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原野中隨處可見的小精靈——“菊苣”

在新疆,你有很大機率與菊苣花偶遇,在草原、河邊、山坡、田間、地頭都有它們的存在,藍紫色的花朵在微風中俏皮又淘氣的晃動著,看上去很是可愛。

那麼,菊苣是何物呢?據查:“菊(jú)苣(jù)”,菊科菊苣屬草本植物,耐寒耐旱,是最早有文學記錄的植物之一,起源歐洲,在古羅馬與古希臘時期藥食兩用的植物廣為栽培。菊苣喜生於陽光充足的田邊、山坡。一般來說植物的基本結構是由花、莖、葉、根所組成,菊苣也不例外,而根據部位的不同,其功能也大不相同,所以根據功能來講,菊苣又分為三類:菜用品種、飼用品種、花卉觀賞類品種。

在新疆,原野中隨處可見的將軍菊苣與寬葉菊苣常被牛羊食用,其葉片極嫩無異味;其根含的艾菊揮發油可消除動物體內的腸道蠕蟲,蛋白質脂肪含量很高是畜牧飼料理想的替代品,並且菊苣裡的單寧含量低,可提升反芻動物蛋白質的充分吸收。所以說:新疆的羊喝的是礦泉水、吃的是中草藥...

新疆原野中隨處可見的小精靈——“菊苣”

粗略來講,食用菊苣分兩種,皺葉菊苣和寬葉菊苣。

皺葉菊苣可長至45cm長,葉片柔軟帶齒,菜心與裡層葉片呈黃色或白色,味苦。寬葉菊苣的葉片寬大,也不是很捲曲,裡面的葉片泛白且帶黃邊,較皺葉菊苣來講,味道沒那麼苦。

寬葉菊苣頭狀花序通常多數,一個或多個單生或集生莖端或腋生於莖中上部的葉的葉腋中,總苞鍾狀,9-14mm,總苞片2層,外層總苞片邊緣多少有緣毛,下半部革質,舌狀小花藍色,極少淡白色。花期一般在每年的5-10月份。

而菊苣根才是菊苣最核心的部分,不如說所有的菊苣所有的精華都來自於菊苣的根部,我們不吃菊苣的根莖,而是通過對根莖的培養讓菊苣進行二次變身,成為餐桌上較有營養的另一種蔬菜,可用於涼拌、素炒、涮火鍋。

新疆原野中隨處可見的小精靈——“菊苣”

自1980年中國引入種植後,現分佈於北京、黑龍江、遼寧、山西、陝西、江西及新疆地區,其中分佈較廣、產量較高的便是新疆地區了。

在新疆,每年春末都會種植菊苣,用於對菊苣根莖的培養,在5個月的生長後,菜農會收割菊苣根,在削去腐爛部分、清洗乾淨後在0℃的環境下進行長達220個小時的冷凍處理,好讓菊苣的根莖能夠變得更加粗壯。

冷凍結束後,將菊苣根種植在黑暗環境的沙土中,填滿沙土用尼龍布覆蓋,之後的的培育便只需要提供水源,在經過21天的生長後,菊苣生出芽蕾,這時候便可以進行採摘了。

採摘後的芽蕾形似炮彈,又有些像娃娃菜,通體白色,邊緣處呈紅色或黃色,葉子質地柔軟,與變身前的形象大不一樣,可直接食用具有迷人的淡淡苦味,口感爽脆,非常開胃。

因並未大規模種植,市場價格還是有些許小貴小貴的~

新疆原野中隨處可見的小精靈——“菊苣”

除此之外,“菊苣”真身雖是一種草本植物,但這詞卻盛行與網絡,其寓意還是非常貼切生動的;指對某方面有專長的人親切的尊稱,通“巨巨”,意指“大神”,即很厲害、很令人羨慕的人的意思。

據查資料:(看看是不是很有意思)

新疆原野中隨處可見的小精靈——“菊苣”

雖然中國引進“菊苣”時間不是很長,但通過不斷學習和摸索從牲畜飼料到二次培育送上餐桌,菊苣的食用、藥用價值已經被人們剖析的差不多了,畢竟除了菊苣,也沒有哪種植物能經得起這麼折騰。

在1982年衛生部正式將菊苣定為藥食同源食物。並且載入《新疆中草藥》、《中國民族藥志》中,成為維吾爾族入藥使用。

因新疆地區土壤肥沃,所以在新疆的阿勒泰、哈巴河、福海、塔城、托里、裕民、博樂、沙灣、瑪納斯、烏魯木齊、米泉、伊寧、察布察爾等地區均有種植,是新疆極為常見的植物。

新疆原野中隨處可見的小精靈——“菊苣”

菊苣其本身相融性極強又有很多妙用,且能滿足不同人群的食用需求。

1.菊苣沙拉:將菊苣芽蕾一片一片掰下,呈船狀平鋪在盤中,將黃瓜、西紅柿切成小粒與玉米粒一起堆放在菊苣菜葉中,加入少許的黑胡椒與食鹽後再擠入新鮮橙汁即可。

2.菊苣茶:很少有人單獨用菊苣泡茶喝,多與桑葉、百合、葛根、梔子一同沖泡,俗稱菊苣梔子茶,有清肝利膽,利尿消腫的特殊功效。目前某寶上一搜一大把,種類很多,但是在購買時一定要注意,畢竟菊苣根易腐爛、發生黴變,看上去黑黢黢的;而顏色靚麗的的菊苣又有燻硫的可能性存在,所以,買到上品新鮮菊苣也成為了一項技術活。

3.蒜香焗菊苣:將菊苣適量洗淨,冷鍋小火倒入色拉油,油溫上至五成放入蒜仔煎至金黃,放菊苣大火速翻,加入少許食鹽即可。也可與皮牙子(洋蔥)搭配,其甘甜與菊苣形成完美反差,美妙到極致。

新疆原野中隨處可見的小精靈——“菊苣”

還等什麼呢!那就展開你無限想象空間巧妙搭配吧,來施展你上品的廚藝......


這裡是新疆,新疆歡迎您!

愛尚新疆,就是你我相遇的瞬間,

愛新疆的你們記得關注!

感謝轉發和評論,我在評論區等您。

我們下期再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