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和她的母亲黄素琼:这一生谁曾深爱过你

到处都能看到疲惫而又冲劲十足的母亲

电影《谁先爱上他的》探讨的主题并不是母子矛盾,但我还是不由自主把关注的重点落到了这上面。电影中的母亲是个中年女人,已经离婚,独自带着十几岁的儿子生活。面对儿子的花式叛逆,她手足无措、无奈至极,只凭一腔孤勇又简陋的爱,就打算让儿子臣服,实在单调了点,好笑了点。她开始诉苦的口头禅是,我为你牺牲了这么多,你为什么就不能争气一点?躲在别处冷冷看着她的儿子只会轻声地倒数:三、二、一,而这个无助的母亲果然就开始了崩溃地大哭。


弹幕上,飘过一行字,“这位妈妈说的每一个字,我妈妈都曾说过”。这是对电影的最高赞美,却也是世间最深的悲伤。母亲倾其所有地付出,得不到她爱着的孩子的认可。


怎么忍心指责母亲的爱太沉重?怎么狠心批评孩子近乎残忍的冷漠?大家都站在各自的经验世界里,评判着离身边最近的那个人。孩子眼中,母亲所谓的付出,不过是绑架他的理由。孩子不喜欢被绑架,那会让他们感觉到抱歉、羞愧,甚至是无能。而无能是少年少女们的死穴。蓬勃的生命力和对未知世界的热情使他们宁肯被所有长辈大骂不孝,背上更重的道德枷锁,也不肯被人否定掉。

我曾亲眼见过一个暴躁的女孩对一个懦弱的母亲大喊,谁叫你把我生下来的,你不要总告诉我这些话,你当初把我掐死就好了。那位母亲哆嗦着嘴,像有千万句要说,却一时说不出半句。说什么好像都不管用,女儿对母亲已堵死了所有沟通的路。


从这个角度来看,天才女孩张爱玲和她的时髦母亲黄素琼经历过的撕扯,也只是天下母亲和子女都曾经历过的撕扯。


张爱玲和她的母亲黄素琼:这一生谁曾深爱过你


母亲黄素琼虽出身名门,但因她母亲来自农村,只是小妾,黄素琼小时也受排挤。这便养成了她向往读书、追求卓越的性格,有点《红楼梦》探春的意思。长大后,嫁给了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因看不惯张志沂毫无作为的遗少作派,加之张志沂在外鬼混,整日和一个姨太太搅在一起,在张爱玲四岁的时候,她决定离家出国。在国外,凭借自己的嫁妆和娘家分得的财产,她在国外过着名媛般的生活,去阿尔卑斯山滑雪,去法国去埃及,穿梭于各大舞会,与胡适、徐悲鸿、蒋碧微等探讨艺术。四年后,回到上海,不能忍受丈夫不重承诺整日与鸦片为伍的恶习,坚持离婚,再一次出国。

作为第一代出走的“娜拉”,她也曾想过实现少时梦,奋发图强,做一番事业出来,从事过皮革生意,学会了制作和设计手袋,但终究意兴阑珊,没什么成果。中间认识了美国男友,找到了爱情,后男友不幸遭遇空袭,遇难身亡。

四十年代去了印度,在那里做过尼赫鲁姐姐的秘书。虽然她也是一双小脚,但和同时代的小脚太太比起来,譬如朱安,

朱安的一生可谓一副不成格调的简笔画——看黄素琼一生,无疑算得上浓墨重彩的巨幅油画。


张爱玲和她的母亲黄素琼:这一生谁曾深爱过你


她是个母亲,但她首先选择做自己,这一点我是很赞成的。

我有时觉得,母亲一定不要为家庭付出所有。因为你每牺牲一次你的爱好、你的前途、你的朋友圈,就会对家中的成员增加一个期望筹码,但没有人会完美地按照你的期望生活的,天长日久,心理失衡,就变成了怨妇。黄素琼不是这样,她乘风破浪、中天月色,她有自己的诗和远方。

时光前进了一百年,我们身边的女孩子,还是一结婚,有了孩子,心里眼里就全是这个家了,开始全心全意地为家打算,逼着丈夫上进求职,逼着儿女努力求学,逼来逼去,逼得大家怨声载道。其实你看她们,大多一件衣服舍不得为自己买,蓬头垢面,脸色枯干。自己活得不够精彩,闭塞狭窄,又能拿什么去滋养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儿女?


