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室里的小剧场—中国式医患

诊室里的小剧场—中国式医患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截图,一位病人看完病回家后,跟孩子说自己的诊断是“短裤穿太高”,家属很是不解,于是找到医生询问.一问才知道,原来跟“短裤”一点关系都没有,而是“胆固醇”太高。

诊室里的小剧场—中国式医患

/网上流传的截图/

这种“没说清”或者“没听清”的情况可没少在医院里闹笑话,在哈哈一笑间,反映出了医患交流中存在的问题。今天就让我们针对经常出现的问题,探索一下医患双方的内心小世界吧~

诊室里的小剧场—中国式医患

【场景一】

门诊屋内,患者一个接一个,坐下不到几分钟,便结束了这次的诊疗。

患者OS:

我大老远跑过来看病,挂号排队花了那么长时间,看病一会就看完了,医生也太不把我当回事了吧呜呜呜呜。

诊室里的小剧场—中国式医患

医生OS:

其实我也想多跟患者聊聊天、叮嘱几句,但就怕后边的人等得太久、太晚才看上病,只能加快速度加点班了呜呜呜呜。

诊室里的小剧场—中国式医患

这个场景相信大多数人都遇到过,医疗资源紧缺加上国内人口基数大,使得每次就诊都“争分夺秒”地进行着。

此时就需要医患双方换位思考一下,患者体谅医生的工作量大,看病时简明扼要地说明病情,在有限的时间内积极配合。

而医生在治疗患者生理疾病的同时,也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多加关心。这样才能把沟通效果发挥到最佳。

【场景二】

门诊屋内,医生和患者针对一个问题反复讨论着。

诊室里的小剧场—中国式医患

患者OS:

我生病后难受又无助,医生说了一大堆专业的东西,我都不太理解还不是很敢问。怎么办,医生变得有点凶了,不要凶我啊呜呜呜呜呜。

诊室里的小剧场—中国式医患

医生OS:

为什么还是没能理解我的意思啊,我给他解释的东西全白说了我好无助啊。啊啊你别哭啊,我是想让你记住怎么吃药不是在凶你啊呜呜呜呜呜。

诊室里的小剧场—中国式医患

其实,这种情况的发生除了沟通不够之外,还因为医患双方的知识结构不对称。患者的医学知识储备不足,当在短时间接收到了大量专业知识时,记住的部分可能只有20%,加上对自己疾病的担心,能理解的内容可能会达不到医生的预期。

此时,各位医生朋友就需要“多一点耐心,多一点温柔”,毕竟患者抛开病人的角色,也是一个需要被关心和尊重的个体。而患者朋友们,要学会将心态放平和些,医生有时候只是语气着急,但他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你能理解他的话语,这样才能更好地配合。

【场景三】

医生一敲电脑,打出了好多检查单,患者疑惑地看着这些单据。

诊室里的小剧场—中国式医患

患者OS:

我就是有点小病,怎么开了这么多的检查,是不是黑心医生想要坑我的钱?

诊室里的小剧场—中国式医患

医生OS:

我这些检查都是为了更好地诊断疾病,你不要用审视无良奸商的眼神看我呀。

诊室里的小剧场—中国式医患

来医院看病,一些基础的检查是一定会做的,有时候一些疾病表现相似,就需要检查结果来帮助医生鉴别诊断,或者判断病情的严重性。

虽然媒体爆出过一些“黑心医生”为了挣钱而多开检查的情况,但这毕竟只是少数,患者朋友们可千万不能因为这“一马勺”而否定剩下的“一锅好粥”呀。

同时,作为医者,我们应给患者讲明检查目的,让他们明明白白检查,踏踏实实就医。

医患之间的沟通需要双方共同的理解配合,不知大家看完这次的“内心小剧场”后,是否对对方的做法更加理解了呢?

每周二和你不见不散~

做科普,我是认真的!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记得转发哦

排版:Sally-ya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