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心理疾病”:看病不如吃藥


導語:“你這是心理病,得去醫院看看”,大多數中國人聽了這話,都會淡漠地撇撇嘴,就算是心裡明鏡,但是對於這種軀體生理疾病之外的“心病”,攤在光天化日之下更讓人“情何以堪”。

  魯迅先生曾說過:“只要胃口好,什麼東西都能吃。”但似乎在物質極大程度豐富的同時,我們的胃口似乎不是那麼好了。心理學在中國更多的是被邊緣化,尤其是當心理學用於臨床治療時,心理學似乎就是一個招牌,一個幌子。

  就中國目前各大醫院的心理門診科來說,首推的治療方案均以“藥物治療”為主,而具體的心理諮詢則作為輔助,聊聊幾句問診多是例行公事的詢問吃過藥後的反應。

  80%中國人自殺是因為心理疾病

  我們依賴他人、不敢獨立。一件不在控制範圍內的小事,都會讓我們焦慮不安。不信任別人,卻又常常抱怨沒有朋友可以傾訴。我們對個體的社交能力要求過高,反而對輿論的壓力充滿恐懼。我們低自尊、失眠、頭痛、不敢出門,我們怕……因為我們患了病。

  大學時一個友人,穿鞋子一定要把兩個鞋帶反覆相互比對,長短寬窄一樣才能安心,只要錯亂一點就無法忍受。她笑稱這是“平衡美”,在今天看來,在醫學上就是一種強迫症的表現。

  這只是一個不痛不癢的小事,但是它一旦上升到嚴重的精神層面,隨時可能變成一顆極度危險的“定時炸彈”。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中國每年約有2807萬人自殺身亡,這是全球自殺者總數的1/5;同時更有高於這個數字10倍的人自殺未遂,而導致人們自殺的因素有80%的是因為心理疾病。

  心病需要“心藥醫”

  治療心理疾病的藥,各大醫院、門診均有銷售。千年前,扁鵲見蔡桓公就曾雲:諱疾忌醫。時至今日,我們還在說,有病了就得去看,飲鴆止渴的藥也得吃。

  每日,到心理科看病的人多是來取藥,行色匆匆。心理諮詢師裡病人看病時間平均在10分鐘左右。延時的,多為第一次來看診,講些自己發病的表現和家庭情況;少時的,只為“取藥”。

  “這是富貴病,誰去專業的心理諮詢機構啊?幾十元每小時的諮詢費用,我們擔當不起,所以還不如吃吃藥,自我調解下得了!”一位多次徘徊於各大醫院的心理門診科的黃先生感嘆道。

  惦著手裡的一摞藥,沒等服用黃先生就覺得一直困擾著自己的心病,已經好了大半。如果說“藥到病除”到還好,就怕是那種“無藥可醫”的病。儘管看著其他病人開出的藥方與他手中藥並無兩樣,略感懷疑後黃先生還是決定放下懷疑的心,既然看病就得信任醫生。“反正都是心理病,症狀可能不同,這藥應該也是差不多的。”

  除了少數來看病的,更多的人是前來掛號開一些處方藥物,或許這裡更多的只是一個藥房,而不是一個心理門診。

  相對於取藥方處這邊火爆的場面,心理診室則顯得冷靜了許多,三兩個人冷漠地坐在外面,有的不時地看看手錶。裡面的人出來,迅速有人迎上去,“等這麼久,該我了吧。”

  “因為我們的病人太多,大家都等不起,趕時間!”一位綜合性醫院心理科主任醫師無奈地說,而恰恰去醫院看心理障礙的人,又是最多的那部分患者群體。

  “看病不如吃藥”在心理診室達成了共識,你情我願的關係,反倒形成了獨特的中國式“心理疾病”。


看完別忘了關注作者哦

中國式“心理疾病”:看病不如吃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