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颜氏家训》到《朱子治家格言》,探究士大夫家庭教育理念变化

世家大族在我国古代史上长期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在于他们对政治资源的世袭垄断,更在于他们一脉相承的子弟教育,能够为国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输送全方位的人才,从而与国家政体互相推动,国兴则家旺。

然而,随着国家和战争对阶层的重新调整,以及自身的衰落,世家大族的垄断地位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部分慧眼人士开始结合实际反思自身问题,尤其是家庭教育方面,总结出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格言家训,《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都是其中佼佼者。

这篇文章就来看看,从南北朝颜子推的《颜氏家训》,到明末清初朱柏庐的《朱子治家格言》,士大夫家族的家庭教育理念在一千年间究竟有什么继承,又有什么新的发展?


首先,《颜氏》《朱子》虽相差千年,理念上一脉相承,却各有特点

1、颜氏与朱子家训都体现儒家传统思想

汉朝以后,儒家的社会地位与日渐长,渐渐深入到士大夫家族的方方面面,仁、义、礼、智、信的观念深入人心,忠、孝二字成为士大夫的行为准则,儒家典籍成为士大夫启蒙认知乃至求取仕途的重要途径。

士大夫家族为了家族的兴旺发达、长盛不衰,都极其重视子弟教育,而官方最认可的考核内容便是儒家经学。因此,这些士大夫家族无论是幼学启蒙,还是及冠就学,及日常的修身治家,都尽可能遵循儒家经典教义。

颜氏、朱氏两家在儒学史上都是出过大家的,其中孔子得意门生、儒家复圣颜回是山东琅玡颜氏的先祖,千年之后的颜子推称“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显见是家学渊源。而儒家另一位集大成者朱熹则是朱氏的优秀代表人物,也编写了《紫阳朱子家训》,加上朱氏又是明朝的国姓,《朱子治家格言》因此也受到很大影响。


从《颜氏家训》到《朱子治家格言》,探究士大夫家庭教育理念变化

颜氏、朱子家训

《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在具体思想和字句上也都体现了儒家理念,比如在修身方面,《颜氏》提出“ 言谈举止有礼有致”,《朱子》提出“乖僻自是,悔误必多”;在治家方面,《颜氏》提出“进德修身齐家之本”,《朱子》提出“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在教育方面,《颜氏》提出“慈威并济方得良子”,《朱子》提出“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在处世方面,《颜氏》提出“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朱子》提出“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等等。都是儒家思想外化为士大夫长期以来遵循的行为准则,《颜氏》《朱子》又将其转化为家庭具体操作的典范。

2、两家训都对本家族和后世影响深远

《颜氏》《朱子》诞生时代不同,但毫无疑问都对本家族和后世产生重大影响。《颜氏家训》对颜氏家族影响很大,后代名人辈出,如颜师古、颜真卿等;《朱子》虽然仅有三百多年,但影响也不俗,江浙一带的朱氏也出了朱彝尊、朱自清、朱家华等名人,足见对家族兴旺的长远影响。

此外,《颜氏》《朱子》所说内容放之四海而皆准,得到了官方和民间的一致推崇,成为很多家族教育的范本,广为流传,经久不衰,为我国古代社会稳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尤其是《颜氏》作为我国古代第一本家训,还带动后世家训学,像《紫阳朱子家训》《章氏家训》《曾国藩家训》等也参考了相关内容,推动我国家族文化的发展,有称“古今家训,以此为祖”。

而到现代,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颜氏》《朱子》在家庭教育上价值也被更多人发现和认同,越来越多的家庭和官方教材将这些纳入幼童教育内容,再次证明了他们的价值。

