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制度"Vs"禮樂制度",兩者將會迸發出怎樣的火花

作為西周初期的卓越政治家周公,十分明確的提出對於治國,只憑借武力進行鎮壓與擴張是不能保證國家長久穩定的,所以在鼓勵"武力"發展的同時,也應該重視"文治"的作用。

這就出現了與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相互配合的禮樂制度這種制度經過周公等人的改造之後,成為上至貴族甲冑,下到鄉間鄰里,在社交場合溝通情感互相交流的基本方式。

一、禮樂制度不失為周王朝政治土壤裡的積極因素

禮樂制度,顧名思義,便是禮與樂的結合,用"禮"來區分血緣親疏等級序列;用"樂"來為"禮"所提出的維護等級秩序的要求提供表現方法,兩者之間相輔相成,密不可分。

作為支撐周王朝的頂樑柱之一,禮樂制度在西周初期成功穩定了周朝內憂外患的動盪局面,但為何隨著歷史的發展,在春秋時期會出現魯國季氏"八佾舞於庭"此等僭越行為呢?這其實這與社會制度的變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以階級分化之象徵"禮"與精神文化之代表"樂",相輔相成,共同固化社會階級,有力維護了西周時期的奴隸制。

在周成王繼位之初,內有武庚拉攏聯合管叔、蔡叔起兵叛亂,外有東方諸國蠢蠢欲動。面對這樣的現實情況,周公立馬做出反應,"內弭父兄,外撫諸侯",在初步穩定國內局勢之後,立馬出兵東征,滅武庚、殺管叔,消除叛亂。經過三年苦戰之後,最終完成了周滅商的偉大事業。

在內外局勢逐漸平穩之後,周朝最首要的任務就是鞏固政權,為此周朝採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其中便有禮樂制度。 西周時期以嫡長子繼承製為基礎,按照血緣關係的親疏遠近將社會劃分成不同等級,這種等級關係以血緣紐帶為聯繫基礎,以禮制為維護手段。雖然在《禮記·曲禮上》曾記載道:"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但這並不是固定的,禮樂制度在產生初期,便是以規範行為和鞏固統治為基礎的,在這種制度進行實際運用時,不僅適應各級貴族的日常生活,同時也能加強對被統治階級的控制。

周公等人所改造之後的禮樂制度,不僅包含內容詳備的政治、刑法條例,還有吉、兇、軍、賓、嘉五禮,規定明確的等級制度,配備得有與之適應的舞蹈和樂曲。例如在統治階級內部所規定的舞蹈規模上,就有"天子八佾,諸公六,諸侯四"的規定,所謂佾,便是八人為一行,就為一佾。推算下來,在舞蹈規模上,周天子可用的舞蹈人數為64人,諸公為48人,諸侯為32人。層層劃分明確,等級森嚴。不僅如此,在音樂方面,

周代吸取商代滅亡的慘痛教訓。強調以德治國,注重敬天保民思想,反對商朝盛行的"淫樂",以"節樂"的措施取而代之,嚴格規定音樂演奏的範圍。並且樂器也較商代大大增多,音律的理論也在此時期不斷的發展。但此時期的舞蹈與樂曲畢竟是為統治階級而服務的,帶有鮮明的政治色彩,在後續的發展中,其逐漸變得僵硬刻板。

禮樂制度滲透進國家政治與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不僅有效穩定了貴族階級內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禮教制度,維護了宗法制的有效運行,同時也為西周時期社會文化風貌抹上了一層特殊的色彩,給後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鮮明印象。

二、作為舊社會制度的維護者,在新制度的曙光初現時,其終將淡出歷史舞臺。

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決定社會的性質,在春秋時期,隨著鐵犁牛耕的不斷推廣普及,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發展,必然導致社會制度發生改變,封建制度已經在農民的農具上抬頭,奴隸制度漸漸不適應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新的社會制度有其與之配套的思想制度,舊的思想要麼隨著社會潮流而進行改變,要麼就隨著時代的發展埋沒在歲月長河之中。

禮樂制度,作為一種延續數百年的樂從屬於禮的思想、政治制度,在春秋時期仍得到偉大思想家孔子的讚賞。出生於沒落貴族階級的孔子,四處奔走於列國之間,力圖通過"克己復禮"的方式,恢復周公時期的社會秩序。他認為禮的內在思想便是仁,仁的外化形象便是禮,禮樂制度是約束人性和團結民族的最好方式。他帶著他的弟子,不畏艱難險阻,走到每一個角落積極宣揚他的學說,雖然許多國君都對他以禮相待,但他的學說終未得到當時諸侯國的認可。

這其實就與當時的社會制度已悄然發生改變有關,在宗法制的運行下,國家經過多年來的層層分封,血緣關係早已淡薄,曾經周王朝引以為傲的眾星拱月之局面,成為後期加速周王朝滅亡的最大隱患。

