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宋真宗封禪以後,後世帝王不再封禪?只因封禪演變成了封神

為何宋真宗封禪以後,後世帝王不再封禪?只因封禪演變成了封神

文章標題“ 為何宋真宗封禪以後,後世帝王不再封禪?只因封禪演變成了封神”

在歷史長河中有些歷史活動會被不斷的延續,被後代人們繼承發揚。在我國許多的傳統節日便是經過歷代人民傳承至今,但是有一項歷史活動曾經被歷代帝王耗費國力期望舉行,那便是封禪。但是至北宋宋真宗 以後此項被歷代帝王推崇的歷史活動,卻退出了歷史舞臺。在餘下幾個王朝中對封禪失去了熱情,究竟是元明清幾個王朝中歷代帝王文治武功不濟沒能力封禪?其實是有人破壞了封禪的性質,讓封禪失去了原本意義!

封禪泰山鞏固皇權,以證君權神授

首先我們先簡單瞭解一下封禪,封為“祭天”,禪為“祭地”,是指中國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時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遠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禪的傳說。古人認為群山中泰山最高,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間的帝王應到最高的泰山去祭過天帝,才算受命於天。在泰山上築土為壇祭天,報天之功,稱封;在泰山下樑父或云云等小山上闢場祭地,報地之功,稱禪。這是古代帝王的最高大典,而且只有改朝換代、江山易主,或者在久亂之後,致使天下太平,才可以封禪天地,向天地報告重整乾坤的偉大功業,同時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世。

為何宋真宗封禪以後,後世帝王不再封禪?只因封禪演變成了封神

封禪儀式在中嶽嵩山和東嶽泰山中都曾舉行過,但以泰山的次數多且影響大而出名,自秦皇開始,至宋真宗止,共有六帝十次封禪泰山,武則天一帝封禪嵩山。在泰山封禪的帝王分別有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其中最著名的是秦始皇封禪泰山,統一六國,建立大一統的封建國家;漢武帝封禪泰山,武帝雄才大略,掃除邊患。武則天封禪嵩山,女皇政啟開元,治宏貞觀。其中最讓後續歷代帝王失望的封禪活動,便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東封泰山。從此之後也就是後續帝王不再將封禪作為彰顯自己功績的一種手段,那麼就要了解一下宋真宗此次東封泰山的動機,以及造成的後續影響。

為何宋真宗封禪以後,後世帝王不再封禪?只因封禪演變成了封神

首先帝王封禪要具備的條件有太史公曾在他的《史記·封禪書》中給出了帝王封禪所必需的條件:第一個條件是更朝換代國家統一。第二個條件是帝王在位的時候必須有政績,政績卓著,要國泰民安、國富民強,要有政績,大家都信服。第三個條件就是必須有祥瑞出現。

因此,中國兩千年封建王朝,沒有幾個皇帝敢泰山封禪,僅有的幾個封禪的皇帝,秦始皇,一統六國;漢武帝,征伐匈奴,開疆拓土;漢光武帝,重立漢室,光武中興;唐高宗,其在位時唐朝版圖開拓到最大;唐玄宗,大名鼎鼎的“開元盛世”。而宋真宗此次封禪條件均不滿足,而得以封禪的條件天降祥瑞也是在宋真宗自導自演的鬧劇。此次封禪其實也是為了遮羞,粉飾太平。

為證天下太平,宋真宗泰山封禪

在公元1004年改變了,這一年遼國大舉入侵北宋,北宋舉國震動。當時,王欽若等人主張遷都避敵,而寇準則力主抗敵,最後在寇準的勸說下,宋真宗被迫御駕親征。然而此次御駕親征重創遼軍遼國請和,本該乘勝北上,收復燕雲十六州。可惜宋真宗畏敵如虎,只想媾和,而朝中大臣們也都懼怕契丹,紛紛表示支持合議。此次請和是北宋每年向遼國繳納30萬銀絹的歲幣買來的。宋真宗在簽訂了合約之後感覺臉上無光,雖然花的是小錢,但出錢的是宋朝並非遼國。這樣就要花大價錢買一塊遮羞布給自己遮起來才行,一方面告訴老百姓我們換來了長久的和平。另一方面要讓老百姓知道這和平很有面子,這就得花更大的價錢來掩飾。做這件事要證明兩點:第一:北宋王朝依然是強大無比威震四方。第二:我這個皇帝依然是上天所授,具有絕對的合法性,是最好的皇帝之一。怎麼證明就有一個重大的儀式叫封禪,就是到泰山上去祭天祭地。

為何宋真宗封禪以後,後世帝王不再封禪?只因封禪演變成了封神

封禪實為封神,後世之君羞與為伍

那麼,後世皇帝為什麼不再去泰山封禪了呢?宋真宗的這次封泰山,是中國古代帝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之一,前後有將近持續五十天。宋真宗這次封泰山花費830萬貫。後來他又到山西去祭土地神花費20萬貫。在封禪這個過程當中,賞賜各級官吏花費2000多萬貫。而宋真宗的時候全年的總收入才2600多萬貫。然而此時就已經給宋王朝滅亡埋下了禍根。並且宋神宗在泰山封禪後封泰山神為“天齊仁聖帝”;封泰山女神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將此次的封禪活動演變成了“封神”的形式。宋真宗此次泰山封禪勞民傷財,並非英明君主所為。嚴重拉低了泰山封禪的檔次,導致後世帝王都羞於與之為伍,不再行泰山封禪,其中清乾隆十一次朝拜泰山,六次登岱頂,去泰山也只是單純的去祭祀一番。

歡迎閱讀“ 為何宋真宗封禪以後,後世帝王不再封禪?只因封禪演變成了封神”我們下期再見!

總有一個人在堅持,總有一件事要完成。以詩為媒,馭歌而行。不喧譁,自有聲。—— 詩音傳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