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用這句話概括項羽的失敗,你覺得合適嗎?

項羽,乃古今被人稱道的“西楚霸王”,殺殷通、反暴秦,破章邯、擒王離,分諸王、定彭城,一舉登上了人生的巔峰。但可惜,在人生的下半段,他遇到了自己的剋星劉邦,由於沒有“宜將剩勇追窮寇”,而是"靈壁大振,成皋久拒",楚漢相爭4年,最終被劉邦打敗。在被圍垓下之時,他發出了最為悲壯的一句:“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然後,自刎烏江,一代梟雄就此隕落。

對於項羽的失敗,項羽本人歸罪為“天亡我”,但司馬遷,這個項羽的極度崇拜者,卻否定了項羽的結論,對項羽直接提出了批評,在《史記 項羽本紀》中寫道:“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司馬遷認為項羽之所以戰敗,完全是咎由自取,“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司馬遷的點評是很到位的,一針見血地指出項羽失敗完全是自身因素造成的。那麼項羽自己都犯了哪些錯誤呢?


司馬遷用這句話概括項羽的失敗,你覺得合適嗎?

一、仁義不施,失了民心

近代學者蔡東藩在對項羽的評價中說道:“惟觀於項王之坑降卒,殺子嬰,弒義帝,種種不道,死有餘辜。”他道出了項羽嗜殺成性,仁義不施的三件大事:

1、坑降卒。這件事是在項羽打敗章邯後,由於害怕投降的二十餘萬秦兵造反,全部在新安城南連夜坑殺。

2、殺子嬰。子嬰,就是秦三世,嬴姓,名子嬰或嬰,秦朝最後一位統治者,在位46天。項羽打敗章邯後,消滅了秦軍主力,就揮師向關中進軍,待其進入咸陽後,他不是像劉邦那樣“約法三章”,安撫百姓,而是火燒秦王宮,大肆搶珍寶、掠美女,最後還順手殺了秦王子嬰。

他的這些所作所為在與劉邦對比中,高下就不言而喻了。其實劉邦和項羽一個德行,劉邦先進入咸陽後,一開始也是想享樂一番,但他聽了張良的話,控制住了自己的慾望,實行“約法三章”,而且主動退出了咸陽,這就讓劉邦很好地贏得了民心,站在了社會輿論的頂端。反觀項羽的所作所為,不僅人心沒了,還被扣上了一頂殘暴的帽子。

3、弒殺義帝。這個義帝,姓羋,熊氏,名心。實際上就是一個傀儡皇帝,他的作用正如范增所言“以從民望”,讓他當這個義帝,就是為了拉攏人心的。不過這個義帝太把自己當回事,又是破格提拔宋義,又是確立自己親信掌握兵權,還發表了著名政治宣言,與諸將約定先破秦入咸陽者為王。同時,派劉邦向西攻打秦,而派項羽北上救趙。對此,項羽是有意見的,但也不好發作,結果當項羽與秦軍主力在鉅鹿交戰正酣時,劉邦卻第一個進了咸陽。後來項羽打敗秦軍主力,氣沖沖地來到義帝身邊想討個說法時,義帝來了句“如約”。這不是找死嗎?果不其然,項羽後來將義帝遷往長沙郴縣,暗中令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於途中將義帝殺死。

雖然義帝是個傀儡,但無正當理由殺之,就是不仁,自然會給人留下口舌,“殘暴”的印記再一次深深烙印在大多人心中,自然也是不得人心的。而這種“仁義不施”而失去天下的教訓給後來者很好警醒。朱元璋就曾感觸地評說道:““項羽南面稱孤,仁義不施,而自矜功伐。高祖知其然,項羽虞姬承以柔遜,濟以寬仁,卒以勝之。”

司馬遷用這句話概括項羽的失敗,你覺得合適嗎?

