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叛与忠诚,赵匡胤前面的那个柴荣,到底有多牛?

宋太祖赵匡胤:“世宗待我太好了,我这带兵打仗的能耐,都是跟他这些年东征西讨练就出来的,我这为人处世的一定之规,也是受他影响才树立起来的,我怎能忍心篡他的位?”

“唉,话又说回来,老天为何对我如此不公!历朝历代那些手握重兵,达到能够夺权程度的人,其身前多有个暴虐无仁、百姓唾骂的暴君,那般处境反了也就反了。为何独独轮到我时,身前却是个雄才大略、深受百姓爱戴的英武明主?我若反他岂不走到了仁义的对立面,如何能向天下子民交代,又凭借什么把皇位代代相传?”

“唉,毕竟眼前的“猎物”不是一般的金钱、美女能衡量的,而是天下的主人、皇帝的宝座,无论如何也还是得要的。至于对不住世宗的地方,就让我们赵氏家族千秋万代来供养你柴氏吧!”

“唉,皇帝宝座要归要,但这拿过来的方式还需好好斟酌斟酌。要不还是交给手底下那帮人去做吧,我自己若顶上一个不仁不义的帽子,又如何能治理国家使百姓信服呢?如若我弟此举成功,黄袍穿我身上且不再被别人拿了去,哪怕我百年之后,皇位在我弟这一支代代相传,那起码也是我赵家人。就这么定了!今晚背熟明日所用台词便需早早睡去,在此我事先向世宗后人发下誓言,只要天下在我赵家手里一天,定保你全族安享荣华、永镇天南!”


背叛与忠诚,赵匡胤前面的那个柴荣,到底有多牛?


前面这几段赵匡胤在陈桥兵变前一晚的自言自语,是我替他编的,不知各位看官读完了觉得能有几分相符。里面的世宗,就是赵匡胤的老领导、当时小皇帝的父亲——后周世宗柴荣。

五代十国算得上中国封建历史上最乱的时期,遍地是政权也就算了,每一个政权还几年就换一茬皇帝。举个例子,赵匡胤出生那一年是:后唐天成二年、南吴顺义七年、乾贞元年、吴越宝正二年、闽天成二年、于阗同庆十六年、契丹天显二年、南汉白龙三年、荆南天成二年、东丹国甘露二年、马楚天成二年、大长和天应元年等等。在赵匡胤仅有49年的一生中,就身处过后唐、后汉、后周及北宋四个朝代,且这里面后周还是较稳定的一个,他要是身处南方,就得以两位数来计算了。


背叛与忠诚,赵匡胤前面的那个柴荣,到底有多牛?


这么乱的世道里,蹦出个年轻人叫柴荣,他可能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被后世称假名而不称真名的人。因为你在看一些历史人物介绍的时候,如果他曾经改过名,通常会这样介绍:“某某,原名某某”,也就是说后人会以他改完之后的名字来称呼他。但柴荣不一样,家道中落从小就被过继给了自己的亲姑父郭威,于是便跟着改了姓叫郭荣,终其一生他都这么称呼自己。而后人非要给他叫柴荣,因为柴荣出生的柴家子孙后代,一直是两宋除皇家以外的第一大家族,因此老百姓还是觉得叫柴荣顺口。


背叛与忠诚,赵匡胤前面的那个柴荣,到底有多牛?


柴荣刚登基的时候,问过专门管占卜的官员,“朕寿命几何?”这官员很是谦虚,说自己不能看太长远的事情,以自己的法力,最多也就能看到未来三十年,也就是说柴荣再活30年是没问题的。当时的柴荣只有33岁,按照古人的寿命能活63也还不错,柴荣很高兴,来了一句千古名言:“三十年够了,我用十年征战四方一统天下,再用十年改革弊政,让老百姓休养生息,最后十年达到太平盛世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就这一句话,道破了年纪轻轻的雄心壮志,还有为国为民的伟大形象,他后来也是这么做的。不过那个算命的算得有些出入,此后柴荣只活了六年,而在位仅仅六年的柴荣,一直在践行他的第一个“十年计划”。仅这六年差一点统一全国,南方扫得差不多,北方当初被石敬堂割出去的燕云十六州,被他收回了两个州,最重要的幽州他马上就要准备攻打了,结果突然病逝了。要是真给他十年,看来他所立下的那个“小目标”,对他来说还真没啥难度。


背叛与忠诚,赵匡胤前面的那个柴荣,到底有多牛?


他这六年里不仅东征西讨,而且还在边防、刑律、田赋、城建、历法、礼乐等等方面,做了全方位的改革和尝试。也就是说他在外亲征期间,根本不存在后方混乱、百姓民不聊生、苛捐杂税之类的肮脏事物,而是天下百姓都对其敬仰有加。这要得益于他的经历,早年刚过继给他姑父的时候,为了补贴家用,年纪轻轻的柴荣就开始在河北与江南之间贩卖茶叶,赚取了巨额的利润,可以说其本身就是一个经商奇才。后来跟随姑父郭威弃商从军,军事天才又得以表现出来,等到他继位后一边打仗,国家治理的还那么好就不足为奇了。也难怪两宋期间,百姓一直把柴荣供为财神。

也就是说柴荣用六年的时间差不多完成了他的第一个“十年计划”,而且期间第二个“十年计划”不仅已经启动,而且开始全面见成效。上天如果再给他二十年时间,或许就能迎来他所说的三十年后的太平盛世,因为赵匡胤在位十七年,加上柴荣这六年,也就才二十三年的时间,天下就已经和平安定、百姓富足了。


背叛与忠诚,赵匡胤前面的那个柴荣,到底有多牛?


我们不能评价赵匡胤陈桥兵变的对与错,因为这已经不是应不应该的问题了。柴荣知道自己命不久矣的时候,抓紧赶回了都城,将自己的儿子封王立储,并把原先的禁军统领撤职,换成了赵匡胤。要知道这支禁军可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保卫皇宫的一小撮,而是经常被柴荣带出去并精心打造的当时全国最强军事力量,是对周边国家的核心威慑。把这支军队交给赵匡胤,内含了托孤的意味。赵匡胤本人也深知这一点,自己也害怕辜负柴荣对他的信任,但是在封建时王朝最大的诱惑,也就是皇位面前,他还是屈服了。


背叛与忠诚,赵匡胤前面的那个柴荣,到底有多牛?


不过黄袍加身后,赵匡胤一生都在干三件事。第一是“自保”,开篇说过五代十国皇帝换得太勤,柴荣也仅仅是后周的第二代君主而已,能传三代再灭亡的王朝在那时还算是比较稳定的。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诞生了一种拿篡权夺位不当回事的惯性,赵匡胤为防止这种惯性,先是杯酒释兵权,然后通过一系列改革让为文官几乎掌握一切,当然包括军队;第二件事就是继承柴荣没有完成的遗愿,南征北战天下一统,这一点在他和他的弟弟一起努力下,完成了一部分;第三个对他来说很重要的事,就是不断的叮咛、嘱咐、教育自己的家族子孙,一定要善待柴氏家族的后人,让他们永享荣华富贵。可见柴荣不仅在军事才能和远大志向方面深深的影响了赵匡胤,而且从为人的品格上也让篡权后的赵匡胤永远背负着一种难以磨灭的愧疚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