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可以为生活做“减法” 为什么要让全家跟着受累?

  关于“养老”,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养老选择方式,生活往往也会因此而发生改变。

  我们周边就有不少真实例子,看看他们是如何行孝养老的吧。

  有的人为了父母,选择了舍弃一切,狠心辞掉工作、卖掉车子、断了结交与人情往来、推掉了一切文娱活动....靠着用生活的底气换来的全部积蓄,一心扑在了为父母养老上;

  有些老人难免有些头疼脑热发生,尤其是失能失智老人一生病,全家跟着神经紧绷,四处求医问诊,在人流中等候挂号排队,成天往返于家庭和医院之间,最后精力和时间统统浪费了,人的耐心和坚持也在一点点消磨;

明明可以为生活做“减法” 为什么要让全家跟着受累?

  有的人一边艰辛打拼事业,一边承受着巨大的家庭经济压力,还得花高薪为父母聘请住家保姆.....

  结果月月负债,全家生活质量也跟着下降,日积月累导致自己精神和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家庭矛盾也由此增多。

  磨合几年下来,父母的身体非但没有好转,与外界失去交流后的老人,精神生活越来越空虚,脾气也越来越急躁火爆,常常一言不合就爆发了不可调和的家庭矛盾与争吵,子女也因为长期的熬夜与压力,导致更年期提前,面相苍老10岁,累到虚脱。

明明可以为生活做“减法” 为什么要让全家跟着受累?

  事实上很多人都知道,患病的老人因为受到病痛和心理上的多重折磨,整天躺在床上度日日年,难免情绪波动会特别大,日常摔东西、乱吼叫、发脾气等都是在所难免的,家人在照料护理时,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有些老人因为患病,心态也随之变得消极,心灵脆弱无比,脾气一点即“燃”,家人因为长时间的高压照料,导致身心疲惫不堪,难免会出现情绪不可控的情况,一句埋怨数落,或者大声责备,都会让病床上的老人变得敏感消沉、阴郁寡欢,甚至引发抑郁风险。

明明可以为生活做“减法” 为什么要让全家跟着受累?

  特别是一些子女在医疗、护理经验上的缺失,加上不注重卧床老人的日常护理,缺乏相应的康复训练,导致一些中风卧床老人诱发一系列并发症,在最有希望康复的阶段却错过了最佳康复治疗期。

  自己照料父母真的好过那些专业的医养机构吗?

  很显然,你的坚持,有时候弊更大于利!其实,你大可不必为了“养老”,把自己活的那么累、那么苦!

  与其切断收入来源,亲自上阵照料老人,或者支付高薪聘请住家保姆,不如及时为老人选择一家合适的专业型养老院,适时放手,把事交托专业的人来做,用另一种方式为父母行孝,或许结果令你意想不到。

明明可以为生活做“减法” 为什么要让全家跟着受累?

  住在养老院里的老人,虽然大多以中风偏瘫、失能失智、病痛恢复期的老人为主,但他们的生活依然和大多数“上班族”相似,8小时“工作制”下的老人们忙碌且充实。

  失能失智、中风偏瘫老人,在养老院里的每一天生活,远不止满足于一日三餐上的需求,从早到晚每一段时间节点,都被丰富多样的生活所填满。

  8-9点,老人起床洗漱完毕后,等待医生上门巡检,由内至外给身体来一次全身大检查,记录、登记、备案,每一次身体细节变化都不能错过,老人一边享用着护工送上门的鲜食早餐,一边等待服用当天配备好的药物;

  9-11点,能够依赖轮椅下床活动的老人,开始了新一天的健身康复训练,周一至周三:手掌拍拍操、肩颈扭动操、关节活动操等,周四至周五:歌舞演绎、书法编织教学、麻将娱乐等,老人一边享受健身带来的满足,一边在欢乐的互动氛围中享受清晨之乐;

明明可以为生活做“减法” 为什么要让全家跟着受累?

  卧床老人同样不能忽视!从清晨开窗通风换气,到为老人翻身按摩,每种按揉指法都经过本院中医师教学认可,护工根据一问二看三闻方式,准确为卧床老人作出更换衣物、床单被褥调整,保持老人体表干净整洁,防止因更换不及时导致老人尿便床,从而引发感染产生并发症。

明明可以为生活做“减法” 为什么要让全家跟着受累?

  11-12点,当日严选时令鲜蔬,经过不同烹饪工序,保证营养不流失,米饭口感绵软适宜的情况下,准点将午餐配送至老人房间,护工会根据老人当天的饮食需求进行统计,再逐一向上反馈,每天餐食品类花样繁多,有荤有素咸淡刚刚好,就连不少家属都赞不绝口,放弃为老人自带。

明明可以为生活做“减法” 为什么要让全家跟着受累?

  12-14:30,午休、看电视

  14:30-15:30,下午茶发放、心理辅导师上门,和老人们拉家常、回忆往事、做心理测试和辅导等,教老人及时排解负能量,卸下心理和精神包袱,轻松面对往后的生活,结束前,还为每一位老人做好心理评判,实时掌握老人在院的情绪情感变化。

  15:30-16:30,器械康复治疗 包含:筋骨活动拉伸、瘫痪行走锻炼、四肢能力活动训练等,让老人从坚持康复过程中找到信心和快乐,帮助身体恢复健康水平。

明明可以为生活做“减法” 为什么要让全家跟着受累?

  16:30——17:30,享用晚餐,医务人员提前为老人做常规检查。

  养老院里的一天,老人的生活虽然被安排的满满当当,但家属丝毫不用为没有时间和精力陪伴老人而发愁,也不用担心老人孤单会胡思乱想,更不用在菜市场为烹饪选材、营养丰富又要满足口感的“老人餐”而纠结徘徊。

  把老人送进有办院资质的专业养老院,就像为各自的生活上了“双保险”,儿女有儿女的家庭生活,老人也有自己的晚年无忧,和大多数同龄人生活在一起,精神层次更丰富,日常交流更畅通,儿女不用再因照料不周而压力重重,也不会再因老人夜间突病而担惊受怕,老人同样也不用再因儿女忙碌忍受一个人在家的孤独。

  何必再为了“养老”选择纠结?

  何必为了给父母挑到称心如意的养老院,费尽心思,省内省外四处奔波考察呢?

  又何必冒着老人被“拒收”的风险而四处求人呢?

  如果父母处在中风偏瘫、失能失智、患病康复期阶段,还是别勉强自己,尽量把孝老的重任交托给正规、有专业办院资质的养老院吧,让老人的晚年生活更丰富多彩一点,让自己也过得轻松自在点。

  孝,在于行而不在于心,如果可以,尽量把老人和自己从埋怨、指责、煎熬的琐碎矛盾中解脱出来,为老人换种生活环境,换一种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但请牢记,无论与父母相隔多远,都别忘了他们的存在,时时惦念,抽空去养老院陪伴父母,也算不辜负孝爱传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