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助王陽明心學,理解心理來自社會,正常社會化就是“內圓外方”


藉助王陽明心學,理解心理來自社會,正常社會化就是“內圓外方”


我們知道科學心理學對於“心理”有兩句話,“心理是腦的機能,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映。”

通俗理解,心理現象都是發生在我們大腦中,不是客觀事物本身的真實呈現,只是反映而已。

這個反映,用再通俗的話說,就是世界在我們大腦中形成的形象,也是我們心理投射結果。

打個比方,我不認識你但通過問三句話,就知道你是如何的人,問你“單位如何”“同事如何”“領導如何”,假設你都回答“他媽的不怎麼樣”,我就可以斷定“你也他媽的不怎麼樣”。

我們以為自己看到的是真實世界,其實不過是世界的形象,這就是心理的本質,也是我們心理問題的來源,因為每個人對世界產生不同形象,也就有了互動衝突,而且形象與世界存在必然差距,導致內心衝突。

雙重衝突下,心理問題註定不可避免,必不可少。

這裡我們討論的是,心理是如何形成的。

藉助王陽明心學,理解心理來自社會,正常社會化就是“內圓外方”


心理是社會化結果

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在於人具有社會性。社會化是個體由自然人成長、發展為社會人的過程。人在社會化進程中同時發展了自身的心理能力、健全人格及行為方式。

這就是說心理不是無中生有,每個出生嬰兒心理如同一張白紙,社會才是神奇畫家大師,社會塗鴉形成各自色彩斑斕心理。

社會化才是心理形成的來源。

社會化這隻畫筆,要給個體塗鴉內容,包括:學習知識技能、遵守社會規範、樹立目標理想、培養社會角色。通俗說,就是知道自己是誰(角色),為什麼(目標),怎麼做(知識和規範),也是科學、藝術、人文的三位一體(知識規範、角色表演、目標理想)。

社會化的條件,一是人類有較長的生活依賴期,即有一個不能獨立生活的童年時期,這是個體接受社會化最好時期,也是社會化的基礎。二是人類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這是由於人腦有大約1000億個神經細胞,組成各種神經網絡,是自然界最完備的信息加工系統。人類遺傳素質提供了社會化的可能性。

社會化的載體,包括家庭、學校、大眾傳播媒介、參照群體,其中個體從出生起就在家庭中獲得一定的地位。家庭在社會化中地位獨特,作用突出。童年期是社會化的關鍵時期,家庭中的親子關係,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兒童的語言、情感、角色、經驗、知識、技能與規範方面的習得均起潛移默化的作用。

藉助王陽明心學,理解心理來自社會,正常社會化就是“內圓外方”


藉助陽明心學4句教理解心理社會化

我們知道王陽明心學著名“四句教”就是: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我們可以藉此理解心理社會化的過程,也就是心理到底如何一步步發展出來的,這就是從縱向角度做分析。

首先,新出生嬰兒的心理世界如同空白畫板,潔白無瑕,心靈世界的純淨讓成人自慚形穢,這時候就是心學的“心之體”,表現為無善無惡。

其次,心理發展到幼兒時候,家庭和幼兒園作為社會化載體,教導孩子有了好壞意識,孩子喜歡問好人還是壞人,這時候就是心學的“意之動”,表現為有善有惡。

再次,心理繼續發展,就是童年時候進入學校,開始接觸更多社會,接受規範社會化,有了明確的是非對錯分別心,這時候就是心學的“是良知”,表現為知善知惡。

最後,就是青少年時期心理,獨立自主意識加強,有了更多社會實踐機會,在認知和行動中向善向好向上,這時候就是心學的“是格物”,表現為為善去惡。

上面就是心理發展四個階段,也對應陽明心學三個觀點,即“心外無物,心即理也”、“致良知”、“知行合一”。

藉助王陽明心學,理解心理來自社會,正常社會化就是“內圓外方”

用猴子進化類比4種心理社會化類型

社會化類型分作四種:正常社會化、未社會化、反社會化、過度社會化

,利用“方和圓”比喻,分別是:外圓內方、外方內方、外方內圓、外圓內圓。

這裡的方和圓本質就是動物性和社會性的象徵,一個人正常社會化就是動物到人的過程,也可以說心理不斷髮展不同,也可以比喻為:正常人、原始人、病人、猴精人。

正常人是可以區分出夢與現實,在私人空間和公共場合由此有了不同行為表現,也即能夠根據不同場合做好角色扮演,相當於“穿上衣服的猴子”。

原始人因為文明的分裂程度不夠,更多時候按照動物本能從事,不能區分場合行事,做不到“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還處在自我中心“率性而為”的初級階段,相當於“不穿衣服的猴子”。

第三種社會化的人即病人,也穿上了衣服,但是要麼穿反了,要麼穿錯了,比如人家是上衣下褲,他是上褲下衣,表現為固執、執著、裝睡、欺軟怕硬,相當於“穿反衣服的猴子”。

第四種社會化的人已經成為猴精,不僅穿上了衣服,還時刻打扮的花枝招展,處處表現的不同於原本的猴子模樣,試圖去掉猴子的特性,然而一不小心卻露出“猴子尾巴”。相當於“人妖猴子”。

藉助王陽明心學,理解心理來自社會,正常社會化就是“內圓外方”


小結

為此,心理形成和發展離不開家庭養育和社會,這也就是所謂“生恩”不如“養育恩”。

印度發現狼孩就是例證,狼孩本質不是孩而是狼,如同熊貓不是貓而是熊,應該稱呼貓熊。

引申大話西遊唐僧嘮叨死小妖怪的情節,可以調侃說,“猴是猴它媽生的,人養出來還是猴;人是人他媽生的,還必須得人他媽養,否則就不是人”。

比如有人踩了你一腳不道歉,反而罵人打人,這個人“就不是人”,這不是罵他,而是沒有經過社會化,沒有教養,因為“有爹孃生沒有爹孃養”。

理解心理來自社會化,才會更好處理心理問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備註:喜歡王陽明心學的朋友,可以點擊下面鏈接購買陽明心學書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