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读书笔记(1)

前言:《中国文学史》是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于课堂上讲授,经由其学生叶龙记录整理的。

最近在看这本书,感觉获益良多,心想可以把读书笔记发出来,或许对大家了解中国文学能有所帮助。

当然,目前所记录这些,只是我个人侧重点,不代表全书内容就是这样了,希望大家不要以偏概全。

《中国文学史》读书笔记(1)

P01——P30

1、绪论

所谓史者,即流变之意,将各个时代的文学当作整体的一贯的水流来看,中间就可看出许多变化,如唐诗演变成为宋诗宋词等。

水似无生命,但水有本源,所以由唐诗变成宋词,贯通来看,两者虽然是两种不同的形式,但其实是同一渊源的。

我们要了解文学的变化,须得先明白文学的本质。

文学是一种灵感,其产生必来自内心要求,从古代到今天,人情、风俗、及社会形态都不同了,于是思想、观念、信仰以及追求也都不一样了,所以文学也随之改变。

作为文化史中的一项,而非政治中的要目,文学只是抽出来,并非单独孤立的。其价值不仅在内部看,还要从其外部看。例如两汉文学之成为建安文学。

2、中国文学的起源

文学的起源是诗歌,韵文先于散文,西方亦然。

个人感想:毕竟在没有便捷的记录工具的时代,朗朗上口的语言总是更方便记忆和流传。而诗的语言,常常给人以美感。

3、诗经

古人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这里对诗和歌已下了一个定义。

诗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前三者是诗的体格,后三者是诗的方法和技巧。

如风是民间之诗,雅是朝廷之诗,颂是庙堂之诗。简单来讲,“风”是社会的,“雅”是政治的,“颂”是宗教的。

赋:直指其名,直叙其事的意思。比如“葛之覃兮,施于中谷”

比:引物为比的意思,通常来说就是比喻了。

兴:托物兴词的意思。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鸠是鸽子。鸽惯常是一对对地相处在一起,故托鸽兴起淑女君子。

宋代王应麟:

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也。

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也。

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也。

无论是赋,是比,还是兴,均有“物”和“情”。记的是物,言的却是情。中国人的抒情方法是叙物、索物和触物,不但《诗经》,后来屈原的《楚辞》也是如此。读中国的文学作品,一定要先懂得赋比兴的道理。

不同于西方的非此即彼,《诗经》是天人合一的。与之相对的中国文学,就以戏剧来说,极少有悲剧,即使《红楼梦》也只是解脱而已,多数是走向团圆之路。

4、尚书

我国文学史与西方文学史有极大的不同之点。西方的散文以小说为大宗,中国的散文则是以历史为大宗,所以中国向来以史当作文学来看。

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普通说,《尚书》记言,《春秋》记事,为我国古代两大史书,在文学上均有很高的地位。

《尚书》中最可信的的作品是商代的《盘庚》,当时盘庚迁都遭到百姓反对,故特写此文以晓喻人民。

但是孟子也说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一策即一竹片,约有三十多字,因为该文中有“血流漂杵”一句,实对战胜之描述夸张过甚。

个人感想:由此可见,对事实的夸张化,和对所描述真实性的存疑,自古就有。

5、春秋

《春秋》是记事的,看起来像电报,极为简要,看起来似乎不像文学作品,其实不然。此书乃句斟字琢的,有其文学意味,亦有其法律性,可以说是我国修辞学之开始。例如:

孔子《春秋·僖公十六年》云:“陨石于宋五,六鹢退飞过宋都。”虽仅用十二个字,但用字造句却大有考究。

《文心雕龙》说:“《春秋》辨理,一字见义。”

我国文学史上,韵文与散文的演变各有不同,韵文是渐往艰深的路上走,如《诗经》易读,到屈原的《离骚》《九歌》则较难读,进而到《两都赋》《两京赋》则更难;至于散文,则演变趋势是渐往平易的路上走,《尚书》难读,到《左传》则较为平易浅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