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40歲那年離職分手,可這又怎麼樣呢?

看臺劇《俗女養成記》,進度條過半了還覺得女主陳嘉玲太過矯情。因為不爽老闆離職倒可以理解,但又突然和男友江大榮提分手,總覺得編劇是在為了劇情觀賞性而強行抓馬。

我的這個困惑,直到陳嘉玲奶奶去世,分手沒多久就結婚的江大榮前來哀悼,兩個人重逢對話才解開。江大榮問陳嘉玲是因為他選婚紗、買房子事事都要插手的媽媽才分手的嗎。

陳嘉玲說不是,是因為不愛了。

聽到這個回答,我突然心頭一驚,恍然大悟的同時,也深深佩服陳嘉玲在39歲的年紀,還有勇氣不將就。

我在40歲那年離職分手,可這又怎麼樣呢?

再回過頭來看之前的劇情,陳嘉玲不是沒有為年齡焦慮過。

從大學前男友的婚禮上回來,手捧禮花的她,醉醺醺地跟談了4年之久的江大榮求婚。她為什麼在這個節點想要結婚呢?

不可否認,她的求婚有酒精和他人的刺激。在婚禮上看到別人事業有成,反過來再看自己,雖然總裁特助的抬頭很動聽,但處理的卻是替老闆娘催促老闆吃水果降壓藥、帶著老闆的情人去看房買房這樣的破事。

在39歲的年紀,事業上升無望,家庭孩子也沒有。正如劇中所說的“20歲喝醉是可愛,40歲啊是可憐”,在世俗的眼光裡,陳嘉玲就是個一事無成的盧瑟。而快速改變這個慘狀的方式就是結婚,起碼有個家啊。

我在40歲那年離職分手,可這又怎麼樣呢?

陳嘉玲也不是沒有為同時搞砸工作和婚禮,而後悔過。

她很清楚自己的處境,在自己這個年紀,沒有公司願意栽培她,轉行也不現實;在自己這個年紀,要花多長時間再去遇到一個人,建立一段關係,而她已經沒有力氣了。

跟老闆道個歉跟前男友撒個嬌,生活又會變得和原來一樣。這樣的生活不冒險,四平八穩得讓人似乎可以一眼望到頭。

江大榮對她來講,其實也算得上合格男友,陳嘉玲求婚第二天就給她戴上了鑽戒,後來因為覺得求婚這件事情要男生來做,所以還偷偷準備補辦一個求婚儀式。

他像個男孩一樣浪漫,也像個男孩一樣衝動。當陳嘉玲告訴他自己差一點和工作夥伴打kiss,他衝到公司就把那個人暴揍了一頓。

也許是覺得江大榮沒長大、太媽寶,也許是那個沒能成真的吻,讓陳嘉玲確認自己的心意:她不愛這個男人了。

我在40歲那年離職分手,可這又怎麼樣呢?

公司回不去,她和江大榮也走不進婚姻殿堂了,這時候,弟弟出現,接她回家。這個回家是種隱喻。

其實她的心意有些拖泥帶水,猶豫到似乎迴歸過去的生活,也完全講得通。但她為什麼可以正視自己的感受,最終鼓足勇氣去開啟另外一種人生可能呢?

家就是她的底氣。

我在40歲那年離職分手,可這又怎麼樣呢?

媽媽剋扣爸爸買車的錢,給陳嘉玲買了昂貴的鋼琴,請了要價極高的鋼琴老師。她說不喜歡,鋼琴就變成了家裡的置物架。

媽媽不同意她去臺北念大學,爸爸錄生活技能教學視頻時一臉嫌棄,晚上卻偷偷拿出攝像機告訴她,要記得吃自己準備的肉鬆。

當陳嘉玲聽從奶奶的話,從姑姑手中搶走骨灰撒進大海,給奶奶生前想要的自由,姑姑為了所謂的面子喋喋不休時,媽媽直接讓姑姑離開他們的家。

尤其是,媽媽很早就知道兒子的同性戀身份。作為媽媽的她,立場就是 ”無論如何都是我自己的兒子,我應該要跟她站在一起“,甚至心疼兒子保守這個秘密很辛苦。

我在40歲那年離職分手,可這又怎麼樣呢?

雖然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父母的愛都是有條件的,但這部劇卻給我們展示了一個極具治癒的烏托邦:你開心我就開心,你不會(失望)我就不會。

就是這樣一個家,養成了陳嘉玲這樣一個俗女,不優雅,不溫柔,內核卻像野草一樣自由、一樣富有生命力。

最後,陳嘉玲和自己達成和解,提醒自己這輩子很長,長到跌倒了可以再站起來,做夢又醒過來;這輩子很短,短到沒有時間去勉強自己,討厭自己。

所以啊,無論如何,要愛自己。

我在40歲那年離職分手,可這又怎麼樣呢?


我在40歲那年離職分手,可這又怎麼樣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