响非常大,也让我今天不管怎么样,都会回头去读像十三经这样的古书籍,这些书里面讲的都是很根本的、属于人性的东西,就是做人的纲要。

阅读,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体验


我想,知识属于人,了解了人,无论你学到什么新的知识,都能结合在一起,不会有断裂的感觉。

因为任何知识都要回归到人的本分,知识回不到人的本分,那个知识就一定会出问题。

02

承认本就存在的个性

其实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要不断接受挑战,不接受挑战,就不配叫经典。

很多人不敢批判经典,我却认为,经典文学本来就不是拿出来做神像供奉,是要“千锤百炼”的。

像《诗经》《楚辞》这样的经典,也是经过一再的挑战,譬如说蒙古人入主中原时,蒙古人为什么要读《诗经》?里面描述的内容又与他们的生活无关,但是《诗经》还是被传承下来了,它通过挑战了。

阅读,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体验


官学不是不好,不好的是腐败的、压迫性的官学,牢固到让个体根本不敢承认他本来就存在的个性。

譬如夫妻伦理是一种官学,如果我们只承认这一个系统,而排斥同居、同性相恋,就是一种压迫;

如果为了维护这个伦理,夫妻之间互相装针孔摄影机以监控对方,这就是一种腐败,而这种官学真的已经不必要了。

我记得第一次看到《美丽少年》这部电影时,很不习惯,我觉得这些孩子怎么这么无聊?抽烟、染发、变装,一点都不美。

阅读,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体验


然后我发现,这就是我的“官学”,我要一个美的东西,我可以接受同性恋,但是是像邱妙津(《蒙马特遗书》作者)那样的书写,当我看《美丽少年》时,我便觉得要谈同性恋应该要谈得美一点呀,怎么这么不美?

事实上这就是我的官学了,我已经受到限制,而且还很强烈。

当我觉察到这一点时,我开始很高兴有年轻一代拍出这样的电影,他们已经跳出同性恋要悲壮牺牲的框框,他们很开心,他们不要再哭哭啼啼。

主角很快就在学校里跟大家讲自己的身份,甚至片中的那个父亲,还可以每天开着货车去接他那个扮演反串秀的儿子回家,我觉得这个爸爸的官学比我少好多。

阅读,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体验


我们都是已经很能够反省自己,很能够调整自己的人,可是在官学系统中,还是不免有一些阴影。

对我而言,《美丽少年》 是一个新的神话,在我的年代不能想象这些孩子能这样活着,然后用这种方式对待自己,当我把电影看完后,发现生命里多了一些不同的东西。

我很感谢这些东西,他在帮助我成长,像我这样一个很容易变保守跟僵化的年龄,还可以有机会继续成长,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

03

透过文字产生切身之痛

一个好的作家,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说的,即使对自己小说里最卑微的角色也不可以有一点轻视之心。

我常希望把这种小说的态度转移到生活当中,没有任何一个生命是应该轻视的。

我相信,文学有助于建立这种对生命的态度。譬如巴尔扎克写《高老头》,这么一个冥顽不灵的、吝啬的人,如果是你在生活中遇到,简直不想跟他讲一句话。

可是当我们看小说时,了解了这个老头子一生对物质悭吝的原因,就会觉得感动。

阅读,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体验


如果你住的公寓里面也有一个小气的高老头,大家说楼梯间的灯坏了,每户都要出钱修理,他就是会想办法不出,让你觉得非常讨厌。

在看过《高老头》这本小说后,你可能就会改变你的态度,你不会只是恨他,你会想要观察他,想要了解他的背景,他是怎么样长大的,为什么他对物质会有这样的态度,这时候你就开始有了一个“文学书写式的宽容”。

并不是说你在现实生活里一定会接纳他, 但至少有了一个东西可以让你去转换观察的角度。

如果没有文学,我们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用喜欢或不喜欢去判断一个人。

有了文学之后,我们会化身了,会从别人的角度去重新思量。

阅读,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体验


我始终觉得文学是我的救赎,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人讨厌蒋勋,可是他会透过文学原谅跟宽容,他会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结,跟他不能过的关,文学在这个时候就是帮助他转换看事情的角度。

特别是描写深层人性的文学。我们只要仔细看每部文学作品,里面都会有一个不被了解的人,需要社会的宽容。

譬如加缪的《异乡人》,在现实生活中他可能是社会新闻版上一个不堪的事件,把妈妈放在养老院,不闻不问,死了也不哭,甚至连领带都不好好去借一条。

在为妈妈守灵那天还抽烟,葬礼一结束,就回去跟女朋友上床做爱,然后带着女朋友去玩,最后又枪杀了一个阿拉伯人。

阅读,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体验


这样的人你大概会觉得他一生都一无是处吧。可是小说家的书写,是让他在被判死刑,走上刑场的那一刹那,抬头看见天际慢慢引退的星空,那一段的描写美得不得了,你会忽然发现连这样一个十恶不赦的生命,都被宇宙宽容了。

我想文学了解天地之心,天无所不覆,地无所不载。我们没有办法决定任何一个生命是不是应该存在,也没有权利让他消失。

文学就是让人透过文字产生切身之痛,即使是在不理解的状况下,都可以暂时让一个生命存留,不会消失。


阅读,从来都不会迟。

阅读,不遇见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