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如写字,先方后圆

做人如写字,先方后圆

我常恨自己字写得不好,许多要用字的场合常叫人尴尬。后来我找到了根子上的原因,自己小时用的第一本字帖,是赵孟頫的《寿春堂记》,字圆润、漂亮,弧线多,折线少,力度不够。当时只觉好看,谁知这一学就入了歧途。字架子软,总是立不起来。后来当记者,更是大部分时间左手握一个小采访本,右手在上面边听边画,就更没有什么体,只是一些自己才认识的符号。

一次读史,说书法家沈尹默的字原来并不好,他和陈独秀相熟,一天在友人聚会的酒桌上,陈当众挖苦他的字不好,沈摔筷下楼而去,从此发愤练字而成名家。“文革”中沈的“检查”大字报,常是白天贴出,晚上就被人偷去珍藏。我也曾多次发愤练字,但总是有比写字更重要的事等着我,使我一次次“愤”不起来。因为如果真要练字,就得从头临帖,从头去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而这却要花时间。真奇怪,欧、颜、柳、赵,三硬一软,我怎么当初就偏偏学了一个赵字呢?我甚至私下埋怨父亲没有尽到督导之责,一失足酿成终身恨。

做人如写字,先方后圆

后来又看到曾国藩谈写字,说心中要把圆形的软毛笔当作一个四面体的硬木筷去用,转角换面,字才有棱有角,有力有势。于是我就去帖求碑,以求其硬,专选《张黑女墓志》《张猛龙碑》这种又方又硬的帖子来练。说是练,其实是看。办公桌一角摆上“二张”,腰酸背困之时,翻开看上几眼。练字要有童子功,就像小演员走台步,要用笔锋走遍那字架的每个角、每个棱。童子早不再,逝者如斯夫,我还是没有时间。字没练成,理倒是通了:学字要先方后圆。先把架子立起来,以后怎么变都好说。就像盖房,先起钢筋、骨架、墙面,最后装修任你发挥。如果先圆再去求方,就像对一个已装修完的家,要回头去改墙体结构,实在太难,只有推倒重来。而人生没有返程票,时光不能倒流,岂能什么事都可以推倒重来?只好认了这个苦果,好字待来生了。

做人如写字,也要先方后圆。赵孟頫是宋臣而后又事元的,确实圆而不方,不像文天祥。人若能先方,即小时吃苦磨炼,修身治学,品行端方,后必有大成。一个人少年时就圆滑、懦弱,就很难再施教成才;而小时方正,哪怕刚烈、莽撞些,也可裁头修边,煨弯成才。

做人如写字,先方后圆

天津市语文特级教师陈秀征 阅读指导

这篇生活感悟,借写字谈做人的道理,将深奥的抽象道理寓于浅显的生活经历中,娓娓道来,由浅入深,以小见大,写得既形象又深刻。

作者在许多要写字的场合常觉得尴尬,羞于自己的字写得不好,便埋怨父亲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让自己小时候临摹赵孟頫的架子软的字帖。后来做记者时,作者习惯采访时在采访本上快速记画,字也就更不好看了。尽管一次次想练字,却没有时间练。

做人如写字,先方后圆

字没红尘成,倒是想通了练字道理:学写字要先方后圆。又因为世事纷扰,总是在应付着怎么做人,就悟出了做人的道理:做人如写字,也要先方后圆。人生的智慧,总是从生活中细细品味得来。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启迪,才能积累写作素材,才能提升写作水平。

文章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和正方对比论证来说理。说作者要发愤练字,举了书法家沈尹默当众受辱后发愤练字而成名成家的例子,以此来激励自己。讲写字道理时,类比了盖房装修。盖房要先起钢筋、骨架和墙面,先把架子立起来,才能在装修时让你发挥。在谈做人道理时,举例赵孟頫和文天祥,从正反两方面来谈如果小时圆而不方,则以后修身治学难以有大成就。

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既口语化,又有化用古语、整散结合、自造警语等特点。如“一次次愤不起来”“我怎么当初就偏偏学了一个赵字呢”“看上几眼,过过瘾”,运用口语,生动亲切,情感鲜明。“一失足成终身恨”“童子早不在,逝者如斯夫”,让语言以有文雅气息,便于传达深沉厚重的情感。“如果一个人少年时就圆滑、懦弱,就很难再施教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