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坦克導彈發射時,導彈尾部有一根金屬線跟著飛出去,是幹嘛的?

反坦克導彈是用於擊毀坦克或其他裝甲目標的導彈,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由法國在阿爾及利亞戰場率先投入使用。從早期的有線制導,到現在的“發射後不管”已歷經了四代發展變革。

而我們常見的反坦克導彈,大部分在發射時尾部總有一根金屬線拖拽出來,這是為什麼?

反坦克導彈發射時,導彈尾部有一根金屬線跟著飛出去,是幹嘛的?

紅箭-10導彈

導彈,之所以稱之為導彈,那是因為導彈在攜帶戰鬥部的情況下,利用自身動力裝置推進,由制導系統控制飛行軌跡,導向目標且摧毀目標的飛行器。反坦克導彈也不例外。

現在的制導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有線制導,另一種則是無線制導。我就來說說有線制導吧,這也是我們最常見的一種制導方式,有線制導也是遙控制導的一種方式,通過制導站來發出指令,不間斷跟蹤目標,且將指令通過有線的形式傳輸到制導武器上,使之控制飛行軌跡,從而摧毀目標。這也就是說我們經常看到的那根金屬線其實是一根導線,在制導過程中,這根導線是不能斷的,如過發生斷裂,就無法對導彈進行控制和操作,從而偏離目標。

反坦克導彈發射時,導彈尾部有一根金屬線跟著飛出去,是幹嘛的?

紅箭-8反坦克導彈

至於制導線斷裂,這個一般是不會發生的,其關鍵問題就是如何避免與發動機噴射火焰形成干擾,否則很容易被高溫、高熱的尾焰燒斷導線,這個問題根據導彈的飛行方式,有不同的處理方法。

1、像紅箭8和霍特這類的反坦克彈是屬於旋轉彈,其尾部發動機噴口上裝有矢量控制尾舵,它能使導彈在飛行途中旋轉,使其保持穩定的轉速,而導線是在發動機尾噴口的外圍放線,隨著導彈單體旋轉把導線甩開來,從而避開中間直噴的發動機尾焰。

2、另一種則是穩定彈了,比如陶式、紅箭-10這類,這類通常使用和上面相反的辦法,線軸直接在尾部中央,把發動機噴口做成幾個對稱傾斜的,這樣發射時導線從尾部直接放出去,發動機尾焰則向斜後方噴出,做到互不干擾。

反坦克導彈發射時,導彈尾部有一根金屬線跟著飛出去,是幹嘛的?

陶式反坦克導彈

反坦克導彈發射時,導彈尾部有一根金屬線跟著飛出去,是幹嘛的?

至於有線制導的優勢則是,精準度高、抗干擾能力強,不過缺點也很明顯,需要攜帶很長的導線,導彈發射後還得管一管,增加了射手暴露的風險。這個就以光纖制導為例吧,最典型的就是我國的紅箭-10反坦克導彈,它屬於重型反坦克導彈,裝備有3公斤重的光纖軸,光纖軸在導彈尾部,導彈飛行時,光纖軸開始工作放線,且光纖長度和導彈射程基本是一致的,也就是說紅箭-10導彈射程12公里,那麼光纖就有12公里長。

不過光纖制導相對於傳統有線制導還是有很大優勢的,並不是只把線換成了光纖這麼簡單,傳統有線制導導彈發射時,必須要對目標進行瞄準來制導,如果發射站與目標之間有障礙物,就根本無法發射,並且導彈的傳感器是在發射站上的,這就導致了發射站距離目標過遠,結果就是精度變差,所以傳統有線制導導彈射程一般都在3-4公里左右。

而光纖制導就不同,它採用的是非瞄準式的制導方式,並不依賴發射裝置上傳感器制導,導彈的頭部裝有導引頭且能探測目標的圖像並能實時將圖像傳輸給發射裝置。像這類導彈,通常都採用高拋彈道,導彈的視野也更加開闊,即便有障礙物在發射站和目標之間也沒關係,而且隨著距離的增大制導精度並不會降低,因此,這類制導導彈通常射程都比較遠,基本都在10公里以上。

反坦克導彈發射時,導彈尾部有一根金屬線跟著飛出去,是幹嘛的?

紅箭-10命中目標

而無線制導方式的優點在於可以發射後不管,使敵人難以搜索到發射地點,缺點就是容易被敵方電磁干擾,有線制導則難以被幹擾,所以這也是為什麼現在還發展新一代有線制導導彈的原因,做到有備無患。

所以,不管是有線制導還是無線制導方式都各有千秋,各有所長,都不可缺。最後大家應該明白反坦克導彈尾部的那根線則是導線,是有線制導導彈設備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導彈射程多遠,線就有多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