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排到門外,病好了還求著開藥,他是如何讓患者喜歡並信賴的?

患者排到門外,病好了還求著開藥,他是如何讓患者喜歡並信賴的?


01


聽鄰村介紹,說縣城有一個醫生蠻好,許多人都找他看病,包括腿上的毛病,叫我帶我母親去看看。


當天早上8點多的時候,左打聽右打聽,最後在一個不起眼的門面停了下來。說它不起眼,確實不起眼,也不像一般中醫診所那樣裝修較為講究,也不古典,也不現代,就很當下的平平常常,甚至有些簡陋。


診所有中藥房,有西藥房,各有相關人員負責。上下兩層,但基本都聚集在樓下。診所房間牆面上,掛滿了各種患者送的錦旗,還有一些榮譽證書,相關執照等。


錦旗上面的話語,要麼是誇療效好,如“

再世華佗”、“醫術精湛”等;要麼是誇醫德高尚,如“盛世良醫”,“百姓親人”等,而這兩種也是作為一名醫生最最重要的。


“西醫看廟,中醫看人”,果不其然,儘管門面很不起眼,但是一點不妨礙口碑的傳播,相反一傳十,十傳百,患者增量越來越大,幾乎每一天都排到了門外。診所內提供的椅子坐不下,就坐小板凳。


患者分不同年齡層,孩子,小年輕,中年,老年各類型都有,其中五六十歲的人比較多些,還有一些70到90歲的人,也蹣跚而來。


相反,幾店之隔的另一家中醫診所,卻門可羅雀。大白天關著門,裡面採光也不好,本就顯得一點人氣都沒有,對比之下,更像是0和多的區別。


因為排隊太多了,所以我們和大家一樣,只能一邊乖乖排隊,一邊看醫生如何診治其他人,除了少數人在那邊低著頭看手機。


以前覺得這樣看病,患者沒有私密性難受,現在覺得開放式看病,其他患者也能學到很多,也是一種不錯,總之有利有弊。


患者排到門外,病好了還求著開藥,他是如何讓患者喜歡並信賴的?


02


看了醫生給各種患者看病,有幾個較為鮮明的特點,大概也是這幾點所以讓很多患者很喜歡他吧。


1、抓療效,老患者多


雖然目前我自身還不好一時下結論,但從其他患者的表現來看,以及醫生自身的淡定從容,如果沒有一定的療效,患者不會排到門外,也不會對他畢恭畢敬,信賴有加。


而且其中有許多老患者,以及老患者的朋友和親屬。比如一位阿姨,她兒子在這邊看好了,這次她自己又來了。上次吃的藥,感覺蠻好的,藥第二天快吃完了,所以她提前來拿藥。


他自己也經常外出學習提高技術,如果不是這場疫情,他每週都去。診所牆上有專門的告示,提醒患者這個時間段別來。


記得排隊過程中,一位大叔來為他母親拿藥,他母親90多歲不方便,所以叫他來了。但醫生不賣給他,這位大叔就一直在那邊磨蹭,又想聽醫生的話,又不想忤逆母親的意。


只聽他說,要不你賣給我吧,要不然回去我母親又說我了。我們家遠,我好不容易來一趟,來之前,她千叮嚀萬囑咐,說吃這個藥,感覺太好了,全身太舒服了,沒有以前那些不適了,你一定要再給我開點回來啊。


醫生說,根據以前的情況看,又聽你母親這樣說,她的病應該好了,就別再吃藥了。


大叔又說,她害怕以後又不好了,偏要我再帶點回去防著。


醫生又說,那我也不能賣給你,藥吃多也不好,你就說現在有疫情,她要的藥暫時沒有。


最後,大叔很不情願地走了。


2、把患者當家人或朋友


儘管人很多,但醫生也很有耐心,語氣一直很緩和平穩。哪怕遇到不聽話的患者,急躁起來,也不是生氣,而是給人惋惜的感覺,

惋惜這個患者如果聽話,就不會受這樣的罪了。


患者聽不懂那些中醫知識,他會很耐心地解釋,先是正常解釋一遍,如果患者再聽不懂,就會用比喻的方式,將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和疾病產生的原因,以及他會如何去治療,才能恢復正常相結合,患者點頭聽懂了,他才不解釋了。


然後給患者開藥,會用商量甚至哄人的口吻,常以“我們來吃點……好不好“的說話模式,然後再叮囑他吃藥時該注意哪些事項,生活中又該杜絕哪些不良行為。


遇到一些失眠,甚至抑鬱的患者,他不會立即開藥,而是理心,寬慰他們的心思。告訴他們許多病都是焦慮出來的,胡思亂想出來的,然後給他們開藥,開的藥首先也是讓他們先是心裡舒服。


哪怕遇到一些病情嚴重的患者,他會安慰患者不要害怕,不要全聽醫生的話,有時醫生也會嚇人,不要總往壞處想。


如果他沒有把握,他就會推薦病人去別的地方,去治療這個病更加擅長的地方,找某某人看看,或南京,或上海等地。


3、藥不開多,或不給開


他總是說,我看病就是這樣子,藥不開多,你想要開多也沒有。一是,開多了,老百姓負擔也重;二是開多了,假如沒有效果,患者肯定吃著吃著就扔了,扔了後,說不定還罵你,那不是砸你招牌麼?


你也不能怪人家,誰叫你開的藥沒效呢?人家錢多啊,往你這裡砸。


他一般一次給患者開6劑藥,6劑以後再來複查。他會告訴患者,有些病6劑之內就有效果,而有些病可能要十幾劑才有感覺,讓患者也不要急躁。


他也會開西藥,中西藥結合給患者治療,但根據目前的患者來看,他勸喝中藥的情況比較多。


另外對待老年患者,如果沒有子女在,哪怕他好不容易才排到隊,他也不會給他們開藥,稱患者年紀大了,可能記不住,必須要有一個兒子或女兒在身邊,才會給開。至於他們排的隊,只能下次再來了。


4、叮囑患者心態好,病不怕


看病過程中,他一直提到一個詞:心態,而且一直強調,一直強調。告訴現在的病人,心態一定要好,別自我焦慮,別瞎想。這樣的病人太多了。


他表示醫生是給你治病,但是病能好,關鍵是看你自己。你自己都那麼負能量,認為自己要命了,不能好了,別人怎麼給你治呢?


其實有些病,是沒那麼糟糕的,從一些病人的病歷上看,再給他們診治,許多人心病都大於身病,甚至就是心理上導致的病,心態一定要好,醫生才好給你治。


當然,可能在以前的看病過程中,被一些醫生嚇倒了。這不怪患者不怕,但自己也要告訴自己,堅強起來,說不定沒那麼糟。


所以無論是他叮囑患者還是給患者開藥,都會先讓患者身心舒暢。用他的話說,身心舒暢了,不焦慮了,不害怕了,病就容易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