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宴請時大臣醉酒胡鬧會被處死嗎?


這個問題比較寬泛,如果簡單回答是不嚴謹的,因為各朝各代的禮儀法律雖是一脈相承,但並不相同,不能簡單地說在皇帝的宴會上醉酒胡鬧會被處死。更何況中國古代的皇帝,作為最高統治者,擁有最高司法權力,既可以讓大臣生也可以讓大臣死,這便是俗語所說的“伴君如伴虎”。那麼皇帝宴請時大臣醉酒胡鬧會被處死嗎?小編接下來將會舉兩個例子說明。

皇帝宴請時大臣醉酒胡鬧會被處死嗎?

東方朔是漢武帝的近臣,頗受寵信

第一個例子是東方朔。東方朔是漢武帝時期的大臣,因為機智滑稽受到皇帝的寵信。因此即使他醉酒後在宮殿中隨地小便,也只是受到了罷官的處罰,貶到了宦者署給予了待詔的身份。這是醉酒胡鬧後,幹出了較大的荒唐事而沒有受到死刑處罰的例子。

第二個例子是王蕃。王蕃是三國時期吳國的大臣,那時是吳國的末代皇帝孫皓執政。孫皓宴請王蕃到宮中聚會,結果王蕃喝了一點酒就醉了,孫皓很不開心就讓人把他抬出宮外,一會兒又叫人喊他進來。王蕃被叫醒後,因為生性威嚴,即使還沒有完全酒醒,依然裝作行走自如的樣子回到了宮中。孫皓以為王蕃在戲弄自己,於是下令處死他,並流放他的家人。孫皓之所以會如此草率地殺死王蕃,是因為他平日在朝會里多次忤逆自己。這是大臣醉酒沒有胡鬧時,而被皇帝處以死刑的例子。

因此,皇帝宴請時大臣醉酒胡鬧不一定會被處死。那麼假設大臣被判死刑了又能怎麼樣呢?

皇帝宴請時大臣醉酒胡鬧會被處死嗎?

吳國末代皇帝孫皓聽信讒言多做暴虐之事

在中國古代有十惡不赦的大罪,即:“謀反、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其中與皇帝相關的有謀反,即試圖推翻朝廷;有大逆,即試圖毀壞皇帝的宗廟或者侮辱皇帝;有謀叛,即暗中有背叛朝廷的行為;有大不敬,即有不尊重皇帝的言行。這些罪名是不能受到寬恕的,一旦觸犯,一般都是要處以死刑,甚至連坐自己的家人、鄰居、朋友、老師和學生,比如朱棣的“誅十族”。而在皇帝的宴會上醉酒胡鬧,是有可能觸犯“大逆”和“大不敬”的,是最有可能被處以死刑的。其他的罪刑對於大臣來說並不會致命,甚至判了死刑也可以得到減免。

寫《史記》的司馬遷因為評論李陵降於匈奴的事件而獲罪於漢武帝,被判處死刑。但當時的死刑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減免,或者用重金來贖罪,或者接受宮刑來贖罪,否則處以死刑。而司馬遷在未完成《史記》的情況下選擇了宮刑,這是大臣有了死罪後可以減免的方式。到了三國以後,魏明帝曹叡更是在《新律》中規定了八議,即:“議親,議故,議賢,議能,議功,議貴,議勤,議賓。”簡單地說,就是皇親國戚或者對於國家有功的大臣都享有司法特權,犯罪時可以減免罪刑。到了唐朝後,八議中的人犯了死罪還要上報皇帝裁決。

當然除了八議之外,大臣犯罪還有很多保命符。比如“官當”,通過剝奪自己的爵位和官職來減免罪刑,達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結果;再比如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曾經在自己的傳世石碑中提到不殺士大夫的誓言;再比如“朝審”和“秋審”制度,有重新核查死刑的機會。

皇帝宴請時大臣醉酒胡鬧會被處死嗎?

隋煬帝時期天下動亂,各地就地執行死刑

因此,大臣即使醉酒胡鬧也沒那麼容易被處死,即使被處以死刑,也是有很多機會減免自己的死刑,亦即古語所謂的“刑不上士大夫”。當然,這是在朝廷法度還可以正常運轉的情況下能夠達成的。如果皇帝暴虐,或者朝廷腐朽,或者國家分裂動盪,大臣即使不醉酒胡鬧也是會被輕易處死的,這便是封建時代的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