从《颜氏家训》到《朱子治家格言》,探究士大夫家庭教育理念变化

3、颜氏家训更加包容,朱子偏向内敛

《颜氏》总共20篇,涵盖“家庭伦理”、“品德智能”、“思想方法”、“养生处世”等方面,涵盖了安全、卫生、勤俭、饮食、房田、婚姻、祭祖、读书、教育、体恤、谦和、交友、自省、向善、纳税、为官、顺应、安分、积德等各个方面,内容更加丰富有层次;而《朱子》共21条,内容偏重治家方面,包括亲人相处、邻里和谐、朋友相交、处世求学等方面,内容以治家为主。

而在思想基调上,《颜氏》鼓励士大夫子弟分发图强,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处世能力,做一个正大光明、积极向上、知书达理、宽容向善的人,恢复士大夫的上古风采及世家大族的往日荣光,整体基调是积极进取的;而《朱子》更加内敛,鼓励大家修身齐家,为社会多做应有贡献,也强调学会保全自己,安分守己,顺应天命,反应出整体思想更加保守。

二、两本家训,显示士族阶层的巨大变化

《颜氏》诞生于南北朝,士族的政治地位受到多重打击,北方民族和寒族逐渐取代士族的部分地位;而《朱子》诞生于明末清初,士大夫已失去整体士族的作用,而清朝的民族和文化政策更是挑战士大夫得生命安全和尊严。随着这种社会地位得变化,两本家训也显示出士大夫在社会影响、个人诉求等方面的变化。

1、士族从政治舞台走向民间

士族的社会地位在东晋朝时达到了历史顶峰,其中以王、谢两大家族为代表,有“王与马,共天下”之称。然而,士族子弟逐渐开始腐化堕落,道德修养不复往日风采,个人能力整体下降,社会责任极其淡薄,既难以匹配当时社会大众的期望,又无法满足政权统治的人才需要,客观上为寒族起来提供了机会。

东晋以后,南朝四个朝代的开国之君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多是寒族或小士族出身,上位以后大力提拔任用寒族人士,士族仅担任声望高、虚权的职位,逐渐改变了社会结构,加上侯景之乱等多起战乱对士族的扫荡清除,士族受到沉重打击。

颜之推一生经历梁、陈、齐、周、隋五朝,流连大半中国,既对士族一去不返感到痛心和惋惜,又看到巨大社会现状的冲击,因此结合自己的人生见闻,在临终前数年整理出《颜氏家训》,期望通过家庭教育,改变士族整体状态,最终能够再现往日辉煌。

从《颜氏家训》到《朱子治家格言》,探究士大夫家庭教育理念变化

南北朝

士族地位虽然在隋唐达到新的高度,但在五代之后,逐步失去往日荣光。经过元明两代,士大夫的命运在明末清初达到最低,进入江南的清朝统治者因为推行民族服饰、发型,受到士大夫的激烈抵制与反抗,因此采取血腥镇压及文化专制。

朱柏庐的父亲便在家乡昆山参与反抗清军,兵败后自杀,让幼年朱柏庐受到严重影响。朱柏庐成年后拒绝清朝征调,一生在乡村治书讲学,取得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因此结合当时形势写下《朱子治家格言》,在教育子弟修身治家同时,也偏重教育家族如何自保和顺应时势,如“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守分安命,顺时听天”。

从《颜氏家训》到《朱子治家格言》,探究士大夫家庭教育理念变化

南明

此外,朱柏庐在家训最后写了一段交代命、心关系的话,以启发士大夫子弟为人处世,带有强烈的顺天仰命的消极态度,也是当时士大夫心态的普遍写照。


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

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

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

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

2、士大夫个人诉求和影响更加多元

士族兴盛的时代,士大夫依托家族优势和政权照顾,比如晋朝九品中正制,多数走入仕途成为政治人物,社会影响主要体现在上层建筑的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如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士族控制国家走势近五百年,“

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徒之事”,另有五姓七望“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也鼎鼎有名,成为古代士族政治的典型代表。

在士族衰落之后士大夫兴起的宋朝时期,士大夫重新找回了自身的历史定位,张载所提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为公认的人生目标,除了文人政治繁荣外,书法、绘画等领域全面盛行。

