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女医生去世,网友:生而为人,将心比心,不要太“作”

01

好了伤疤忘了疼,作,是人的通病


2月23日,29岁的武汉女医生夏思思,永远离开了我们。

29岁女医生去世,网友:生而为人,将心比心,不要太“作”


从疫情爆发到现在,多少医护人员舍小家护大家,舍己命护他人命,时刻背负着“牺牲”的危险抗战在一线。

他们都不是神人,他们都只是一群披着白大褂的平凡人在救治病人。

但就在这疫情吃紧的时刻,偏偏有人出来“作妖”:

21日,广州餐饮商家“陶陶居”宣布正式接受堂食;四川广元,市民摘掉口罩扎堆喝茶;江西赣州,不戴口罩赶集的人摩肩接踵;23日,江西萍乡,大量游客聚集武功山景区……

这种种现象看来,都不是“生活重启”的节奏,而是又一次“灾难”的恐惧。

“致胜利者积跬步”,战“疫”还没算真正胜利,提前“作死”的狂欢背后,可知会是多少生命的代价换来的?

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中国人没记性,因为没记性,所以昨天听过的话,今天忘记了,明天再听到,还是觉得很新鲜。”

好了伤疤忘了疼,几乎是人类的通病,得治,但凭什么要连累无辜的人为此丧命呢?

29岁女医生去世,网友:生而为人,将心比心,不要太“作”


他们难道不知新型冠状病毒的威力吗?

他们难道不知疫情局势严峻马虎不得吗?

难道他们不知目前疫情取得的新进展是无数医护人员用生命守护换来的吗?

不,他们都知道,各个平台每天都有播报最新疫情的进展。

只是,他们都高估了自己的运气,却低估了疫情的威力。

29岁女医生去世,网友:生而为人,将心比心,不要太“作”


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大肆宣传牺牲的功德无量,而是想唤醒“顶风作浪”的人,不要让医护人们,乃至全国辛辛苦苦抗疫的战果功亏一篑。

02

为什么不能“作”?背后的真相很沉重


(1)疫情来袭,谁也不是局外人

29岁女医生去世,网友:生而为人,将心比心,不要太“作”


在《鼠疫》小说里记者朗贝尔说:

“我原来一直认为我在这个城市是外地人。但我看见了一切才明白,无论我愿意与否,我都是这里的人了。这里的麻烦,与我们大家都有关系。”

新冠病毒也是如此,一人感染,千人受难。

这不是一个人的殊死之战,而是一群人的休戚与共。

一个人“作死”,背后千万人遭殃。

疫情对谁都一视同仁。

晋江市英林镇通知一起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病例:晋江男子武汉返乡谎称菲律宾回来,参加村宴、婚宴致4000人隔离。

29岁女医生去世,网友:生而为人,将心比心,不要太“作”


除了国内疫情紧张外,全球疫情也在告急!

29岁女医生去世,网友:生而为人,将心比心,不要太“作”


韩国拉响最高警报,日本769例,意大利“封城”…WHO警告:全球“机会之窗”正在关闭。

29岁女医生去世,网友:生而为人,将心比心,不要太“作”


疫情一来,谁都不是赢家。当疫情覆盖了一切,所有的人都一起沉浮。

(2)防控意识长期保持

24日,央视记者就最近出现的新冠肺炎“非常规”病例以及多地下调应急响应级别等公众关心的问题,对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进行了独家专访。

29岁女医生去世,网友:生而为人,将心比心,不要太“作”


钟南山在采访中表示:防控级别要下降,但意识要保持。这一次病毒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凡是出现冠状病毒的感染,都要高度警惕对人的传染性。防控意识需要保持,防控级别完全可以改变。

战“疫”还没到完全胜利的阶段,民众依然要保持警惕,防控的阶段要将疫情控制到最少,不戴口罩、人流量又大,民众的“作死”狂欢,实属危险。

(3)“作死”的狂欢,她们的死就轻如鸿毛

像女医生夏思思这样的医护人员,她们在一线救治病人,作为患者密切接触者,她们的生死时刻被病毒威胁着。

湖北孝感抗击肺炎一线再传噩耗:黄文军医生不幸感染,抢救无效,23日殉职。

29岁女医生去世,网友:生而为人,将心比心,不要太“作”


他的请愿书被曝光,明知随时可能会牺牲却还甘愿救治他人:

29岁女医生去世,网友:生而为人,将心比心,不要太“作”


他的妻子也是医护人员,也在抗击新冠一线。他们还有一个11岁的儿子,作为密切接触者,独自在家隔离。一个家庭,就这样破碎了。

除此之外,他们的青春也停止了在这一刻:

2月20日,武汉江夏第一人民医院的彭银华医生去世,年仅29岁。

29岁女医生去世,网友:生而为人,将心比心,不要太“作”


本想正月初八办婚礼,请柬还在抽屉里,没来得及发给同事,他就这样匆匆的离去:

29岁女医生去世,网友:生而为人,将心比心,不要太“作”


两天两夜没合眼,接诊300名病人,彭银华被感染了。

大年三十晚,妻子去给他送日用品,他远远地看了一眼妻子,照片中比V的姿势,想必没能把妻子娶过门,没来得及看她腹中6个月大的孩子,就是他最大的遗憾了吧:

29岁女医生去世,网友:生而为人,将心比心,不要太“作”


每个人的人生都仅此一回,他们却把宝贵的生命奋战在抗疫一线,他们都只是平凡的普通人,却甘愿为众人付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还在“作死”边缘试探的民众是否想过,一时的狂欢,却让多少医护人员赔上了性命?