张爱玲和她的母亲黄素琼:这一生谁曾深爱过你


况且,黄素琼也并不是完全不理会自己的孩子。“她不理我,只是哭。睡在那里像船舱的玻璃上反映的海,绿色的小薄片,然而有海洋的无穷尽的颠簸悲恸”。这是张爱玲写在《私语》里的话,我们可以读出,黄素琼真的要离开家,去往陌生国度的时候是不舍的。国外期间,经常给孩子们捎来各种玩具,这意味着她并不是一个十分狠心忘记孩子的母亲。

张爱玲十六岁时,黄素琼再一次从国外归来,一大半原因是为张爱玲争取国外深造机会。而当张爱玲被父亲关了禁闭,半年后,逃到母亲那里时,她给了张爱玲两个选择,读书还是嫁人?这是尊重女儿对生活的选择吧。


可以说,在大方向上,黄素琼坚持的东西基本上都是对的。但生活不光只有大方向,还有更繁密的啮人的小细节。按说,母女相隔八年再次重聚,并且好不容易生活在一起,而且之前一段时间母女相处也算融洽,应该倍感幸福才对,但正是这期间,母女二人起了冲突。

黄素琼以每小时五美元的报酬替女儿聘家教,又教张爱玲练习走路的姿势,看人眼色,照镜子研究面部神态,还告诉她如果没有幽默天才,千万别说笑话。这一看,就是黄素琼的人生经验,这些东西是她那个世界的游戏规则。她的眼里,不仅有现在的张爱玲,还有未来的张爱玲。她希望借着自己的小小经验,让女儿少一点弯路,多一点坦途;她希望借着自己的矫正,让女儿光彩艳丽起来,成为她的骄傲。但这个“名媛养成计划”却让张爱玲倍感痛苦。

张爱玲天生敏感,小小年纪就能写出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在生活里却不会削苹果,经过艰苦努力才学会补袜子,在一间房里住了两年,问她电铃在哪儿,她都是茫然的。


张爱玲和她的母亲黄素琼:这一生谁曾深爱过你


可以想象黄素琼的失落与惶惑,我的女儿怎么是这个样子?于是一句话冲口而出,成为敏感的张爱玲一生中尖锐的疼,“我懊悔从前小心看护你的伤寒症,我宁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着使你自己处处受痛苦”。是的,这种话太糟糕,否定了张爱玲存在于这个世间的所有价值,它的杀伤力不可谓不大,但是,这难道不是气话?难道不是黄素琼看到张爱玲无以复加的“蠢笨”样儿而在心里溢出的急?因为按照黄素琼的经验,眼前这个女儿不是零分,而是负分,她以后该怎样很好地在这个世界上存活下去?

我说过,母亲的眼里,不光是眼前的你,还有未来的你,这是母亲的通病。她会想,假若我没有看护她的伤寒症,死了,是不是她就没有现在这种种痛苦了?而张爱玲虽然很疼,她只是更紧地收缩自己活动的空间,不敢激烈地反对母亲,但又常常一个人在公寓屋顶阳台上徘徊,稍有点底气的时候,就会故意在母亲送自己上学后不回头,任由母亲伤心。


说到底,母女两人真正相处的时日并不多,并不了解彼此的喜好与习惯。张爱玲在父亲那里,虽挨了打,但父亲是肯定她的,为她的《摩登红楼》亲自撰回目;张爱玲想知道祖父轶事,张志沂只抛给她一本张佩纶的集子,叫她自己去看,看似随意,实则相信张爱玲的文字功底。