二、賞罰不公,傷了軍心

如果說項羽嗜殺成性是導致其失敗的一個原因,那麼賞罰不公則成了他的致命傷,是他失敗的關鍵因素了。《陳丞相世家》中就記錄了陳平對項羽的評價:"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意識就是說,項羽這個人非常吝嗇爵邑,等到論功行賞的時候不捨得給,這就很大地傷了人心,很少人死心塌地跟隨他了。

就拿分封諸侯來講,多分封幾個王,項羽是完全有這個話語權的。但他沒有,只分封了18個王,更悲催的是這18個裡面,項羽手下只有2個人(英布、田安),其他的不是原來的諸侯,就是秦朝的降將。這讓那些出生入死的范增、季布、鍾離眛和眾將士怎麼想,打仗時讓我們玩命,封賞時把我們晾在一邊,結果只能是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走得走,背叛的背叛。就是被他封賞的英布最後也反叛了他,給他背後狠狠捅了一刀。唉!這就是項羽不懂得建立一個賞罰分明的體系,來維繫一個自己堅固集團的可悲之處了。

反觀他的對手劉邦,在賞罰上就做得很到位了,曾經被項羽棄用的陳平、韓信,到了劉邦這裡委以重任,最後都封王拜相。最典型的就是封韓信為齊王的故事,韓信攻克齊國,就寫信給劉邦表達了自己想做個代齊王。劉邦一看氣炸了,心想這哪裡是做什麼代齊王,明明就是要做真的齊王嗎?可旁邊的張良、陳平趕忙暗中踩劉邦的腳,劉邦反應過來後,改口罵道:“大丈夫平定了諸侯,就做真王罷了,何必做個暫時代理的王呢?”於是派張良前去立韓信為齊王,徵調他的部隊攻打楚軍。

正是因為劉邦的知人善任,賞罰分明,才讓張良、韓信、蕭何、陳平等高級人才死心塌地追隨,並最終打敗項羽,成就了一番偉業。項羽與之比較,真是差遠了。

三、賢者疑之,寒了謀士之心

如果說,在楚漢相持階段,還有人能助項羽搬回敗局的話,這個人非范增莫屬了。劉邦在後來總結大會上就曾說過:“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一語點出了項羽失敗的另一個原因:賢者疑之,寒了謀士之心。

司馬遷用這句話概括項羽的失敗,你覺得合適嗎?

范增,是居鄛人(今安徽巢湖西南),他參加反秦時已經是70歲高齡了。別看他年齡大,可是一個厲害角色,他有才,建議扶立楚王后裔為帝,鴻門宴提議殺劉邦,在他的調度下,項羽才毫無顧慮地東征西伐。他忠義,雖然一開始就跟隨項梁、項羽反秦,立下了大功,但封賞的時候沒有得到封王,但他無怨無悔,還是盡心盡力為項羽出謀劃策,多次建議趁著劉邦羽翼未滿之時殺掉他,可項羽婦人之仁,不忍心殺掉劉邦,最後放虎歸山,悔之晚矣。

後來,劉邦發現范增是個厲害角色,就依照陳平的意見,利用項羽多疑的特點,用了一個反間之計。《陳丞相世家》詳細記錄這個細節:“陳平既多以金縱反間於楚軍,宣言諸將鍾離眛等為項王將,功多矣,然而終不得裂地而,欲與漢為一,以滅項氏而分王其地。項羽果意不信鍾離眜等。項王既疑之,使使至漢。漢王為太牢具,舉進。見楚使,即詳驚曰:'吾以為亞父使,乃項王使!'復持去,更以惡草具進楚使。楚使歸,具以報項王。”

只憑藉著使者的說辭,項羽就開始懷疑范增了,“項王果大疑亞父。”當范增想攻打滎陽城時,項羽不相信,不不肯聽。當范增聽說了項羽這是在懷疑他,就怒氣沖天地,也是寒心地說道:“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原請骸骨歸!”項羽痛快地答應了。結果范增病死在路上。

連最忠誠的范增都懷疑,更別提別人了,項羽失敗是不可避免的了。

綜上所述,太史公司馬遷對項羽成敗的原因評價是中肯的。對此,你怎麼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