从《颜氏家训》到《朱子治家格言》,探究士大夫家庭教育理念变化

士大夫

但随着南宋灭亡,士大夫开始迎来一轮又一轮大浪淘沙的过程,但一方面仍然没有丧失对儒家传统的坚守和发扬,在各种困难的情况下都坚持气节,体现了崇高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在人生目标、行事原则上有所调整,从而与社会现实相符合,避免儒家文脉和家族中断。

而随着士族衰落乃至没落,原先高高在上的士大夫们散入各个社会领域,随着时代特点而展现不同的社会影响。比如汉人士大夫在元朝出仕无望,便转向生活底层,促进了戏曲、小说演义等领域的大发展;清初实行民族统治和文化专制,士大夫坚守气节、拒绝出世,转为训诂史书、基层教育,其中以乾嘉学派为代表。就这样,士大夫调整自己的观念,找到了新的处事方式,寻找到新的人生目标与价值。

三、士大夫家族教育吸收新观念,结合新时势

1、士大夫教育内容以传统儒学为主,借鉴玄学、佛学、理学、心学等新内容

儒学在近两千的时期中,既坚持传统理念,又吸收借鉴佛、道等学说,发展出程朱理学、阳明心学等新内容,使儒学的内涵进一步扩大,适应新的统治需求。而士大夫家族将儒家经典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客观上也适应了这种发展趋势。

比如南北朝时期,以何王和竹林七贤为代表的玄学清谈盛行,而后佛教在南北朝大兴,生活在当时的颜之推能够认识到这种变化,“玄风之复扇、佛教之流行、鲜卑之传播、俗文字之盛兴”,并在家训中吸收借鉴了其中的合理部分或者教训,提出“儒佛两家本为一体”“凡事有因必有果”“寡欲淡泊方远致”“谈玄说妙不可取”等,进一步丰富了士大夫家庭教育的内容,从而使子弟能够在长大后学以致用,成为经世之才。

从《颜氏家训》到《朱子治家格言》,探究士大夫家庭教育理念变化

颜氏家训

而到明末清初,经过宋朝程朱理学、明朝王阳明心学的补充,儒学的发展已基本全面,士大夫家庭教育内容得以更加完善。朱柏庐也顺应补充了相关内容,包括“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启示人们要树立正确的善恶欲望,成为一名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进而治国齐家平天下的士大夫。

2、士大夫教育方式结合时代,调整处世方式

中国古代有治世、有乱世,治世安天下,乱世立性命,成为士大夫家族的目标和教育准则,但无论如何,有本有末,本就是读书修身,末则是经世致用之学。

《颜氏》《朱子》都把读书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提炼出圣贤书的核心理念,强调读书的本身目的,倡导读书的有效方法等。如《朱子》提出“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颜氏》提出

“圣经圣书谦恭相待”“尽信书不如无书”“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等。

《颜氏》《朱子》注重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发挥以身作则作用,为后辈树立良好榜样,涉及方面从夫妻、兄弟、父子、邻里关系相处,到治家原则、教育方法,再到生活习惯、日常小事等。比如卫生、嫁娶、财产、祭祀、交友等方面,无不要求行事端正、心无邪念、表里如一。

从《颜氏家训》到《朱子治家格言》,探究士大夫家庭教育理念变化

私塾教育

​而随着时代变化,士大夫的生存法则也发生变化,《颜氏》教育士族子弟要尽可能全面发展,要仰慕先贤、文理兼具、为官有道、调养身心、善始善终,既让个人才能得到发挥,获得完美顺利人生,又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而《朱子》则劝诫士大夫要安心知命,事情可为则为,不可为则学会自保,避免惹祸上身,不仅给自己带来麻烦,还给家族带来危险,这也是乱世比较合适的处世方式。


综上,《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虽然略有差异,但主要是士大夫家族在不同时期的处事方式,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还是在过去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产生了长远影响,并在如今社会也对广大家庭教育具有启发,也对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