疫情被困家中是无聊、是烦闷,但出来“放纵”的代价却是伤人伤己,更是连累无辜的人丢命时,可曾想过要尊重辛苦抗疫一线人员的付出?

(4)超长工作,失去正常人的生活

《丁香园》的一组对比数据显示:

中国医生每周需要接待155个患者,工作时长54小时,而美国医生每周只需接待46个患者,工作时长39小时:

29岁女医生去世,网友:生而为人,将心比心,不要太“作”


英国权威杂志《柳叶刀》甚至做过一个专题,就叫做——《救救中国医生》:

29岁女医生去世,网友:生而为人,将心比心,不要太“作”


有时我就会想,大家都是年轻人,他们就不会累吗?不会抱怨吗?不会后悔吗?

李文亮,他也追剧,也是吃货,也喜欢玩微博抽奖,也追《庆余年》啊,也抱怨自己穷,也觉得对不起家人啊:

29岁女医生去世,网友:生而为人,将心比心,不要太“作”


29岁女医生去世,网友:生而为人,将心比心,不要太“作”


然而,他感染了新冠病毒后,有人问他好了之后,第一时间想做什么?

他说,想回一线吧,继续帮忙:

29岁女医生去世,网友:生而为人,将心比心,不要太“作”


我们中国的医生真的太累了,即便没有这次的疫情,这也只是他们的日常。

有人在朋友圈里写道:“5点半到凌晨1点半,连续8个小时,一个人一支笔,看了91个号,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挺过来的。”

29岁女医生去世,网友:生而为人,将心比心,不要太“作”


甚至吃饭的时候,饭都没吃到一半,就要临时加急去工作:

29岁女医生去世,网友:生而为人,将心比心,不要太“作”


人都是肉做的,他们和我们没什么不一样,但他们的艰苦付出与努力程度,绝非寻常人能理解和办到。

03

不“作”就不会死,更不会连累无辜


在《鼠疫》里,里厄医生说:

“绝不能跪下求饶。只有一种办法,就是同鼠疫搏斗。这个真理并不值得赞扬,这只是顺理成章的事。”

对抗冠状疫情也应如此,眼下应当做的,就是要果断承认事实,采取适当的措施。

1)

从疫情发展至今,全国上上下下体会最深的,恐怕就是:要诚实

29岁女医生去世,网友:生而为人,将心比心,不要太“作”


诚实就是诚实应对疫情,保证信息公开透明及时准确,讲真话做实事。

不撒谎瞒报,对他人和自己负责。

真实记录发生的一切,不歪曲捏造。

诚实地尽心尽力救治患者。

2)

疫情期间,每个人都要很好的:配合。

29岁女医生去世,网友:生而为人,将心比心,不要太“作”


里厄医生说:“在这种危难的时刻,发挥作用的首要方式,就是做好本职工作。否则的话,其他什么都谈不上。”

对于媒体来说,是准确地报道事实,真诚地传播内容,克制地传输情绪,谨慎地表达立场。

对于医生来说,是诊治患者。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是做好自我防护,力所能及地协助抗疫,不造谣,不聚众,不闹事,密切关注政府防控指引。

写在最后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写道:

生命的光芒只有在抗争中才能被激发出来,因此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和苦难的斗争。

苦难越深,生命的意义因之越深。

大概在这种斗争和思考的过程中,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得以发挥,意义才得以呈现。

当疫情来临时,无数疫情医护人员奔赴一线救治,危难时刻才更考验人性的光环。

29岁女医生去世,网友:生而为人,将心比心,不要太“作”


抗疫人员不是英雄,也并不想成为英雄,他们只是平凡人的挺身而出,希望民众能予以了解和支持,不“作死”聚众狂欢,给予抗疫人员最起码的尊重。

29岁女医生去世,网友:生而为人,将心比心,不要太“作”


围困家中也许会很郁闷,但抗疫已经到了紧要关头,不“作死”就不会死,能少出门则少出,就是不给国家添乱、不祸害无辜性命的保证。

29岁女医生去世,网友:生而为人,将心比心,不要太“作”


春天也许会迟,但永远也不会缺席,唯有全民一心抗疫才能让寒冷的春日有一丝温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