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史》讀書筆記(1)

前言:《中國文學史》是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於課堂上講授,經由其學生葉龍記錄整理的。

最近在看這本書,感覺獲益良多,心想可以把讀書筆記發出來,或許對大家瞭解中國文學能有所幫助。

當然,目前所記錄這些,只是我個人側重點,不代表全書內容就是這樣了,希望大家不要以偏概全。

《中國文學史》讀書筆記(1)

P01——P30

1、緒論

所謂史者,即流變之意,將各個時代的文學當作整體的一貫的水流來看,中間就可看出許多變化,如唐詩演變成為宋詩宋詞等。

水似無生命,但水有本源,所以由唐詩變成宋詞,貫通來看,兩者雖然是兩種不同的形式,但其實是同一淵源的。

我們要了解文學的變化,須得先明白文學的本質。

文學是一種靈感,其產生必來自內心要求,從古代到今天,人情、風俗、及社會形態都不同了,於是思想、觀念、信仰以及追求也都不一樣了,所以文學也隨之改變。

作為文化史中的一項,而非政治中的要目,文學只是抽出來,並非單獨孤立的。其價值不僅在內部看,還要從其外部看。例如兩漢文學之成為建安文學。

2、中國文學的起源

文學的起源是詩歌,韻文先於散文,西方亦然。

個人感想:畢竟在沒有便捷的記錄工具的時代,朗朗上口的語言總是更方便記憶和流傳。而詩的語言,常常給人以美感。

3、詩經

古人說:“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這裡對詩和歌已下了一個定義。

詩有六義:風、雅、頌,賦、比、興

前三者是詩的體格,後三者是詩的方法和技巧。

如風是民間之詩,雅是朝廷之詩,頌是廟堂之詩。簡單來講,“風”是社會的,“雅”是政治的,“頌”是宗教的。

賦:直指其名,直敘其事的意思。比如“葛之覃兮,施於中谷”

比:引物為比的意思,通常來說就是比喻了。

興:託物興詞的意思。比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鳩是鴿子。鴿慣常是一對對地相處在一起,故託鴿興起淑女君子。

宋代王應麟:

敘物以言情謂之賦,情盡物也。

索物以託情謂之比,情附物也。

觸物以起情謂之興,物動情也。

無論是賦,是比,還是興,均有“物”和“情”。記的是物,言的卻是情。中國人的抒情方法是敘物、索物和觸物,不但《詩經》,後來屈原的《楚辭》也是如此。讀中國的文學作品,一定要先懂得賦比興的道理。

不同於西方的非此即彼,《詩經》是天人合一的。與之相對的中國文學,就以戲劇來說,極少有悲劇,即使《紅樓夢》也只是解脫而已,多數是走向團圓之路。

4、尚書

我國文學史與西方文學史有極大的不同之點。西方的散文以小說為大宗,中國的散文則是以歷史為大宗,所以中國向來以史當作文學來看。

所謂左史記言,右史記事,普通說,《尚書》記言,《春秋》記事,為我國古代兩大史書,在文學上均有很高的地位。

《尚書》中最可信的的作品是商代的《盤庚》,當時盤庚遷都遭到百姓反對,故特寫此文以曉喻人民。

但是孟子也說了:“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一策即一竹片,約有三十多字,因為該文中有“血流漂杵”一句,實對戰勝之描述誇張過甚。

個人感想:由此可見,對事實的誇張化,和對所描述真實性的存疑,自古就有。

5、春秋

《春秋》是記事的,看起來像電報,極為簡要,看起來似乎不像文學作品,其實不然。此書乃句斟字琢的,有其文學意味,亦有其法律性,可以說是我國修辭學之開始。例如:

孔子《春秋·僖公十六年》雲:“隕石於宋五,六鷁退飛過宋都。”雖僅用十二個字,但用字造句卻大有考究。

《文心雕龍》說:“《春秋》辨理,一字見義。”

我國文學史上,韻文與散文的演變各有不同,韻文是漸往艱深的路上走,如《詩經》易讀,到屈原的《離騷》《九歌》則較難讀,進而到《兩都賦》《兩京賦》則更難;至於散文,則演變趨勢是漸往平易的路上走,《尚書》難讀,到《左傳》則較為平易淺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