前文中提到,禮樂制度是一種約束貴族內部的制度。但假如當最大的宗主國——周,勢力逐漸縮小,甚至需要依靠諸侯才能穩固自己地位,在面臨"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的局面時;在面臨周平王被西戎打敗,屈居洛陽的局面時;在面臨中原諸侯國之間矛盾不斷的局面時,各個諸侯又怎會安於屈身在等級森嚴的禮樂制度約束之下?當初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已生出裂痕。

在周王朝衰落的現實情況之下,各諸侯國紛紛掀起變法,爭霸中原,如齊國管仲改革中的"相地而衰徵",以個人實際耕作土地面積和土地質量的好壞徵收賦稅,和魯國前594年實行的"初稅畝"政策,規定無論是國家擁有的公田,還是私人開拓的私田,一律"履畝而稅"。這些政策實際上揭開了春秋時期井田制土地國有的薄薄面紗,承認了土地私有權。

不僅在土地政策上諸侯各有改變,在對待周王朝的態度上,各諸侯國也由開始的"尊王攘夷"發展到後來的"政由方伯"。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逐漸演變為自諸侯出,到了春秋後期,甚至連禮樂征伐自大夫出也是司空見慣了。

各國卿大夫染指政治的狀況也是層出不窮,甚至在禮樂制度保存的最為完整的魯國,也出現了"三桓專魯"的局面,更不用提晉國三家和田氏代齊了。互為表裡的宗法制與分封制在春秋時期受到嚴重動搖,這使得維護此社會制度的禮樂制度,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機,"禮崩樂壞"的局面便是難以避免了的。

各國逐漸確立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漸漸取代了落後的井田制,將農民與土地結合起來的新制度,有利於鐵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廣,以此來提高生產力水平。隨著土地私有制的確立,新的剝削方式出現,演化出了封建地主與農民兩個對立階級的崛起,整個社會面貌已不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舊局面,曾經以血緣關係親疏為等級規劃標準的奴隸制制度,逐漸讓以佔有土地和農民等財富為基礎的封建制度佔了主流。

新的社會制度的出現,崛起一批新的社會階級,所以在時代的推動下孵化出的封建制度,它的國家意識形態是要以維護封建制度和封建等級為核心內容,那維護著舊社會制度的禮樂制度將會受到時代的淘汰也是不足為奇的了。

三、作為控制中國整個古代封建社會音樂格局的禮樂制度,對如今的我們而言有什麼影響?

西周禮樂制度的確立與最終應用,不僅規範了當時人們的身份地位,有利於維護當時的社會秩序,也為中華文明的長期延續打下了牢固的根基。

禮的雛形是古人在祭天祈福時的一種原始宗教儀式,在這種宗教儀式的規範下,祭祀時的各項活動都有一定的規制要求,在經過周公等人的改造之後,禮變成了為統治階級服務的社會規章制度。

雖然在春秋時期,各國諸侯積極變法圖強,社會制度的更換,導致在很長一段時間,整個社會呈現出一種"禮崩樂壞"的局面,周代奴隸制社會正逐步走向解體。但這種現象的出現其實也有有益之處,

從一方面來說,當時的"禮崩樂壞"所存在的普遍蔑視權威的精神面貌和個人利益至上觀念的出現,不僅促進了文化藝術上的交流,也刺激了社會經濟發展,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從另一方面而言,在禮崩樂壞的現實局面下,禮樂制度的核心內容有幸得到包括孔子在內的學者的重視,經過他們的改造與轉化,禮樂制度經過短時間的消沉之後,終於又在漢初重登政治舞臺,使漢創造出了輝煌燦爛的民族文化。

在此後的兩千多年裡,禮樂制度延綿不斷,經久不衰。從文化上來看,中國的雅文化,根源於諸子百家的舌槍唇辯之中,而諸子百家的思想正是來源於對禮樂制度的改造與反思之上;從經濟上看來,禮樂制度是深深紮根於農業文明之中的,從古至今作為一個農業大國的中國,禮樂制度與社會制度的結合,也是中國工業文明姍姍來遲的重要原因;從政治上來說,禮樂制度作為一種維護宗法封建政治的思想政策,在維護中華歷代封建王朝上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的重要基石。

西周王朝存在275年之久的重要原因,除了適合當時生產力的宗法制與分封制的施行之外,另一個重要原因便是這套與政治制度相輔相成的禮樂制度的運行。在經歷過春秋戰國這段時期的沉澱後,此後數千年,禮樂制度便深深地刻在中華人民的脊骨之上,成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

參考書籍:

《逸周書·作雒解 》

《論語·八佾篇 》

《禮記·曲禮上》

《春秋左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