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茅盾完成了他最后的作品

来自:前线客户端

在这里,茅盾完成了他最后的作品

正在写作中的茅盾

茅盾在北京的故居主要有两处,朝内大街203号(原东四头条5号)的文化部宿舍,以及后圆恩寺胡同十三号的一处四合院。

在这里,茅盾完成了他最后的作品

东四头条5号扩建为朝内大街203号院

新中国成立后,茅盾出任第一任文化部长,最好去西湖边买个房子,安心写作的愿望成为梦想。在组织的安排下,茅盾夫妇住进了东四头条5号的文化部宿舍。这里住过的名人不少:夏衍、林默涵、吕骥、史育才、苏里等等。院内原有三座独院别墅,分给沈雁冰、阳翰笙、周扬居住。

五十年代,茅盾忙于会议、宴会、出访、接待。 1956年,茅盾被行政工作压得情绪激动,写信给周恩来要求批给“创作假”。他闭门三个月,打算写一部反映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小说。但假期太短,他只写出小说的提纲和部分初稿。

今天,茅盾曾居住25年的小楼已不复存在。20世纪80年代初,东四头条5号扩建为朝内大街203号院。

1974年,茅盾搬入后圆恩寺胡同13号的四合院。后圆恩寺胡同位于鼓楼东大街南侧,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止南锣鼓巷。很多近代中国风云人物曾在这条胡同居住。清朝铁帽子王奕劻次子的外宅别墅建于此,蒋介石在北京的行辕也曾位于其中。

在这里,茅盾完成了他最后的作品

后圆恩寺胡同

在这座小四合院门口,有两棵挺拔的白杨树,像卫士一样,守护着这所小院。院子里有个葡萄藤架,葡萄架下是两畦长方形的迎宾花圃。一尊汉白玉的茅盾半身像伫立在正房前,仿佛在迎候访客。那时,四合院内常常高朋满座,国外的文学研究者来了,国内的文学爱好者来了,几十年不见的老朋友也来了。茅盾总在会客厅沙发上看书,前厅有花,环境好,老朋友一进门,隔老远就打招呼,他也能最早听到。

四合院的前院辟为展厅,介绍茅盾的生平和著作。后院是茅盾的书房兼卧室,屋内陈设保持着茅盾离开后的原貌——几件旧家具,一张单人床。在这里,茅盾先生完成了他最后的作品——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1976年,80高龄的茅盾开始动手整理资料,回顾自己走过的道路,写自己一生中所见所闻所做,给后人留下一部20世纪风云激荡的回忆录。

在这里,茅盾完成了他最后的作品

茅盾故居

茅盾写回忆录是用生命在写的,当时茅盾左眼已失明,右眼视力仅0.3,又伴有肺气肿引发的严重哮喘。在这样的条件下,他坚持亲笔写作,写了24章42万字,写到1934年停笔,那正是他人生最波澜壮阔的时候:国民党对左翼文艺大举围剿,茅盾与左联友人于夹缝中经营《文学》杂志;协助鲁迅创办《译文》杂志;《子夜》列入禁书,越禁越出名。

1981年2月18日,茅盾修改完“亡命日本”一章后,就住进了医院,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茅盾于1981年3月27日去世。他为回忆录命名为《我走过的道路》,未写完的部分由儿子沈霜(又名韦韬)根据录音和文献补全。

茅盾先生一生甘受清贫,在临终前,他向儿子口述遗嘱,将自己的稿费25 万元全部捐给中国作家协会,设立一个长篇小说文艺奖金的基金,这就是茅盾文学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