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的“胃下垂”,用升舉中氣之法無效,怎麼辦?

胃緩一詞,首見於《內經·靈樞本藏篇》:脾應肉,肉膕堅大者胃厚,肉膕麼者胃薄,……肉膕不稱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約不利,肉膕不堅者胃緩。

說明胃緩一病,由於脾虛中氣不足,胃之肌肉薄弱而下垂,故名胃緩,其所述之病理機制,與現代醫學的胃下垂症頗相似。本病自《內經》以後,歷代醫家均未將此病列為專篇討論。

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痰飲篇裡有:“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的論述,其證候描述,類似本病。故今之治胃下垂症者,多從脾胃中陽入手,溫健脾運,升舉中氣為法。

胃緩之成,由於肉不堅,胃薄而病,驗之臨床,多見稟賦瘦弱,胸廓脘腹狹長之體。

有的人的“胃下垂”,用升舉中氣之法無效,怎麼辦?

究其病因,多由稟賦不足,後天失調;或由長期飲食不節,勞倦過度、傷其中氣、脾虛氣陷升降失調所致。此即《內經》所謂:清氣在下則生飧瀉,濁氣在上則病䐜脹之證。

故病者多見脘腹痞滿而墜痛,噯氣不舒,腸鳴漉漉有聲,納呆食少,大便不調,倦息消瘦;得臥則舒適,站立行走而增劇,此為胃緩症之特徵,蓋由中氣下陷之故也。

胃緩(胃下垂症)由於中氣下陷,脾胃失和所病,古今醫家多用升舉中氣為治療大法,常用補中益氣湯治之。

治療胃緩症(胃下垂)用升舉中氣之劑治之是常法,但是有有效的,也有不效的,當於辨證上下功夫。

中氣下陷,脾胃失和所引起的胃下垂,就不再說了,說說其他的:

有的人的“胃下垂”,用升舉中氣之法無效,怎麼辦?

對於虛實夾飲型胃下垂:

表現:脘腹墜脹不適,食後尤甚,喜暖喜按,必下悸動,水走腸間漉漉有聲,噁心,嘔吐清水痰涎,便溏,舌淡苔白滑。脈象沉細小滑。

思路:溫陽化飲、和胃降逆,苓桂術甘湯合附子理中湯

對於肝胃不和型胃下垂:

表現:兩脅脹而不適,脘腹脹滿,呃逆,噯氣,嘈雜噫酸,善太息,苔薄膩,脈弦小。

思路:疏肝和胃,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或四逆散與逍遙散加減化裁。

對於胃陰不足型胃下垂:

表現:面色略紅,唇紅而幹,脘腹脹滿,灼熱不適,口乾苦,口渴思飲,噯氣,噁心嘔吐,大便幹,舌紅少津,脈象細數。

思路:濡養胃陰,益胃湯合一貫煎。

有的人的“胃下垂”,用升舉中氣之法無效,怎麼辦?

對於胃絡瘀滯型胃下垂:

表現:胸膈痞滿,脘腹脹墜,臍上刺痛,按之濡軟,噁心,形體消瘦,面色晦暗,舌暗淡或有瘀斑,苔薄,脈象沉細或澀。

思路:疏肝養血化瘀,血府遂瘀湯合香砂六君子湯加減化裁,柴胡疏肝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化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