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宅家放“假”,母親們直呼,我要看心理醫生,爸爸們該醒醒了

據新聞報道,疫情期間,心理諮詢熱線收到不少焦慮媽媽們的求助,甚至廣東省一個醫院就接到了媽媽們300多人次的“求助”。


孩子宅家放“假”,母親們直呼,我要看心理醫生,爸爸們該醒醒了

宅家帶孩子,把媽媽們搞得不堪重負,甚至出現心理焦慮、抑鬱等問題,伴隨著還出現頭痛、心慌等情緒障礙的軀體表現。、

最可怕的是有的產生輕生的念頭。

而且她們中以前大都沒有精神疾病和物質濫用史,也無其他特殊疾病史。

疫期這個千載難逢的高質量陪娃時期,怎麼變成了媽媽的“劫難”,這些媽媽究竟怎麼了?


孩子宅家放“假”,母親們直呼,我要看心理醫生,爸爸們該醒醒了

網課是劫難的開始,老母親傷不起


孩子宅家放“假”,母親們直呼,我要看心理醫生,爸爸們該醒醒了

據媒體報道這些求助媽媽的孩子主要集中就讀於中小學階段,向心理醫生諮詢的問題卻出奇的相似:

“上網課玩遊戲”

“回答問題吃早餐”

“做作業抄答案”

“蓬頭垢臉”

“跟家長對著幹”……


孩子宅家放“假”,母親們直呼,我要看心理醫生,爸爸們該醒醒了

這次疫情不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習慣,還改變了學生日常的習慣。

從而也暴露出學習、生活中的各種問題。

網上廣為流傳的漫畫將“伺候網課的老母親”描繪成身兼數職的“千手觀音”——集保姆、班主任、體育老師、打字小妹、採購員、炊事員、打卡員、陪練員等眾多角色於一身。

孩子宅家放“假”,母親們直呼,我要看心理醫生,爸爸們該醒醒了

做媽媽,太難了……


不僅如此,很多媽媽們還要在家網絡辦公,不堪重負的媽媽們,抑鬱了。


孩子宅家放“假”,母親們直呼,我要看心理醫生,爸爸們該醒醒了

媽媽們犧牲自己所有的娛樂和休息時間,已經付出了很多,很多了,但是付出沒有回報,是讓媽媽們最不能接受的,孩子的表現還讓人抓狂,太讓人失望了,產生了深深的挫敗感。

孩子宅家放“假”,母親們直呼,我要看心理醫生,爸爸們該醒醒了

孩子的問題還是可以解決,壓倒媽媽們的最後一根稻草--家庭矛盾。

對爸爸們的徹底失望,家務,家務做不了。去採購的菜品回來讓媽媽們更是抓狂。你說陪一下孩子吧,更是讓人氣得,一天不是玩遊戲就是上班。

廣州一家外資公司的高管梁芳在接受中國青年報的採訪時稱,除了女兒不服管教外,丈夫也屢屢打擊梁芳,認為是她沒有找對和女兒的相處方式。心疼孫女的婆婆也責怪梁芳說:“你上班那會兒,孩子不知道多有規律,你這段時間倒是把孩子帶歪了。”孩子所有的錯都歸結到梁芳身上,接近崩潰邊緣的她,決定看心理醫生。

孩子宅家放“假”,母親們直呼,我要看心理醫生,爸爸們該醒醒了

工作、育兒、家庭矛盾......長時間處於各種壓力下的母親們,誰受得了,難免充滿了負能量,產生了心理問題。

這些已經讓媽媽們受不了,再來孩子要是稍微感冒一下,整個家庭的神經都緊繃起來,這個是什麼時候,特殊時期。

如此高壓之下,是誰不崩潰啊?


孩子宅家放“假”,母親們直呼,我要看心理醫生,爸爸們該醒醒了

當時出現這樣的問題之後,我們要想辦法去緩解媽媽們的這種心理壓力!

