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编的遐想

钩编,是一种特殊的绒线编织手法,它具有"露、弹、密、柔、活"的艺术风格,组织结构可塑性强,可以达到无限款式与任意规格,钩编的产品是任何机械产品都取代不了的一种特色艺术性手工制品。随着人们生活的极大丰富以及科技改变生活,这种手工的类似女红的针线活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钩编的遐想

我喜欢钩编,源于孩童环境的熏陶吧。那个时候,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更没有手机游戏,孩子们也没有各种课外辅导班,学生学习之外的时间是自由放飞、无忧无虑的。大概在我八九岁的时候,宝鸡工作的小姑姑带回来几件稀罕品:几枚鱼形钩针,有大有小,形状相似,分送给我们几个姐妹。这是小姑夫的杰作,妈妈们啧啧赞叹姑父的匠心巧工:鱼形线条流畅,有口有眼,栩栩如生;钩针从鱼口中伸出,犹如翻身的鱼嘴滋出水柱;握手感舒服。姑姑说这是姑父工余用有机玻璃的边角料给我们做的钩针,这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物资匮乏商品稀缺的年代可是奢侈品!我周围的伙伴们都用的是曲别针手工折弯制作的简易钩针。这枚鱼钩针我视若珍宝,珍藏在我的小书箱中。

钩编的遐想

小时候钩编的材料只能是母亲针线篮子里的黑白缝衣线,用的是二哥为我折的简易钩针,而姑姑送的鱼形钩针,是万万舍不得用的!

每当闲暇时就和小伙伴们围坐一起,跟上大一点的伙伴们,口口相授,学着钩编。没有太多现成的图案可供参考,也不大能明白钩编的技巧和要领,只能依葫芦画瓢,钩编几个花瓣而已;大片的图案学不会也没有那么多的钩线。常常织来拆去,最终也没有成型的作品。但至今依然记得姑姑给姑父钩编的中山服护领,服帖时髦;邻居新婚的嫂嫂钩编的盖被巾,素净大方。

日子在忙碌和成长中流淌,世事也在日新月异的变迁,而我孩童时对钩编的爱好一直默藏于心底,从未远离。

钩编的遐想

那枚鱼形钩针,一直静静地躺在我的书箱中,直到我结婚生子后,又带它到西安家中。它仍然还是躺在我抽屉的盒子里,偶尔会记起我的鱼钩针,翻出来看看,擦拭擦拭针头的锈迹,又存放起来,它或许已经是我的一种情结所在吧。

这几年,孩子大了,我自己的空闲时间也多了,常感觉百无聊奈,自然念想起我的鱼钩针、念想起钩编。如若在市场上碰见琳琅满目的彩线总要收集一些,偶尔也会钩编一些小片,自我欣赏;夫君嗔笑我做无用的东西,我常常回复他这是我热爱生活的表现。家里座椅上的椅垫、餐桌上的杯垫,都是我的“杰作”,而我从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和生活仪式感。

钩编的遐想

说起现在的钩编,那条件可是好多了:不出门网上下载图案或者教授视频,网购各色彩线,网上购买基础教程,以及不同规格的钩针和记号针、小剪刀等等一应俱全;钩编的手法和图案非常之多,常常让人眼花缭乱,我的针线盒也因此渐渐丰富起来。

今年春节,突发新冠疫情,宅家四十余天。大片的闲暇时间,除了做饭、收拾家务、被疫情报道的数据焦虑之外,钩编给了我宅家的安静和独处的享受。

钩编的遐想

正如媒体宣传的,疫情期宅家不外出,小家安全,国家多一份平安。宅家期间我的几个编织小作品,还网上参加了我们公司工会组织的“疫情宅家期间女工手工绣”个人技能评比。不在乎奖品和名次,只为编织作品的快乐和忘忧,并为自己的作品能参赛而自豪。

时间在手中针线间翻飞,思绪却在久远的过去或者即将的未来;抬手抽线的娴静,低头编织的温柔,给了我舒心的享受,常常在钩编中流连忘返。小小钩编中,让我重温童年的快乐,重忆往昔岁月的沉淀;也让我看到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是疫情宅居中,更感受到在灾难面前祖国的强大和担当!

孩童的爱好和乐趣,成为成年后的心灵慰藉和宅家独处技能,我想对失去的闲片岁月说一声:在钩编中如此充实,安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