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君如伴虎,康雍乾三朝元老張廷玉怎樣垮臺的?

張廷玉是清朝康雍乾三朝元老,在雍正元年加官為太子太保,命為諸皇子徒弟,所以他也就是乾隆帝的教師。作為典型的中國士大夫,做官做到如此也算是完成“兼濟天下”的夢想。最可貴的一點是,張廷玉為人謹小慎微,謹守黃庭堅的名言“萬言萬當,不如一默”。這也是他為官50年,歷三朝而不倒,最初成為清朝獨一配享太廟的漢族大臣的緣由。但是,古人云:“伴君如伴虎。”做到如此的張廷玉,最初居然也難逃被皇帝治罪抄家的命運,而治罪的緣由不只僅是對皇帝不敬,更重要的是犯了中國現代廟堂之大忌——朋黨。

伴君如伴虎,康雍乾三朝元老張廷玉怎樣垮臺的?

張廷玉可謂是名副其實的官宦世家,張家在明朝時就世代為官。從張廷玉父親張英開端,家族更是人才輩出,家族六代共出進士十三人,其中入翰林者十二人。張英自身是康熙朝的大學士,張廷玉自己也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作為漢人的張廷玉奉旨習滿文,御試滿文一等第一,自稱“得清書微妙,同習之人實無出餘右者”。

到了雍正元年(1723年),張廷玉終於成為了清朝的省部級官員——禮部尚書,更重要的是他加官太子太保,命為諸皇子徒弟。中國自古崇尚尊師重道,成為帝王師更是中國知識分子、大儒和士大夫無上的光彩,可見雍正對張廷玉的看重。到後來雍正甚至離不倒閉廷玉,成為皇帝的左右手。

伴君如伴虎,康雍乾三朝元老張廷玉怎樣垮臺的?

例如,每當雍正身體不舒適時,凡有密旨,全都交給張廷玉處置,預先雍正說:“彼時在野臣中只此一人。”張廷玉本人也說,雍正派常召見他,一天召見二、三次,習以為常。

雍正五年,張廷玉生病在家,雍正對近侍說:“朕連日來臂痛,你們曉得嗎?”近侍們吃驚。雍正則說:“大學士張廷玉患病,非朕臂病而何?”如此看來對其的重視,把他當做本人的左膀右臂。

張廷玉深知當官不易,因而終身謹小慎微,遵守黃庭堅的名言“萬言萬當,不如一默”。在雍正十一年,他的長子張若靄曾高中一甲三名探花,張廷玉“驚懼失措”,怕被政敵以此為藉口誣告本人,便懇求皇帝降低其子的名次,遂改為二甲一名。

張廷玉年過花甲時,還要掌管事先最浩蕩的文明工程:修《明史》。等到第三任老闆乾隆下臺的那一年,張老幹部曾經64歲,《明史》也修完了,他以為本人辛勞一輩子,也該歇歇了。

於是,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曾經是76歲高齡的老張,終於給皇上遞交了離退休請求。按照道理來看,一個76歲的德高望重,怨天尤人的老幹部請求離退休,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儒家經典《禮記·曲禮上》早有明文規則:“大夫七十而致仕”,所謂“致仕”,就是退休。即從法定年齡來看,現代初級幹部的離退休年齡是70歲,他曾經超越了6歲。但另張廷玉吃驚的是,乾隆回絕了。

乾隆說:“卿受三朝厚恩,且奉皇考遺命,未來配享太廟,豈有從祀元臣歸田終老之理?”二心想要告老還鄉的張廷玉失了方寸,答覆說:“配享的大臣,不見得都得幹到死,比方明太祖就允許劉基回了老家。”

張廷玉沒想到,他的這句震動了乾隆的逆鱗。原來劉基是明初開國罪人,但後來朱元璋過河拆橋,讓他退休,後來又偷偷派人下毒,把他毒死了。乾隆以為,張廷玉清楚是心胸不滿,用這個典故挖苦本人對罪人不夠意思。但是這僅僅是張廷玉錯誤的開端。

隨著張廷玉年齡增長,說話常常井然有序,乾隆也終於容許讓他退休。但是事先的朝中構成了以鄂爾泰和張廷玉兩位顧命大臣為首的兩派。鄂黨的一位重要人物——大學士史貽直,在乾隆面行進忠言,說張廷玉這團體不夠忠實,又沒有什麼豐功偉績,沒有資歷配享太廟。配享太廟是雍正帝給予張廷玉的恩賜,張廷玉極為看重這個聲譽,擔憂在他退休之後,乾隆聽信諸如史貽的忠言撤銷這個恩賜,便做出了第二個昏庸的決議:讓乾隆寫保證書,保證不更改雍正的遺言。

乾隆帝對此非常不悅,以為這清楚是在質疑本人的人品。但是乾隆看在是本人的教師的份上,計劃送佛送上西,便容許了上去。這一下讓張廷玉大失所望,也衝昏了他的頭腦。乾隆原以為,如此施與“特恩”,第二天一大早張廷玉一定早早前來謝恩,便早早的等在那裡。但是張廷玉由於年輕體弱,方便奔波便讓兒子第二天替他去謝恩。這一下,乾隆的怒火徹底被撲滅了。這是張廷玉犯下的第三個錯誤。

乾隆被“放鴿子”後,馬上命軍機大臣寫了一道聖旨,令張廷玉“知道回奏”!

當天寫旨的軍機大臣恰恰是張廷玉的門生,叫汪由敦。汪由敦曉得張廷玉能夠要倒大黴了,因而趕緊派人跑到張府告密,讓張廷玉好有所預備。

不料這事弄巧成拙,張廷玉看來是被嚇懵懂了,犯了第四個也是更大的錯誤:第二天一大早,天還沒亮,他就勉強支撐著,跑到了宮中,跑到乾隆面前,去叩頭請罪。

這真是一個再愚笨不過的舉動了。按常理,乾隆皇帝的諭旨第二天上午才幹發到張家。張廷玉的這一舉動清楚是通知了皇帝,你身邊有我的人。乾隆對朋黨極為敏感,心想:軍機大臣當中,竟然有人勇於洩露朝廷秘密給你,我救不了教師你了。

“殺意”已起只差由頭,恰在此時,張廷玉推薦的官員朱荃犯了貪汙罪,正好給乾隆以憑據,便下旨發出了三代皇帝對張廷玉的一切恩賜物品,以示對張廷玉的懲罰。乾隆深知本人教師的清廉,便特別吩咐抄家的官員借這次沒收舉動查張廷玉有沒有對本朝不利的言語和文字,好持以憑據判張廷玉重罪,但後果讓乾隆絕望了。

雖然這次沒有達成乾隆的希望,但這次“浩劫”相當於對張廷玉“剝奪政治權益終身”,所謂張黨也樹倒猢猻散。但是歷史上確有張黨和鄂黨,還是帝王臆想出來的幻覺?這些都不重要,只需犯了龍顏,這忠貞的三朝元老,哪怕終身謹小慎微也難逃中國現代朋黨忌諱的牽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