孩子宅家放“假”,母親們直呼,我要看心理醫生,爸爸們該醒醒了

很多媽媽們都反應,如果你看心理醫生都是勸解媽媽們注意自我的心理調節,多一些鈍感力。其實真的好難,我是不建議媽媽們從自我去改變,做不到反而更加崩潰,走上極端。

這個時候,應該外部干預,怎麼幹預呢?

1、爸爸們分擔家務

這一點,很多爸爸們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覺得媽媽們是無理取鬧,其實她這個時候心情已經非常不好了。

主動分擔家務,讓媽媽們的時間更多一些。工作上的事情是很多,但是一定要做好時間規劃,因為你是一家之主,你要承擔起家的責任。

當然,媽媽們也要大度一些,只要爸爸們參與進來,不管他幹得好不好,態度有了,活自然會好,多鼓勵爸爸們幹,不要指責,這樣雙方更容易起衝突。


孩子宅家放“假”,母親們直呼,我要看心理醫生,爸爸們該醒醒了


2、爸爸們高效陪孩子

媽媽們其實大可以放心爸爸們的陪伴,畢竟這也是他的孩子,他也心疼,如果他不心疼孩子的話,其他建議都沒有意義了。

高質量陪伴陪伴不是更多的時間,而是更深的聯結。陪伴孩子,我們不能做監工,想著時時刻刻控制他。一味糾錯,只會在無形中隔斷彼此的聯結。我們更不能做保姆,處處包辦替代,剝奪他的成長機會。有效陪伴,是該出手時才出手,該出手時就出手。

所以媽媽們大膽放手,讓爸爸們參與進來,你可以根據公司一樣的KPI考核一樣,對爸爸們進行考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你只需要考核爸爸們就可以了,孩子自然在父親的威壓下,不敢過多反抗,他們收拾孩子的時候,關上門,眼不見心不煩,也不去爭執理論。


孩子宅家放“假”,母親們直呼,我要看心理醫生,爸爸們該醒醒了

3、網課讓爸爸們參與進來

網絡教學本來就不同於課堂教學,孩子在缺乏同學陪伴和老師監督的情況下,更難集中注意力去堅持一整天的學習,孩子出現各種小問題是極其正常的。

心理醫生坦言,年齡越小的孩子,問題越多。

因為自律性不強,就會暴露得更明顯。


因此媽媽們不妨大條一些,放下那些焦慮,尊重孩子,相信每個孩子有自己的學習方式,再適當引導孩子,與孩子建立一種“你需要我幫忙,媽媽就在”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最後讓爸爸們去監工,他們一定會高效完成任務的。


孩子宅家放“假”,母親們直呼,我要看心理醫生,爸爸們該醒醒了

媽媽們要做的就是徹底釋放自己,放鬆自己

做好自己,敷敷面膜,做做運動,看看書,你的自然態度反而會影響孩子的,孩子反而更愛學習,因為你也做到了自律,他會模仿你的行為。

1.作息規律。規律的作息,是提高免疫力的基本保障。每天自己早睡早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正常吃三餐,多喝水;適度鍛鍊,勞逸結合。

2.制定規劃。每天晚上堅持爸爸們的KPI,根據KPI進行引導,幫助爸爸們制定在家一天的計劃,這是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的一個契機。如果是陪伴學齡前孩子,我們可以把一天的時間劃分成幾塊,比如互動遊戲、親子閱讀、看電影、室內運動、午睡時間等,然後按部就班地執行。

其他的,則正如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提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想。”

3.以身作則。如果是在家辦公,24小時和孩子在一起,就特別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因為我們的工作狀態,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狀態。


記住,孩子在家度“長假”時,爸爸一定要積極地參與到育兒的工作中來,讓媽媽去運動,去做點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這樣媽媽們的身體和心理都會健康啦!

疫情期間,教育方式的轉變的確會讓孩子和家長都感到不適應。

作為父母與其陷入敏感的焦慮,不如懷著美好的生活狀態,靜待花開。

孩子宅家放“假”,母親們直呼,我要看心理醫生,爸爸們該醒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