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劫匪講文化?這位詩人現場寫詩不僅化險為夷還被"打賞"

自古以來,詩詞可以用來抒懷,可以用來言志,可以用來散愁,可以用來撩妹……而在唐代詩人李涉這裡,關鍵時候還可以用來"應付"盜賊。

據唐代筆記小說集《云溪友議》記載,長慶二年(公元822年),正做太學博士(相當於現在北京大學教授)的李涉前往九江,看望弟弟李渤,當船行到皖口(在今安慶市,皖水入長江的渡口)時,遇到了一群打家劫舍的強盜。強盜喝令停船後問道:"船上何人?"李涉的隨從答,"是李涉博士"。聽完,強盜的首領便說:"要真是李博士的話,那我們就不搶了。我也久聞李博士大有詩名,很是敬仰,我希望您現在給我題一首詩,那就足夠了。"

唐代劫匪講文化?這位詩人現場寫詩不僅化險為夷還被

李涉一看是遇到"粉絲"了,便留下了這首《井欄砂宿遇夜客》:

暮雨瀟瀟江上村,綠林豪客夜知聞。

他時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這則趣聞不但生動地反映出唐代詩人在社會上的廣泛影響和所受到的尊重,而且可以看出唐詩在社會生活中運用的廣泛──甚至可以用來酬應"綠林豪客"。據資料表明,李涉寫完詩後,強盜頭子很滿意,不僅把詩拿走了,還送了很多禮物給李涉。

不過,這首詩的流傳,倒不單純由於"本事"之奇,而是由於它在即興式的詼諧幽默中寓有頗為嚴肅的社會內容和現實感慨。

此詩完全是就地取材,即事成篇,將當時的情況完整地呈現的讀者眼前。"暮雨瀟瀟江上村,綠林豪客夜知聞",這兩句是說,這個小村子傍晚的時候風雨瀟瀟,遇到的綠林好漢竟然也知道我的名字。

唐代劫匪講文化?這位詩人現場寫詩不僅化險為夷還被

詩的前兩句用輕鬆抒情的筆調敘事。"江上村",即詩人夜宿皖口小村井欄砂;"知聞"即"久聞詩名"。月黑風高,殺人放火,這似乎是"遇盜"的典型環境,但此處卻不經意的點出在瀟瀟暮雨籠罩下的一片靜謐的江村。環境氣氛既富有詩意,又可以從詩人稱對方為"綠林豪客"中可以看出,人物面貌並不猙獰可怖。看來詩人是帶著安然的詩意感受來吟詠這場饒有興味的奇遇的。

環境氣氛與"綠林豪客"的不協調,強盜的"職業"與"愛好"的不統一,本身就構成了一種耐人尋味的幽默。

唐代劫匪講文化?這位詩人現場寫詩不僅化險為夷還被

"他時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此句即事抒感,李涉早年間和弟弟李渤一起隱居在廬山香爐峰下,後來出山做了幾年幕僚,在唐憲宗時,曾擔任太子通事舍人(生活或政要秘書),不久就被貶為峽州(今湖北宜昌)司倉參軍(負責倉庫管理)。在峽州呆了十年後,遇赦放還,李涉回到了洛陽,隱居在少室山。這兩句是說,我本打算將來隱居避世,逃名於天地間,看來也不必了,因為連你們這些綠林豪客都知道我的姓名,更何況而今世事紛亂,原來靠著雙手吃飯的百姓有一半竟然做了強盜。

在這裡詩人表達了對於當時社會環境的感慨,畢竟中唐時期亂象其實已經已經漸顯,宦官軍閥的問題嚴重,相比之下,這些綠林強盜反而顯得更加可愛。

在古代,做個詩人,是倍有面兒的職業,如果詩寫得好,就連打家劫舍的綠林豪客也禮讓有加。李涉的這種遭遇與感慨,當是甩了亂世一記響亮的耳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