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是對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大考”

◤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緊急醫療救護工作告一段落後,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新冠肺炎疫情的應對是對中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對中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的一次“大考”。未來我們還要繼續共同努力,進一步提升公眾心理健康素養,維護大眾心理健康。


疫情是對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大考”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發生動搖了人們原有的安全感,至少在短期給人們帶來生活方式的明顯改變。疫情下,公眾的心理健康受到明顯的衝擊。近期的多項公眾心態調查顯示,人們分別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恐慌、焦慮、抑鬱等情緒困擾,睡眠問題也更多發。在親身經歷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及其家屬、治療患者的一線醫護人員中,強烈的心理衝擊可能導致部分人心理健康出現異常。疫情所帶來的心理影響將會延續更長時間。對於部分個體來說,疫情帶來的生命威脅與生離死別已經構成心理創傷,可能導致心理上的後遺症,如創傷後應激障礙或長時間的抑鬱。

  在緊急醫療救護工作告一段落後,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疫情下,我國心理健康工作者以各種方式組織起來,通過公益直播、視頻課程、科普文章、公益熱線等多種形式為大眾提供心理健康的援助支持。在國家衛健委的組織下,精神科醫生、心理治療師與心理諮詢師都加入到新冠肺炎疫情定點醫院、方艙醫院的工作隊伍中,為醫護人員、患者和患者家屬提供心理健康服務。疫情下心理健康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積極效果得到了服務對象和廣大公眾的肯定。

  新冠肺炎疫情凸顯出全民參與和支持對維護群體健康的重要性。《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強調,要增強“每個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責任人”的意識。增強這一意識是維護公眾心理健康的基礎:第一,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是由每一個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況綜合構成的,個體心理健康與群體心理健康之間又相互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況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降低,可能導致相關人員的心理健康風險增加。群體層面的心理健康狀況構成個體存在的環境,又對個體的心理健康不可避免地產生影響。因此,我們每個人從自己做起,用科學的方式積極維護自身的心理健康,不僅有利於自身,也會對整個社會產生積極的影響。第二,個體主觀意識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比對生理健康的影響更為明顯。例如,心理疾病的治療如果缺乏病人的配合、信心和持續的努力,效果往往並不理想。第三,心理健康問題的及早覺察更需要本人重視。與生理疾病不同,主觀體驗上的異常本身就是心理疾病的核心特徵,而這種主觀體驗上的異常往往更易被當事人最早覺察到。這就需要當事人具備一定的心理健康素養,對心理症狀予以重視。(via 社會科學報 點擊“瞭解更多” 獲取全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