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閱深讀 001:少有人走的路,愛的定義

享閱深讀,是我對於讀書這件事情的價值認知,著眼點在於有深度的書評和書摘。畢竟在當今的VUCA時代,可以安心的去閱讀,已經成為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了,而深讀,本身就是享受。

享閱深讀第001期,關於個人自律和愛的成熟旅程

享閱深讀 001:少有人走的路,愛的定義

我之所以能有今天,靠的就是不去追逐平庸的機會

作 者 背 景

M·斯科特·派克 1936年出生於紐約市,1958年在哈佛大學拿到了學士學位,1963年在美國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獲得了博士學位,1963年至1972年在軍中服役。在近二十年的職業生涯中,他治癒了成千上萬個病人,他以從業經驗為基礎寫作的《少有人走的路》,出版後雖未作任何宣傳,但經人們口耳相傳,迅速暢銷起來,並被翻譯成二十三種以上的語言,它曾在美國最著名的《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連續上榜近二十年,創造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蹟。

斯科特將精神的成長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完全自我的階段,典型是兩三歲之前的小孩,而有些人則終生沒有超出這個階段;第二階段是盲目信仰權威,將世界簡單地劃分為善與惡的階段,典型者如稍微大一些,以父母為最高權威的孩子,以及生活中常見的盲目信仰權威的“好”公民,還有對“上帝”堅信不移,對“信仰”從不質疑的虔誠者;第三階段是“科學懷疑主義”階段,這一階段的人不會不加質疑地相信,而只是在被合乎邏輯地說服之時才相信,但是對精神性和超自然性的力量持懷疑態度;第四階段是開始享受自然與存在的神秘與美的階段。這些人雖然非常理性,卻能夠領略自然與存在中更大的意象,對於善與惡,仁慈與寬恕,熱情和愛有更為深刻的理解力。斯科特認為第四階段是人所能達到的最高精神境界。。

薦 語

無可無不可的“佛系”一夜風行,這當然跟大乘佛教所言“眾生皆有佛性”不同,更多是網友的“夫子自道”而已。像很多事情一樣,我們還是可以分兩面來看“佛系”的狀態。還原到生活場景,一方面,這可以是不爭不搶、不鑽營不吹捧的隨性、豁達;另一方面,這也可能是面對競爭、面對壓力時候的怠惰、消極。好與不好,存乎一心。

蔣方舟化用智利詩人聶魯達回憶錄的話說,“我承認我不曾歷經滄桑”。對自己,這位20世紀80年代末出生的女作家有著清醒的認識。但是,很多人可不這麼認為,沒有滄桑恰恰成了他們最大的滄桑。歲月靜好,只缺煩惱,遭遇一點挫折就會被迅速放大,一隻蝴蝶扇動翅膀就以為暴雨將至,這是幸福,也是缺憾。滄桑越少,越容易怕麻煩,有了小小的麻煩就急急忙忙斷舍離。追求舒適的生活,當然麻煩越少越好。但是,躲避麻煩不是缺乏擔當的藉口,這一點值得朝著“佛系”大道上一路狂奔的每一個人謹記。

有別於“佛系”當道,我想給大家推薦一條少有人走的路,去做一個“鬥戰勝佛系”青年。西行路上,那悟空會玩耍、敢擔當、勇打拼,做下偌大事業,此真有志者言。


享閱深讀 001:少有人走的路,愛的定義

一念成佛,再念成魔

精 華 解 讀

如果這輩子只讀一本心理學讀物,我建議是這本。《少有人走的路》目前已經出版了6個系列,這本書是第一個系列:《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從自律、愛、成長與信仰以及恩典四個方面帶我們去展望一段刻骨銘心的心路歷程。

自律能夠讓我們承受問題帶來的痛苦,並最終解決問題;而心靈在承受痛苦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則會不斷地成長和成熟。所以,自律是人們心靈進化最重要的手段和工具。那麼,我們為什麼願意通過自我約束去承受人生的痛苦呢?因為有一種力量在推動著我們,這種力量就是愛。愛是人們自律的原動力。

這本書,我想打破作者的描寫順序,從愛說起。

愛的定義

有人把愛分成很多種:肉體之愛、精神之愛、手足之愛、完美的愛、不完美的愛等等。但是說回對愛的定義,就很難給出確切的定義,也很難觸及它的本質。作者給出了愛一個相對來說還算完整的定義:愛,是為了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願。

為了瞭解愛究竟是什麼,我們先來看看愛不是什麼。對愛最常見的誤解,就是把男女戀愛,尤其是把“墜入情網”當成是愛,或者認為它至少是愛的一種表現。墜入情網,通常會產生與性有關的慾望。眾所周知,不管多愛,人們不可能與自己的孩子墜入情網,沒有同性戀傾向的人也不會與同性墜入情網。


享閱深讀 001:少有人走的路,愛的定義

墜入情網,通常是性的主觀慾望體現


要想了解戀愛這種現象的本質,必須先了解心理學中所謂的“自我界限”。以嬰兒成長為例,嬰兒新生七個月內,無法分辨自我和外部世界之間的界限,他會感覺整個世界都是他自己。隨著嬰兒慢慢成長,會逐漸發現世界並不是這麼一回事,也能區分出自己和外在世界更多的不同,認識到自己的身材的大小、體能的侷限,這樣的認知就是所謂的“自我界限”。兩三歲大的孩子,往往是家裡的“小霸王”,他們總會幻想自己無所不能。成長的過程中,人們往往會把這種自我界限當成自己的保護傘,雖然這會帶來孤獨和寂寞,但相對於外面世界的險惡,這種體驗反倒給他們帶來安全感。終有一天,意味著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突然崩潰,使我們的“自我”與別人的“自我”合二為一,情感就想決堤的洪流,聲勢浩大地湧向對方,於是寂寞消失了,代之以難以言喻的狂喜之感:我們跟愛人結合在一起!

但殘酷的現實,遲早會擊潰三歲孩子的幻想,同樣也會擊潰我們的愛情之夢。日常的瑣事和難題,會使我們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和衝突:男人渴望性愛,女人卻因心情不好而予以拒絕;女人想看電影,男人卻想留在家裡看電視;男人想談談自己的工作,女人卻想談談她的工作。於是,兩人各自的自我界限重新合攏,又恢復成為兩個不同的個體。幻覺破滅,就可能面臨勞燕分飛的局面。

毋庸置疑,若想避免這種情形,兩人就必須面對現實,學會真正的相知和相愛。墜入情網本身並不是愛,但它卻是愛的神秘架構中最重要的一環。墜入情網帶來的戀愛和性愛的體驗,會造成自我界限的暫時消失,可以使我們對對方做出承諾,而在履行承諾的過程中,真正的愛便可能產生。由於我們提前品嚐到了自我界限消失後的滋味,即幻想中神秘的愛的感覺,所以在激情過後,我們仍醉心於那種美好的感覺,這種感覺會成為一個誘因,引發我們去追求真愛。

真正的愛,不是愛金錢、愛權利、愛寵物、愛園藝的所謂精神貫注的愛,不是過分依賴的愛,更不是自我犧牲的愛。

真正的愛最是關注、傾聽以及幫助對方成長,不會因害怕失去而放棄去愛。

真正的愛是敢於追求獨立自主的自尊自愛。

真正的愛由承諾推動,持續漸進的充分投入,在發生衝突時自我反省,平等交流。

真正的愛都離不開自律,自律是將愛轉化為實際行動的具體方法。真正懂得愛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約束,並會以此促進雙方心智的成熟。




分享到:


相關文章: