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风光,画在边塞诗》文

《边塞风光,画在边塞诗》文/木若水(辽宁)

边塞诗是歌咏在边境要塞遭受艰辛的将士之心情和在故乡等待他们归来的妻子之感叹的诗歌。例如,汉魏六朝期间无名氏们的乐府诗那样的作品,在此之前也有不少。然而这一时期的边塞诗有以下特征:第一,有才能的知识分子投入边境节度使和远征军的幕下,体验直接的边境生活,用出众的才笔歌咏自己的见闻与经验;第二,多数作品流利而音调悠扬,表现出生气勃勃的高扬精神;第三,有清澄的抒情性所支撑的新鲜的动感等。

《边塞风光,画在边塞诗》文/木若水(辽宁)

而唐代文人,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极盛时期的一个特 殊阶层,既具有民族文化的某些传统心理,又体 现出不同于其他时代和阶层的独特风貌。他们的 科举仕途欲望十分强烈,然而现实生活又不能不 使他们常常失望。于是,幕府便成了科举制的补 充和入仕捷径。从初唐开始,文人入幕的现象越 来越普遍,到盛唐以后更是蔚然成风。在对外并非总占优势地位的盛唐,边塞诗中更是产生了许多杰作,这与盛唐进取雄放的风气不无关系。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有:王昌龄、高适、岑参等。

初盛唐边塞军旅诗 繁荣的原因: 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 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 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 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 。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 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 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 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 一英雄。”

《边塞风光,画在边塞诗》文/木若水(辽宁)

边塞诗的特点:

(一)标志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

(二)边塞诗内容:

1、描写边塞奇丽壮阔 的风光。

2、抨击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3、抒发思乡念亲之情。

4、反映将士的艰苦生活和报国豪情 。

5、表现对友人惜别感伤壮别的情感。

《边塞风光,画在边塞诗》文/木若水(辽宁)

(三)塞诗风格:雄壮豪迈。

(四)边塞诗语言特点: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

(五)边塞诗常用手法:

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象征、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 。

《边塞风光,画在边塞诗》文/木若水(辽宁)

(六)边塞诗常见意象:

1、与战争有关地名: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受降城、边关、玉门关。

2、与战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胡、羌、羯、夷、单于、吐谷浑。

3、与战争有关的景物: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明月、雪山、黑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

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边塞风光,画在边塞诗》文/木若水(辽宁)

4、与战争有关的器物:

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5、与战争有关的乐曲:

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边塞风光,画在边塞诗》文/木若水(辽宁)

(七)边塞诗常见的主旨:

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豪情。

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

3、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

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

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

6、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

7、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8、描摹塞上异域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

《边塞风光,画在边塞诗》文/木若水(辽宁)

三、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关注诗歌的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 盛世唐朝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是其主调;而宋代的边 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 人物范仲淹)。 不同时代的边塞诗特点。 盛 唐: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 维) [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 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边塞风光,画在边塞诗》文/木若水(辽宁)

中晚唐: [卢纶•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 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李益•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吹遍《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 月中看。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 多少惋伤。 宋 代:南宋沦亡半壁江山,外临强敌内政颓糜,诗坛和词苑交织着救 亡御侮的悲怆呼号!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 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 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主 题基本类似,风格也差别不大,却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时代特征。

《边塞风光,画在边塞诗》文/木若水(辽宁)

2.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3.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 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李益)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王翰)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高适) 4、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在大量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很不一样,有的豪迈旷达,如前 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 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 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 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 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异 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

《边塞风光,画在边塞诗》文/木若水(辽宁)

我们来看看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王昌龄(约698-757),唐代诗人。字少伯,太原(今属山西)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天宝元年(742)迁江宁(今江苏南京)丞,后贬龙标(今湖南洪江西)尉,故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其边塞、闺怨诗轰动一时,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从军行》组诗共七首,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沧州渤海(今河 北沧县)人。二十岁曾到长安,求仕不遇。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在梁宋一带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曾任封丘尉,安禄山之乱时,他被拜为左拾遗,转监察御史,官至淮南、剑南西川节度使,最后任散骑常侍,死于长安。高适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实性较强。边塞诗成就最高。和岑参齐名,并称“高岑”。代表作有《燕歌行》《蓟中作》等。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江陵(今属湖北)人。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任。天宝进士,随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后又往于北庭、轮台间,回朝后任右补阙居,转起舍人,至嘉州刺史。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有《岑嘉州集》。

李益(748-约827),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李益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他擅长绝句,尤工七绝。明代胡应麟《诗薮》:“七言绝,开元之下,但当以李益为第一。”李益诗名在当时就极高,诗作多被画工入画或度为乐曲,流播一时。有《李益集》,《全唐诗》编诗二卷。

《边塞风光,画在边塞诗》文/木若水(辽宁)

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诗歌当中,体会边塞征战诗情感——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为例: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 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以戍边战士的视角,既让我们想 见战争的残酷激烈、战事的频繁不断,又让我们看到了战士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必胜的坚定信念。

我们可以从戍边战士的角度,去体会战争的惨烈,或报国的豪情。

以金昌绪的《春怨》为例: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在梦中与思念的人儿相会,也是一种苦涩的幸福啊,难 怪女主人要赶走可爱的黄莺鸟。这种无理而有情的动作正揭示了战争 破坏了人民安宁的生活,看起来它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实则 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边塞风光,画在边塞诗》文/木若水(辽宁)

我们可以从闺中主妇的角度,去体会诗人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的情感。

从杜甫在《兵车行》中沉痛地写到: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 好。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 阴雨湿声啾啾。

战争使得无数的家庭背井离乡、使得无数的 战士变成累累白骨! 从旁观者的角度,控诉战争的罪恶。

我们可以从将士的角度,体会因长期戍边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之情。

王昌龄的《从军行》较为典型: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只关山旧 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里的“边愁”有 对于现实的忧愁、建功立业的渴盼,更有离乡背井抛妇别雏的 痛楚、无限的乡愁 。

《边塞风光,画在边塞诗》文/木若水(辽宁)

让我们从边塞诗中,感受诗人的热情;让我们从边塞诗中,感受时代的脉搏;让我们从边塞诗中,感受大唐的伟岸;让我们从边塞诗中,感受百姓的呼声。走进边塞诗,就走进那些诗人;走进边塞诗,就走进那个时代。边塞风光,画在边塞诗里;时代脉搏,刻在这些画中!

《边塞风光,画在边塞诗》文/木若水(辽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