张爱玲和她母亲的个性也决定她们不肯坐下沟通,事实上沟通好像也没用,因为大家都活在自己的经验与规则里,就好像孙悟空画给唐僧的圆圈,人就在眼前,但就是走不进彼此的圈子。很多人要到很多年后才能有机会和父母冰释前嫌。


张爱玲和她的母亲黄素琼:这一生谁曾深爱过你


还有两件过分的事。在张爱玲成为香港大学里最穷的学生,为了省路费,暑假都不敢回家的时候,黄素琼却住在香港最贵的浅水湾酒店,穿着婀娜的旗袍,忙着和项八小姐为男人争风吃醋;在张爱玲将香港大学八百块奖学金上交给她的时候,她却转眼间将这笔“巨款”输在了麻将桌上,并怀疑这笔钱是张爱玲和历史老师私通获得的“劳务费”,又在张爱玲洗澡时突然闯入浴室,检查张爱玲是不是处女。


前者,女儿都惨到那个份上了,做母亲的竟然毫不理会;后者,怎么能将自己的龌龊想法安在纯洁无辜的女儿身上?世人大都是这么一个意见。但是,一定要黄素琼衣着朴素,一脚踹开男朋友,拿出自己的钱供女儿完成所有愿景,就对了吗?一个母亲没有牺牲所有,她就该被谴责吗?把奖学金输掉,这实在是不能体会女儿潜藏的骄傲之心,闯入浴室,又实在是警惕过度,但,谁能保证自己在生活中没失言过,没失态过?

黄素琼,她的真正的错误之处在于,对青春期的敏感的女儿太粗心,不曾细细探究女儿弯弯绕绕的心事,她甚至让张爱玲察觉到,她在计算自己投资女儿的风险,或者说,她这个女儿到底值不值得她投资?可是,理解人性的话,谁不曾朝自己不曾选的那条路上张望过?假若我当初怎样,我现在会怎样?

我理解黄素琼矛盾的心,她不想做个女儿奴,不想为女儿丢了生活品质,可她又不忍心眼看着女儿无路可去,她只是不会表达,不会叙说,只能说,黄素琼是个不太懂怎么做母亲的母亲。


张爱玲和她的母亲黄素琼:这一生谁曾深爱过你

就像电影《谁先爱上他的》里的母亲,为了儿子有个好前途,想追回前夫赠与小王的保险金,以儿子不能理解的泼辣和疯狂,甚至以儿子觉得丢人、丧失一贯善良面目的方式索要,儿子受不了,不理解。可,她只是想要给他争取一笔他出国留学的钱啊。她上蹿下跳、气急败坏的背后是无尽的疲惫和无边的焦虑。不是所有母亲都有那样的高度,“父母子女一场,就是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张爱玲和她的母亲黄素琼:这一生谁曾深爱过你

张爱玲在《小团圆》中,有写到她说自己从小家庭不好,觉得自己若有孩子一定也会对孩子不好。乍看,我们会觉得张爱玲在控诉家庭的不好,但其实也有对自己能否成为一个好母亲的不自信,也或者说,是对自己能否成为一个相处过程中毫无过错、事事都做得很正确、不会给孩子带来任何困惑的不自信。

从这一点上来说,她说的关于孩子的话,是理解了她的母亲,或者说理解了天下所有母亲的弱点。《对照记》中,留下了黄素琼的照片,用一种隐晦的方式和她的母亲和解。而黄素琼临死想见她,把最后一箱古董留给她,意味着黄素琼自始至终心中都有这个女儿啊。

只是要用那么久的时间,那其中细碎的磨着人神经的时光让人无限神伤。所以,作为孩子,不要只看到母亲用牺牲来绑架,要看到她牺牲的总和却抵不过一个你,这才是我们应该记住的东西;作为母亲,不要总不肯承认自己的企图,不要总是说,这个世界太凶险,我是保护你。

每个人来到这世间,都是要走弯路的,就算事事听你的,会过好这一生?拿出你这一生摊开来看看就知道了。两辈人之间,如果我们明白,我们爱着谁,谁是这一生里深爱着我们的人,那么在穿行迷雾般的人生路上,或许就不会错过太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