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蟲害科普丨小麥藍矮病的危害與防治

一、分佈與危害

小麥藍癌病

是我國首次報道的小麥植原體病害,國外尚未見報道,由條沙葉蟬專化性傳播,是小麥生產上的危險性病害。20世紀50年代主要發生在陝西、山西、甘肅隴南和隴東及寧夏地勢較高的山原地區,因當地品種發病後植株發紅、矮化而被稱為紅矮病。該病曾在陝西先後大發生過10餘次,僅1967年陝西受災面積就達9萬hm2,絕收2.9萬hm2,小麥損失達5萬t。1957年該病在天水、武都和平涼3個地區大發生,發病面積達18.9hm2,損失小麥115萬t。

病蟲害科普丨小麥藍矮病的危害與防治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小麥間作套種和麥草覆蓋等耕作制度的改變,該病逐漸擴展到黃河中下游乾旱區,以及雁北和內蒙古等中低產晚熟冬麥區。由於這些地區春季麥田發病後小麥矮縮,葉片變為暗綠色,故稱為藍矮病。2004年以來,該病害已從陝西北部旱塬逐步擴展蔓延到關中水地及南部高產中熟冬麥區,許多地區常年發病,一些田塊絕收翻種。2000年以來該病連續在陝西等省份流行為害,僅在陝西省韓城市2005年發病面積就達6666hm2,絕收33hm2。該病害已經成為西北乾旱麥區繼黃矮病之後的又一個主要病毒病害,對小麥高產、穩產造成嚴重威脅。

病蟲害科普丨小麥藍矮病的危害與防治

二、症狀

小麥感病初期植株顯著矮縮、畸形,節間越往上越短縮,成套疊狀,致使葉片輪生,基部葉片顯著增生、增寬、變厚、變為暗綠色、挺直光滑;後期心葉捲曲變黃、壞死,成株上部葉片呈現黃色不規則的寬條帶。感病植株絕大多數不能正常拔節成穗,或抽穗呈塔狀退化。另外,病株的變色與小麥品種有關。紅稈品種如老芒麥、火麥、紅條頭等感病後均變為紫紅色。青稈品種如碧螞1號、碧玉麥等感病後則變為黃色。但這種變黃與小麥黃矮病葉片的黃色有所不同。黃矮病呈金黃色,在黃綠相接之處有黃綠相間的條紋,藍矮病則呈淡黃且無條紋。另外,小麥黃矮病在苗期常有矮化和葉色深綠症狀,心葉葉緣常有缺刻,而藍矮病則無。

病蟲害科普丨小麥藍矮病的危害與防治

三、防治技術

小麥藍矮病的防治必須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把推廣種植抗病良種、防治條沙葉蟬、噴施抗病毒藥劑和提高改進耕作栽培技術有機結合起來。

1. 種植抗病品種

因地制宜,有計劃地推廣種植抗病品種,目前抗小麥藍矮病的品種有小偃52、小偃54、平涼35、榆林8號、慶選15、慶選27、慶豐1號、靜寧6號、7537、昌樂5號等。應注意提純復壯和不斷選育推廣新的抗病品種。

病蟲害科普丨小麥藍矮病的危害與防治

2. 農業栽培措施

小麥藍矮病常發區要嚴禁早播,適時晩播。精耕細作,清除雜草,夏秋期間要做好茬地的伏耕滅茬和秋作物的中耕,清除雜草和自生麥苗,清除帶有越冬卵的枯枝落葉,減少傳病蟲源。並根據條沙葉蟬的消長規律進行藥劑防治。

3. 藥劑防治

在小麥播種期,用70%吡蟲啉溼拌種劑30g,兌水250~300mL,攪拌12.5~15kg小麥種子。杜絕白籽下種。冬前蟲口密度如果過大,用10%吡蟲啉可溼性粉劑十抗病毒藥劑噴霧。返青一拔節期,用殺蚜藥劑十抗病毒藥劑按使用說明混合後噴霧。穗期開展“一噴三防”工作。

病蟲害科普丨小麥藍矮病的危害與防治

病蟲害科普丨小麥藍矮病的危害與防治

植醫堂,國內領先開創的“人工智能+網絡植物醫院”在線平臺,提供一站式的農作物健康在線診療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